阅读故事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9
/ 2

阅读故事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刘小龙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入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强调自主探究、阅读训练等在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基于此,开展数学阅读式教学活动、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之前大部分时候,我习惯采用“讲授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数学阅读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认知显著不足,经过学习缪校长的“数学读学理论”,我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究了小学生数学阅读故事导入在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对儿童有天生的吸引力,而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孩子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要想有效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就应该创设吸引力十足的课前导入环节,将导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以阅读作为数学课程导入环节的导火索,是一种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教学主题,创设故事阅读情境。

一、故事导入的作用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故事导入,内容往往生动形象,富有情节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吸引注意,集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大脑处于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进入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上课状态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3.避免错误,让孩子吸取故事中的反例。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代入故事,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获得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数学情感,避免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

4.激发需求,引向学习的本质内容。巧妙的运用数学故事进行导入,有利激起学生学习需求,抓住“数学本质”的内涵,加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的教育形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案例一,在“时分秒”的教学中,课程开始时我便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播放了“去公园玩”的动画故事,故事以图片对话的形式呈现,故事具体内容为:一天,小猪佩奇与弟弟乔治去公园玩,小猪佩奇想去玩摩天轮,可是弟弟乔治要去玩旋转木马。佩奇想故意考考乔治,便说:“我们分开玩,现在是12点,等分针转一圈又4大格子之后,我们就在公园门口见。”乔治陷入思索,但很快他意识到这是佩奇在有意考验自己,但他很快就想起了学过的知识,顺利地准时在门口见到了小猪佩奇。

上面的数学阅读故事导入,用小朋友熟悉的卡通人物故事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大家感受到“认识时分秒”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那么问题来了,“时分秒有些什么知识?”可以说,这个故事已经充分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接下来的教学也顺理成章,我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故事体验的余味,循序渐进地导入“时分秒”这一主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自然、有序、和谐,效果自然比较好。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想要成为故事里人物那样聪明好学的样子,学习起来也是劲头十足。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故事导入是激发兴趣为主,有的是突出重难点,有的是避免学生经常出现的学习错误。

案例二,在学习分数知识的时候,相信很多老师都会用到“西游记”故事中猪八戒孙悟空分西瓜的数学故事。说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又渴又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那怎么分呢?孙悟空说他要吃四分之一,猪八戒想了想说要吃八分之一。最后猪八戒只分到了最小的一块。听完故事,已经有基础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还不了解的同学一脸雾水,迫不及待想知道怎么回事,上完课才明白了自己千万不能当“猪八戒”。

以上这个案例,不仅体现了趣味性,突出重难点,而且有明显的反例,让小朋友们印象深刻,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大家学好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就不会做“猪八戒”了。

二、故事导入的原则

咱们在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需要进行再加工,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故事可以拿过来就用,需要我们根据教学主题进行创造,在创造的时候需要对素材精挑细选遵循一定的原则。

1.要有趣味性。我们在选取故事人物、故事情节的时候,应该在“有趣”上面下功夫,让孩子们一上课就能被故事吸引,自觉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主题上来,进而抓住主题,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2.注意简洁性。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编写故事的时候,要注意用最少的文字,花最少的时间,把故事所要表达的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排除故事中不必要的情节去影响主题,甚至偏离了主题。

3.符合科学性。故事不能胡编乱造,违背现实生活与科学原理,以免学生听后觉得太假,就算有了足够的趣味性,学生也会存在质疑与觉得不合理。

4.讲究针对性。故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堂主题展开,针对今天所学内容设计故事主线,尽量避免故事引入的时候出现太多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与今天教学主题相关但属于下一节课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也应避免出现在导入环节,以免出现引而不入的情况。

案例三,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是“年月日”。课一开始,老师用了一个关于地球公转自转的故事,里面涉及到了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了一年、一个月、一天是怎么来的,当讲到一年有365天这个问题的时候,故事里还出现了每四年一闰年的知识,甚至有古罗马帝国因为处决犯人关于大月小月的情节。

孩子们对于宇宙天体知识与罗马帝国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沉浸在这些情镜中久久不能自拔,上课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忍不住在交流着自己的课外知识。另外,关于四年一闰年的知识,并不是本课的教学知识点,放在这里就偏离了本课主题,使得导入环节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显得多余。

教师的出发点是尽可能的把知识点展示给孩子,但忘记了课一开始的这段数学故事的作用是什么,这个故事点情节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就出现了收不住的情况,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故事里与本课无关的素材吸引过去了,有点本末倒置。

总的来说,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引入主题,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使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数学阅读导入,也并不是每节课每个内容都适合,这需要我们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观察发现,不断更新。用好了“阅读故事导入”将会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