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厌学心理现象及其疏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3


浅析高中生厌学心理现象及其疏导

张丽娜

福建省仙游县郊尾中学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已成普遍现象,而高中生厌学心理呈现增长之势,特别是农村中学尤为明显,其厌学范围遍及每个学科。笔者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其疏导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厌学心理原因疏导策略

1 高中生厌学心理现象的现状分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大型调查表明,小学生有8.4%喜欢学习,初中生为10.7%,而高中生为4.3%,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学生正在承受着各种原因引起的厌学现象的困扰,高中生更为严重。[1]

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部分农村中学学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性和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2]而针对我校高中生物理学科的厌学调查中显示 142位高中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其中轻微厌学情绪人数大84人,占调查总额人数59.2%;中等厌学情绪人数达51人,占总额人数35.9%严重厌学情绪人数7人,占总额人数4.9%。如此也说明我校高中生物理学科的厌学现象日趋严重,应该加以高度重视和及时疏导。

1.1 厌学现象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从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就对孩子培养各种兴趣,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到了小学阶段,孩子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练习外,还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参加各种提高班、兴趣班。有些孩子是喜欢的,而有些孩子却是不喜欢的,这就是最初的厌学情绪。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科种类的增加,作业增多,考试科目也增多,使得学习的习惯等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厌学情绪也日益增加。到了高中阶段,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和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更加明显。

1.2 厌学心理的概念及其表现分析

1.2.1厌学心理的概念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态度和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表现为学生上课分心、无故旷课、人际关系紧张、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或抄袭。

1.2.2 我校高中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分析

我校高中生的中考成绩基本上在300分左右,他们大多数是对高考不报太大希望的群体,绝大多数是为了混张文凭,只有少数的同学是想学习考个好一点的大学院校继续深造。他们的整体学习状态都呈现得过且过的状态,厌学现象相对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学习上:经常上课迟到乃至逃课。而逃课又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就是上课缺席、不见踪影,在校内或校外从事非学习活动,如睡觉或打手机游戏、上网等。隐性逃课就是“身在心不在”,主要表现:①上课睡觉,不做笔记;②上课玩手机或看课外书;交头接耳或递纸条等。

2)完成作业上:带有厌学倾向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①轻度厌学者做作业时,字迹潦草,马虎应付甚至少做、漏做;②中度厌学者抄袭作业或请别人代做作业以应付检查:③重度厌学者不做作业,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3)在学习考试上:厌学者常常表现:①只做选择题不做填空题或问答题。②考试都在睡觉直到交卷前几分钟乱填选择题交卷;③考试公然做弊、抄袭为主,或随意涂画、或用语言激老师。④最严重的就是不交卷或考试缺席。

总之,厌学者常常做出与教师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和态度,让人啼笑谐非。

2 高中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从心理发展上看,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思维活跃,能独立判断是非,并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在挫折面前,承受力较薄弱,常呈现逆反心理、盲目崇拜和盲目攀比心理。相对于生理特点来说,心理的发展相对落后,出现不平衡的特征。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理解和尊重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在学习上的失败往往加剧其内心的厌学情绪。而这种厌学现象的产生无外乎来自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因素的影响。

2.1 学生自身和学校教育的原因

高中阶段的学习无非是为两种出路而准备:一是为争取进入较好的高等学校而奠定基础;二是为步入社会生活谋张高中文凭。而就我校这种省三级达标的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想考取重点大学的可能性不大,大多是为获取一张高中文凭,进而升入专科学院继续学习或直接步入社会。面对现行学校的教育体制所体现的升学教育的“晕轮圈”,大多数学困生的“成就动机”被化为乌有,从而在学校中体现一系列的厌学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校高中生的学习动机相对薄弱,但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却相当突出,学习目的的归因非常明确,就是只为取张高中文凭而学习;他们没有更好的目标、动力和兴趣去主动学习,更不知学习的实际效能和意义。

从现行学校教育角度来看,评估学校与学习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因而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上,都表现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化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呆滞,使得学生觉得学校生活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单调目标,而在这一目标又得不到成就体现,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就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从而出现厌学现象。

2.2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催动了厌学的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里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3]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人才辈出市场竞争日激烈,家长们不得不在追逐时代步伐的过程中被外在的物质生活所累,从而或多或少迷失自已的赤子之心,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非爱行为”或“软粗暴”行为。例如,有的家长从自已的愿望和兴趣出发,替孩子过早地规划将来,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把自已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不考虑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有相对应的天赋和能力。他们在疲于奔波的学习中得不到快乐,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总是用一些命令的口吻教育孩子,只要成绩不理想,非打即骂,要求孩子要绝对的服从自己的要求,稍微不顺心就惩罚孩子,从而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是“绝对的爱”,对孩子的要求是绝对的满足。其中有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出外打工省吃俭用,就为了给孩子换来高档的手机和名贵衣物。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孩子说他不想读书了,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可能会说那行,只要你呆在学校混张文凭就行,出来后就在家族企业上班;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就会让孩子直接辍学出去打工挣钱。从而让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我行我素,对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为何会出现形形色色不同的“非爱行为”的各种家庭教育模式,正是由于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新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挣钱不如打工仔”“权钱效应”等观点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观,从而动摇其学习动机和信念,诱使其产生学习无用和厌学的情绪。

我校的高中生的家庭大多是农村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孩子,为了生活奔波,家长们大多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联系方便,都会为每个孩子配备手机。而这个社会科技发展的新产物手机却给我校的高中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手机游戏、手机影视、手机微信、新闻都占据学生的大多数生活,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上课质量和完成作业情况。加上大多数家长都是对孩子教育抱着得过且过的状态,对自已的孩子的未来也就是两手准备,能考上大学,我便供你念书,不能考上大学的,就混张文凭趁早出去打工挣钱。这无疑对于孩子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以相对应的态度对待学习,也无形中催化了学习的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 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疏导策略

不论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要想改变厌学的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将从心理疏导上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3.1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强化学习的意义是高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的根本。

早在1994年60年代中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推广和普及下,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会在教育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涵盖了新时代受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10]

一个人的前途、成就、幸福、归根到底,取决于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才能,这是他赢得一切的根本资本。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真正的有本领的人。而人的本领差异,都是学习差异造成的,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最划算、最有效的、最安全的投资。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学习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学习能力,而且要将四种学习能力加以细化,完全地融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中。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先学会适应环境,学会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树立发展自我的学习观。其次,要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协作能力和较强的耐挫力,具有坚定的生活信念和敬业乐业精神。最后要形成自己具有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过有意义生活的能力,敢于竞争、乐于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和择业能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为此学校应切实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增强高中生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3.2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的关键。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样建设、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积淀、提炼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校园人的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引导、激励、规范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健全发展。[2]

(1)学校应建设与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与时代相结合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可通过行政、权威、宣传等手段,推动校园文化的宣传与解读,求得学校教师、学生的认同。通过班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建构、教师教学改革、学校引导与支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尽量建设一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

(2)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特别要强调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重视课外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强调活动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生活化和规范化相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氛围,进一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3.3 学校要塑造“爱校如家、乐教好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个大家庭,其主要成员是学生和教师。首先,在生活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教师对待学生就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师生关系既是解惑授业者和求知者,也是生活长的长者和幼者,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习塑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应该以校为荣、爱校为家,从而引导学生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调动学生的好学动机为目标、降低教材难度,挖掘教材思想性和实践性素材,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部动因,强化其内驱力,增强其自制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自主发展。

最后,在评价机制上:学校也应该给学生全面评价,主张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学校应该在学习氛围的浓厚程度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变化程度加以评价,而不单以分数决定胜负的简单评价方式。学校应该以 “乐教好学”为宗旨,教师应创设相对愉快的教学环境,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改变厌学心理。

3.4 加强家校联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中学厌学疏导的有力保障。

3.4.1加强家长培训,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针对大多数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转变“读书无用论” “金钱至上”的观念,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3.4.2 家长应该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应遵循不违背学习原则,都可尽力发展;对于一些错误和缺点不要一味批评和指责,而是应该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从而帮助其改正。

3.4.3 应该建立相对平等的亲子对话,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子女良好品德和顽强意志力。家长应该注重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和先学习后玩耍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培养子女尊老爱幼、诚实谦虚的可贵品质;更要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事业上积极进取,为子女养成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出榜样;与子女产生意见相左时,应尽量克制个人情绪,循循善诱,切忌打骂严惩;而用于沟通的现代化设备电脑、手机等的管理和使用也要有尺有度,避免其影响学习和正常的作息时间。

3.4.4 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应该帮助子女抵制社会不良文化对孩子的影响。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吸收健康文化,抵制盲目崇拜各类明星,盲目追求物质攀比等不切实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培养子女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疏导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及学生多方配合,付诸实践,共同探讨,寻求可行的、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实际行动。希望本次课题研究能对高中生厌学心理的疏导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孟四清、陈志科等《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6

[2]《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郝明君《中国教育学刊》2009.06

[3]《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非爱行为及矫正策略》张燕 徐小建《新课程、中学》2012年11月8日

[4]《中学生厌学诸因素初探》苏荔《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44-45)

[5]《学困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吴生强《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6]《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秦忱《科教纵横》2009年第5期P186

[7]《转变思想优化课堂克服学生厌学》刘卫东《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2012年第6期

[8]《论中小学生“学习的饥饿感”的保护》贾生荣《宁夏教育》2008.5

[9]《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宁志福 武汉市黄陂一中协办《心理门诊》中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期

[1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叶一舵 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