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 体育实践课的构建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 体育实践课的构建策略

方颍

安徽省 阜阳市实验小学 236045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分析,论述了高效体育实践课的构建策略,旨在促进体育实践课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对体育实践课课堂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总结本人教学中的经验及教训,作者从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小学体育实践课课堂的构建策略。其一是从教师素养入手,在体育专业知识丰厚、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方面在体育实践课课堂中的作用;其次,作者根据体育实践课流程具体操作,详细分析了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师素养,兴趣,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老师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形成情况。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小学体育实践课课堂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因为我们不仅要考虑体育实践课的学科特点,还要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体育实践课如何高效,使课堂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成为我们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作者认为,高效体育实践课应建立在功、趣、活、情的基础上,只有做到这些方能让体育实践课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更高效。我认为体育实践课课堂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素养是构建体育高效课堂的灵魂

作为体育学科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上好体育课使体育实践课高效的法宝。只有基本功扎实、专业理论知识雄厚,教师素养较高,方能胜任体育课教学,当学生有问题教师方能迎刃而解,方能让学生信服。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勤学苦练,才能不断提高。

体育教师不仅要精通传统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还要满足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教育是对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体育实践课课堂,要求体育教师掌握的基本功包括:理解与掌握体育学科教学目标和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育人目标;体育专业知识丰厚、先进的教学理念;体育专业技能扎实、赏心悦目的多种精湛才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体育教学技能超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智慧利用体育实践课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应变技能;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技能,新兴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研究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设施作用的能力。

掌握以上技能不仅是现代体育教师的基本技能,更是实施体育高效课堂的根本要求。体育实践课课堂对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必将提出新的要求,优质高效的体育实践课,来源于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基本功,体育教师要挑战自我、勤学苦练、不断进取,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创新出更多、更精彩的体育高校课堂来。

2.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是构建体育实践课课堂的前提

在课的开始部分体育情感、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往往被一些老师所忽视,在课的开始部分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效果最佳。情是人高于其他动物的一种本能。为了学生的情感与品格,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打造高效实践课课堂,我在课的开始部分中运用了游戏规则与音乐熏陶。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进友谊、发展个性,在游戏与音乐中陶冶情操,最终达到体育品德教育的目的。

2.1游戏。学生的天性爱玩,特别是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正值发育期,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利用他们生理、心理这一特点,运用游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2音乐。利用强劲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健美操动作,如:原地跑、左右开合跳、前后弓步跳、交叉步跳、后踢腿加扩胸振臂、原地跑抖动手腕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身体“热”起来,使他们的身体慢慢进入最佳运动状态,进而为基本部分做准备。

3.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是构建体育实践课课堂的基础

学生运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发现,如果教师课堂教学启发得当,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进而增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学中应做到方法“活”、内容“活”、形式“活”,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3.1方法“活”。教学中应打破教学的固定模式,方法应多种多样,这节课利用这种方法教学,下节课换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每节课设计适合不同教学材料的不同教学方法,如交错法、小组竞赛法和小组分层记分法等。

3.2内容“活”。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能适应部分学生,然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也许并不喜欢。

3.3形式“活”。体育课上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集体教学、分组教学等,巧妙的分组可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使基本部分活起来,向基本部分要质量,要效益,因为它是构建体育高效课堂的基础,在基本部分如果能够运用好有效地课堂时间,就会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4.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是构建体育实践课课堂的法宝

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节课下来学生身心会有些疲惫,利用愉悦教学法,使叙述身心得以充分放松;利用舒缓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做一些柔韧性放松练习,让学生感觉到舒心,感觉到自己处于很放松的一种状态,陶冶学生情操。

高效体育实践课应建立在功、趣、活、情的基础上,只有做到这些方能让体育实践课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更高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要用科学的头脑,完备的技能,优美的动作,实现体育课高校课堂。小学生是一个活泼好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教师在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运动激情,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莉.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8(1):4-4.

[2]李翔.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 青少年体育, 2019(01):80-81.

[3]尹亚利.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 东西南北:教育, 2012(6):1-1.

[4]王鑫. 体育课中放松环节实施效果的调查与研究[J]. 艺术科技, 2014(1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