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节气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3

语文教学中节气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李文成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西环路小学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关于自然风景与农业生活的课文,这些文本中渗透着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与内涵。通过节气文化的讲解,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节气文化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世界观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古代天文学、农业生产和生活习俗的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还能够让学生树立起融入自然、关爱自然的习惯,促进生态平衡发展。所以,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语文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节气文化

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中古人通过观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以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随着历史的发展,二十四节气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还对各个地区的生活风俗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就将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产生了著名的十二消息卦。这十二卦有子月(约农历十一月)地雷复卦,丑月(约农历十二月)地泽临卦,寅月(约农历正月)地天泰卦,卯月(约农历二月)雷天大壮卦,辰月(约农历三月)泽天夬卦……。这十二卦以阴爻和阳爻的高低变化演绎了天地间由寒冷到复苏,由复苏到寒冷的过程。同时也象征着事物生长消亡的规律,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节日风俗上主要有冬至吃水饺,惊蛰龙抬头炒玉米,清明祭祖等。在很多的诗歌作品如杜甫的《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都对节气特点与节气习俗和文化记性了生动的表现。节气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决定了它成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所必须了解的内容。

熟记歌谣,初识节气规律。

二十四节气曾经是古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常识,由于历史的久远以及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取代,二十四节气在现今生活中已经没有古代那样人尽皆知。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欠缺,对于二十四节气更是知之甚少。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记住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但由于名称的繁多,学生会望而生畏,难以有效记忆。教师可以采用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的形式引导学生巧妙进行背诵。在背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节气歌中的节气名称进行讲解,让学生结合图片与视频深刻理解二十四节气命名的原因。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关键的知识进行抄写,不断体会其中的内涵。形成自然与社会、人文与生活相统一的学习效果。在生动形象的理解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二十四节气放映出来,让学生进行生动理解。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放映太阳公转的示意图,学生可以从图中发现太阳公转的轨道被分割成二十四等分,每一等分之间的间隔是15度。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二十四等分就包含了二十四节气。学生就能从源头上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示意图中进行四季划分,学生能够发现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春季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夏季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秋季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冬季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学生就能够知道每15天是一个节气,从四季的节气分布与节气间的时间间隔发现节气具有的对称美。教师可以对节气名称中的疑难字词进行讲解,如“惊蛰”,可以让学生知道“蛰”是藏伏在低下的生物,“惊蛰”就是打雷让冬眠的生物苏醒,万物茂盛生长,学生一方面能够消除理解的困难,另一方面能够感受节气文化的乐趣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背诵二十四节气,学生在发现记忆很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快速牢固记忆。

环境熏陶,传播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又博大精深的,学生仅仅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只能进行简单的背诵,而对于其中的深刻内涵则需要广泛的学习和不断地体会才能够逐渐掌握。因此循序渐进地了解是掌握二十四节气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节气的环境中,不断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因此,环境的营造是非常之要的。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制作大量的手抄报和学习园地,这些平台都可以成为学生传播节气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手抄报和学习园地中发挥自己的创意,描绘与节气有关的图画等,展现节气知识。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二十四节气讲解小组,定期讲解节气文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成为节气文化的传播者。

例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二三分钟的时间朗诵二十四节气歌加深记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节气制作黑板报,营造节气氛围。比如学生可以选择与立春这一节气有关的素材,可以描绘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以绿色和红色作为主体颜料表现生机。可以通过鲜红的太阳与绿草如茵的大地给人立春的感觉。学生还可以在黑板报上写出唐朝冷朝阳的“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等诗词,以文学的形式营造立春的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立春前后搬来一些绿色植物,在班级中营造春天的氛围,通过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感受立春对于万物生长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社区进行二十四节气志愿讲解服务,将自己对节气的理解传达出来,传播节气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了解节气文化的其他人进行请教,在讨论中获得丰富理解,感受节气文化对人们的深远影响。

观赏四时,体会节气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对四季变化的生动反应。学生需要走进自然才能够对二十四节气有具体的感触。而四季的变化是比较漫长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细心体会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二十四节气变化记录本,随时书写每个节气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不断地积累获得深厚的感悟。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对应到二十四节气的景物特点中,体会节气变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节气变化写成作文,通过写作激发感受将节气变化的动力。教师还要让学生敏锐捕捉同一季节的的景色随着时间推进产生的微妙变化,深刻体验每个节气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据录下夏季一个月的自然风景变化特点。学生可以发现同样是夏季,但在立夏时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时候的小麦等作物还在继续生长,需要大量的灌溉。而在小满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降水开始增多。而到了芒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天气预报发现我国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华南地区降水量达到最多。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从细微之处感受节气变化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作与节气有关的作文。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四季之美》一文中“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等景象的描写分别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具体节气,加深对节气特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节气的其他特点进行描写,比如“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一句中描写的可以定位为是夏季节气中小暑和大暑时候的景象,学生可以描写这些时节树叶被阳光照射得发热发亮,人们在大树下乘凉的场景,通过写作丰富对节气变化的体会。

节日民俗,感悟节气寓意

二十四节气的不断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人们按照节气的气候特点、土壤和水分的干湿状况来进行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对特定的节气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通过特定的风俗传达自己对节气的理解与对自然的感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上认识节气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节日民俗,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节气的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注意到节气与节日是不同的概念,但并不是没有关联的。一定的节日存在于节气范围之中,包含了所在节气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扩展学生感受民俗的范围,将重要的节日也纳入进来,进行综合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全面的角度体会到节气对生活的广泛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将重要的节日与节气结合起来,让学生广泛了解民俗文化。比如,对于立春这一节气,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与春节联系起来。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感受团圆的温暖。教师可以学生思考春节的意义,学生能够知道春节是表示旧的一年过去了,对旧的一年进行总结,对新的一年抒发美好的祝愿,具有趋吉避凶的含义。因而教师也可以将冬至吃水饺的习俗与春节和立春联系起来。学生能够体会到虽然节气的时间点不同,但冬至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节,也表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学生能够发现春节和冬至都有吃水饺的习俗,都表示对平安团圆的期盼。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二十四节气之间紧密的关联性了。又比如,对于清明这一节气,学生可以知道清明有祭祖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清明祭祖的由来,学生可以知道这是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自己的大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习俗,经过后代的演变逐渐成为全民族祭祖的节日。教师可以以祭祖为主题,让学生联想到祭黄帝陵的习俗,从而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孝文化的传承。通过多方面的节日习俗的联系,学生就能深刻把握节气习俗的本质,对节气的认识上升到民族心理与传统思想道德上,提高学生的认知高度。

开展活动,庆祝重要节气

除了体验节日习俗外,学生亲自开展纪念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现节气文化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节气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自主开展活动,能够让学生由对节气文化的参与者转变到节气文化的体现者与传承者,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刻学习节气文化的庆祝形式,体会节气文化的内涵。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对节气文化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全方面的理解,之后根据当地的生活风俗和现有的资源条件展开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力和团结力,感受节气文化对自身品质的塑造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查询与大寒这一节气有关的习俗,在大寒到来时展开庆祝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大寒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因而可以在大寒时节帮助家人一起用米、豆、枣、莲、花生、枸杞、栗子、果仁、桂圆、葡萄干、核桃仁等材料做腊八粥,品尝大寒带来的温暖与甜美。大寒还有“除尘”的习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一天进行卫生大扫除,在扫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年来的生活经历,想象自己用扫除的形式在消除失败与悲伤,迎接暂新的未来。这样学生就能从劳动中感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又比如对于芒种这一习俗,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天有“送花神”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采摘各种花草,编织成花篮和其花绳等礼物进行赠送,学生在制作中会饱含感情地表达对长辈与同学的祝福,在接收到礼物时能够感受到亲情与友情带来的温暖,从而发挥节气文化促进群体关系的功能,让学生养成善良友好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还可以通过了解《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等情节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养成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活态度。通过庆祝活动,学生能够以实践的方式从节气的由来到具体的风俗进行深刻的理解,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友善的态度,让节气文化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节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进行二十四节气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继承。教育学生形成自然、社会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学习观念与思考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采用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的形式引导学生巧妙进行背诵。在背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节气歌中的节气名称进行讲解,让学生结合图片与视频深刻理解二十四节气命名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节气的环境中,不断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细心体会的习惯,深刻体会节气变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生活,通过感悟民俗文化,自主举办节气庆祝活动来深刻体会与弘扬节气文化。

参考文献:

[1]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分析,耿聪慧,学周刊,2019-07-11.

[2]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研究,付玉华,中国农村教育,2019-01-30.

[3]小学科学课程中“二十四节气”的教育渗透,吴颖,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8-06.

[4]小学节气活动的育人价值研究——以L小学为例 张蕊,华东师范大学,2018-05-01.

[5]以二十四节气融通小学课程的研究,余静,湖南师范大学,2019-05-01.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节气文化渗透与传承的策略研究》(002019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