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杨素敏

杨素敏

河北临城中学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而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全面、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需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探究式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青睐。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课堂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一、探究式与传授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和传授式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授式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巩固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特点是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多做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传授式教学力求做到知识点到位、系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养成勇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新课改理念下,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越来越突出。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培养下一代化学家,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所以化学教学离不开探究式教学。譬如,在介绍元素周期表时,如果一开始就拿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告诉学生这张表排法的妙处,这样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定势成所有的元素放在一起时,只能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而且世上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排法了。事实上,某化学老师以探究的形式来上这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来编排元素周期表,并告诉学生只要体现元素周期律的任何图形都可以。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出了各种有创意的图形:有的排成了金字塔型,有的排成了鸟笼型,有的排成了圆圈型,还有的排成了“变形金刚”型,且这些图形都巧妙地体现了元素周期律。最后,教师通过评价并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想象力,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化学。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潜在心智来投入学习研究,并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克服思维定势,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教学要避免形式主义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但不能错误地将探究式教学当成唯一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极端地看待探究式教学,无论什么内容、什么方式都拿来合作探究一番,满足形式上的丰富多彩,而忽略知识的传授。

据报道,在一次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有这样一节课:为了让小学生分清楚米和米饭的区别,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个电饭煲,里面有一锅还在飘香的米饭。课堂上老师几次让学生品尝米饭,“引导”学生们“探究”米饭和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种追求形式化的课程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究而探究”的倾向。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谈不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何况,对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米饭和米,有探究的必要吗?

另外,由于探究式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于是很多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盲目地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上课时能“不讲”则“不讲”。这种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讲究教学实效的教学方式是对探究式教学的歪曲理解。实际上,“讲”不等于“满堂灌”,也不等于“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相反,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有些地方还需要老师作适当的讲解,才能使探究活动得到升华。

三、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提倡有很大优势的探究式教学,改进以往单一的传授式教学。但是,单一的探究式教学很难实施于每一节课中。

首先,探究式教学方式比较耗时,势必使课堂教学受到教学进度的限制。例如,在“硫酸”一节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及强氧化性等化学性质,每种化学性质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说明,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中要完成所有实验的探究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处理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吸水性和脱水性,通过边作演示实验边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而“浓硫酸氧化不活泼金属——铜”这个实验则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并通过讨论得出产物是什么,怎么验证之。这么做的原因是“浓硫酸氧化铜”这个实验的理论产物是蓝色的硫酸铜,但在实验结束后往往观察到的是白色固体生成,所以学生可能就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怀疑,并急于想知道白色固体究竟是何物,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来检验这个产物。如果该实验也同吸水性、脱水性的实验一样,边演示边讲解,把出现白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原因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就会因为我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那么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困惑时,他们就习惯于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其次,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比如,当讲到“物质的量”概念时,“物质的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这时,就不可能通过设置情境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而只能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来使学生掌握。

新课改理念下,突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改要取得成功,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所有一线的教师都应该从教学习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禁锢的思想变成活跃的思维;从考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分数观念为素质观念,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