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学高效复习的沃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构建化学高效复习的沃土

王新莲

关键词:复习;主动学习;典型例题

复习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复习,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复习效果明显。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的方法会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了典型例题引导法,通过试题与知识点之间的桥梁,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巧用试题,引导学生主动复习

在引导学生主动复习方面,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典型例题科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与鞭策并举,让学生一起参与复习主干知识,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选择例题时,关键是要认清一节课复习的主题是什么?能不能通过所选例题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都讲清讲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时,笔者选择了如下例题:

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通过该例题的讲解,可以复习的知识点主要有:(1)前20号元素中,具有特殊核外电子排布的元素有哪些?(2)常见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总结);(3)常见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最后将知识点以投影的形式呈现)。

另外,通过该题的解答,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反思,进一步掌握元素型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掌握此类推断题的常见“题眼”,如原子半径大小、化合价、化合物的表达形式等等。

二、巧用试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复习的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学习的弱项进行强化,所以针对各种题型解题方法的复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不同类型的试题,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选用试题进行复习时,选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相同。以信息题为例,在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最大限度地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要加强学生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排除干扰因素,挖出隐含条件,从而抓住本质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

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出现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该题实质上是考查电化学内容中金属吸氧腐蚀的原理。但题目以学生没有见过的新信息给出,好多学生容易被这陌生的信息给“吓住”,而不知道如何下手解答。其实,这类试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求学生对电化学知识熟练掌握,能知道金属吸氧腐蚀的本质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明确题目的本质意思。在复习时,笔者选取该例题,并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题目信息,让学生分析试题中“变暗”、“外沿棕色铁锈环”等词背后隐藏的电化学知识,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吸氧腐蚀知识,分析出题给反应过程“液滴覆盖之下的氧气含量少,a区为负极,发生反应:Fe-2e-=Fe2+;液滴边缘是正极区,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l-由b区向a区迁移”。

通过该题的解答,既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电化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给学生呈现了一种新的信息题形式;也介绍了一种分析、提取信息,解得信息题的方法。既复习了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巧用试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探究类试题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类新型试题。此类试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复习中,适当地选择此类型试题,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化为己有”,灵活掌握,提高思维变通性、整体性。

例如:0.80g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_____(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在0.10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_______mol?L-1(Kap[Cu(OH)2]=2.2×10-20)。

该题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所给信息看起来也比较陌生。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题给图示,从图示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结合硫酸铜晶体分解成无水硫酸铜这种特殊情况有效联系,将质量减少的量与化学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清思绪,逐步深入,习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时,选取该类型试题,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把平时所学比较零散的知识,通过试题给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自己运用这些知识,能更好地掌握此类知识点。

作者单位:山西省兴县中学

邮政编码:03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