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舞蹈对肢体语言的美育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小学舞蹈对肢体语言的美育功能

曹江玲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实验学校518000

摘要:人体的每个部位都是舞蹈表演的工具,每个部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功能,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表达方式。因此,训练的重点是充分发挥综合表达内心感受的身体的各个部分,这样内心的激情可以准确传达,美丽的内容通过整个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呼吸,表情等等,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动作语言。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学舞蹈高雅气质

一、以形体来促进舞蹈对小学生的美育功能

舞蹈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是人体艺术的典型代表。小学开展舞蹈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情况,协调身体动作,培养和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以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情操。舞蹈形体练习是传达艺术表演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气质美和魅力美。这种气质和魅力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更加重要的是,“艺术美”是由整体结构获得和展示的。人体是艺术表现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优美的体态是完美表现艺术的重要前提。身体训练是舞蹈最基础的训练,它的目标是改变身体的自然状态,使其趋向于艺术和理想状态,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调节身体动作,达成艺术和理想美。人体美的形成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人的体质、姿势、体质等;其次,通过人的形体、体态和外表来体现人的生命力。理想的形式是这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不懈的舞蹈形体锻炼,才能真正理解优雅、合理的肢体语言,并将其融入到艺术表演中,最终形成内外表演的完美统一。可以说,舞蹈的形体训练是舞台表演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舞者的面部表情是情感表达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窗口,舞蹈中的快乐、愤怒、悲伤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直观地表现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的活动和情感的变化都集中在脸部,尤其是眼睛的表情上。闪烁明亮的眼睛,会照亮脸上的所有线条,使舞者突然变得生动,所有的情感和激情都将被彻底激发。在舞蹈中,很多动作、步骤、技巧都离不开肩膀的主动配合。常见的肩部动作包括软肩、拱肩、断肩等。在一些民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运用会更为突出。例如我们熟悉的蒙古舞,其肩膀动作的形状、节奏和风格成为表达情绪的有力手段,不仅反映了蒙古舞的独特特征,并且传达了这个民族的豪迈和傲慢。

舞蹈中的手臂可以说是最多彩的,它以日常生活中的手臂活动为基础,经过提炼和升华,但不同于生活中手臂运动的自然状态和劳动状态,舞蹈艺术对手臂动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舞蹈自身要求的运动规律。它在多种节奏中,有丰富多彩的运动和变化,表现出广泛的情态。手的动作是最微妙的,尤其是东方舞蹈中手的动作,更是有着多彩婀娜的动作历史。在重要性角度上,理想化的艺术形体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当人们欣赏艺术表演时,首先看到的是表演者的体态和气质、身体的姿势和外在的形体,这些因素的表现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体的艺术效果。因此,舞蹈形体的训练应该是展示和充分表达“艺术美”的最佳方式。

二、运用舞蹈对形体的相辅相成,达到美育功能

1.呼吸是舞蹈的生命。想象和情感支配着呼吸和运动,影响着舞蹈的节奏、速度和力量。通过呼吸的调节能够传达出丰富细腻的各种情感,喜悦、快乐、狂喜、平静、宁静、沉思、忧郁、悲伤、愤怒等都可以通过呼吸的调节进而影响舞蹈形体表现。当舞者表达一种幸福和骄傲时,她需要通过深呼吸和形体控制,以使她的外表自然、优雅和迷人。想表达愤怒的情绪时,舞者将带着无与伦比的仇恨,将身心浸入激动的状态,通过急促的呼吸,似乎整个身体都在颤抖,以传达愤怒的情感。

2.在舞蹈艺术中,所有优美的动作、造型、跳跃、旋转等,都离不开下肢的帮助。下肢动作往往构成了舞蹈动作的主体语言,也是大量身体动作的基础。只有准确、优美、轻盈、弹性的腿部动作才能使舞蹈动作呈现出和谐美。舞蹈的基础训练主要是培养正确的腿部动作和控制能力,纠正身体的不良姿势,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使身体端正、端正、富有美感。

3.腰是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连接点,是全身的中轴线。舞蹈中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体线条、形状和曲线的支点往往是通过腰部来实现的。在舞蹈中,腰部不仅具有与全身配合完成舞蹈技巧的功能,而且还有其特别的功能。腰部必须有相当的柔韧性和力量,它也是舞蹈动作的核心部分。

4.躯干是人体的脊骨,连接头部和四肢。躯干运动可以增加身体运动的范围,并改善身体运动的表达。头部的重量由颈椎支撑,脊柱的重量由整个躯干支撑。脊柱有大量的韧带和强壮的肌肉群,在舞蹈中起着稳定各种姿势、技巧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通过舞蹈形体训练,不仅可以改善体态、形体和外貌,还可以陶冶情操、美化身心。要追求身体美,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艺术修养,提高自己感受美的能力和表达美的能力,注重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使外在美和内在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参考文献

[1]郭可愚著形体美[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李霞体育舞蹈教学中非语言交流行为的分类[J].当代体育科技,2012,(30)。

[3]董新军曾红卒非语言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功能补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8)。

[4]陈满平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能力的内涵研究[J].成人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