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德育课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1

浅析提高德育课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张建平

张建平/河北省临城县第二小学

〔摘要〕由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德育工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德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万能的办法,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方法恰当则事半功倍:方法失当,则于事无补,徒劳无益。因此提高德育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德育教学策略有效渗透

传统模式下的德育课教学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言传身教,更重身教

在德育工作中,言传与身教都地需要的,问题在于以什么为主?我认为,一味言传,德育未必随之真正强化。我并不一概反对言传,某些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传,往往会收到震憾人心的效果。但是,作为德育的常规方法,还应以身教为主。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称职的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最好淡化,而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二、坚持课堂渗透主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因此,应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要潜心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①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它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在工作中,应树立“德育为首、教学中心、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发展个性”的指导思想,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德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之间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可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一样的要求,应当有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针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就不能过多地批评,应该多加鼓励,增强其信心和勇气;而对骄傲自大的学生,就不能过多地表扬,应当注意经常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第二,要抓准教育时机进行因势利导。德育工作者要敏锐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因势利导,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学生的道德表现及时矫治或强化。发现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现象、风气,应及时调整阶段性教育重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热点、焦点、兴奋点,及时引导教育,使之转化为学生品德发展的“转折点”,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四、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课改要求,设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脉络,缘自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巧设导语,大量搜集素材案例,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给学生以感官及视觉、听觉冲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冬眠的美感。学习人际交往的平等原则时,笔者让学生表演郑板桥的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让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感受平等原则的重要性。

六、组织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

组织教学实践,把平面的教学内容立体化。例如,组织学生代表参加校企联谊会,并采访企业有关负责人,让学生感受德育素养与职业生涯的相关性、重要性;开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活动,组织学生去公交车站维持乘车秩序,去高速路口为外地人领路,去福利院献爱心,师生一起分享无偿助人得到一声“谢谢”的快乐。笔者还联系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去擦马路广告牌、护栏,繁忙时段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去风景区捡拾垃圾弃物,体味社会因我而美好的幸福……回到课堂后,让学生写出感受并组织演讲比赛。这样的“育人”方式,与空洞刻板的说教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总而言之,“育人”之路漫漫而其修远兮,有待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笔者与所有人共勉。

总之,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理、情、法相结合,物质教育和光荣感教育相结合,顺情、顺理、顺势帮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德育实效的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