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创新与创造性思维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小学创新与创造性思维训练

李彦红

李彦红河北省武安市康二城镇康西小学

【摘要】创新,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创造性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137-02

一鼓励质疑

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质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消除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和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部分学生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黏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就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思维尤为重要。

三打破定势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1),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2),我们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

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学生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学生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啊”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一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可以天天看荷花。”“还有其他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