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学生告别成绩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评价学生告别成绩单

苏妮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

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中心小学266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学生质量观的新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也成为对学生评价的新取向。

一、更新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现学生状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在循环往复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要任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基本模式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借鉴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40分钟内完成,通过师生对话、交流,生生交流、互动形式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一般是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事件回顾、情境再现、技能展演、成绩汇总等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课,既有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任务。通过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完成对学生比较全面的评价任务。评价课是使学生获得经验及正确认识的活动,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一系列的活动,达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目的。从课堂要素的角度看,评价课除了教师、学生两个主要要素外,也要有相应的材料,包括学生的作品、学生日常表现的评语等。“评价课”的基本模式为“三环、六步、五要点”。

1.“三环”即一节评价课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引入情境,重温标准。

(2)典型引路,全面评价

(3)交流碰撞,思想升华。

2.“六步”即对应三个环节的六个步骤。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生活是人的素质展现的最主要的场景,学生的生活也是其素质展现的最重要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通过评价课,完成对学生某个方面素质的评价和对学生的教育。因为活动有情境,情境容易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因此评价课需要关注活动的设计,重视情境的安排。课的开始部分一般都要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2)重温标准,明确目标。任何一项评价,都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标准的重温,不宜死读条条框框,可以是对标准的解读,可以是用例子来诠释,也可以创造适合本校、本年级学生特点的其他方式。

(3)自评互评,典型引路。选定一项内容进行评价,也可认为是评价课整体的一个环节,典型引路,把课前准备、课后延伸合并为一个完整的评价课。

(4)主体参与,分项评价。自评为主,互评为辅,因为有的评价内容不适合互评,如孝顺,互评没有意义,可以根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形式。另外,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同伴的重要环节。

(5)学生汇报,思想升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优势的方面更优势,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劣势方面向优势方面转化。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评价,提升学生认识。

(6)教师点评,鼓励进步。评价课,教师的总结性发言,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

3.“五要点”即在评价课中要注意的五个重要问题。

(1)情境引入,灵活多样。知心姐姐的信,家长的抱怨,表扬信,考试喜报等。

(2)重温标准,不可忽视。用自己的理解、用儿童语言解释,用童话、故事、寓言等课文或文章进行通俗解释。

(3)把握重点,典型引路。一次评价课不一定完成全班同学的所有评价,实际就是一个例子,通过评价课让学生了解方法、了解程序、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是教育的过程之一。

(4)主体参与,信息全面。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最好都有体现,至少有2个主体参与,这是体现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一环。

(5)教师作用,体现到位。教师必须设计一个环节,总结性发言:鼓励、指引方向,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评价课成为学生进步的加油站。另外,上好“评价课”的相应“准备工作”,要注重过程积累;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为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做好前期准备;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有意识地做到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学科教师眼中的我”评价方式受学生欢迎

“学科教师眼中的我”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中很重要的一项评价内容。它改变了过去只由班主任对学生的单方评价,新增加了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会,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合理,深受学生的欢迎。

1.评价前调研,为学生挑选“人气”。

教师活动前对学生填写意向进行调研,班主任统计每位“科任”老师将要负责填写手册的份数,对于没有学生选择的教师,不安排此次填写手册的活动,同时帮助教师查找原因。

2.对话前准备,评价学生“有的放矢”。

活动前,科任老师们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准备评语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型,如:A.我喜欢的学生,我不喜欢的学生;B.人见人爱型,想说爱你不容易型,聪明自负型,平凡普通型;C.贪玩型,没责任感型,懒惰型,生活困难型;D.偏科型,品行好学习差型,顽劣型……

3.面对面评价,书写“学科教师眼中的我”。

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类型有针对性地书写评语,避免空洞、套话连篇;同时,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进步。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参与,不论是看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读到老师中肯的评语还是与同伴分享老师的评价都非常高兴。现场气氛让我们感受到这才是学生喜欢的评价形式。

4.活动后反思,帮助师生共同成长。

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看清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帮助自己调整教学观念、评价观念,通过沟通,帮助教师找到学生喜欢和不喜欢自己的原因,鼓励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及课堂评价。同时,班主任教师也在做学生的引导工作:找科任教师写评语,不一定仅仅找自己喜欢的教师、自己擅长的学科,也应该找到自己不喜欢的教师、自己的弱项学科,通过教师的评价看看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