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探讨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窦静

辽宁省朝阳县柳城初级中学122000

摘要:随着近几年国家实施新课改政策,改变了当前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并脱离了原本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模式,将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便成为了当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探讨

所谓的教育,便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将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培养成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在我国相关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曾明确地提到过,应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促进人全面发展并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作为基本标准所在。而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能够遇到的相应问题,从而使学生拥有遇到问题便通过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使其习惯于运用数学核心素质解决问题。

一、利用科学教学观指导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通过利用科学的教学观,从而对初中生进行数学指导的一种方法,是数学教师最为基本的教学理念,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教师在教授勾股定理时,便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公式,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勾股定理公式的记忆程度。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时应使用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在何时使用勾股定理才最为适合。在教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先给予学生3个形状、大小均有所不同且均画着对角线的正方形,让学生认真地观察直角边与斜角边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自由发表自身的观点。这时,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利用学生提出的观点,结合“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的公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提升教学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学设计应兼顾知识取向和文化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的价值取向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文化取向,二是知识取向。文化取向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则关注其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取向,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针对“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结合相应的历史发展,加入对我国古代《九章算术》的介绍,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时也能使学生了解其相关的历史,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并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知识的教学相结合,将核心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到位。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数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趋势、实用价值等均融入课堂教育之中,以此来保证教学设计能将“四基”目标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有效地落实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人的思维而言,数学可以算作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能够被称为数学的灵魂。若是没有思维,数学便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只有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活跃起来,才能有效地保证自身的能力得以完全地发挥出来,并使得数学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课堂知识作为相应的载体,在细微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此来作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

3.教学评价应考查核心素养。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应通过作业与考试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标准。在进行考题设计时,应遵守与其对应的相关标准,以便于更为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例如,在教师教授完统计中众数、中位数等相应课程时,便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测试,以便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在设计考试题目时,教师应通过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否根据相应的要求正确地制作统计图表。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水平,以便于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训,能够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将相应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保证其个性化得到成长,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139-140。

[2]彭丽霞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初探[J].才智,2018,(04):59。

[3]钱建芬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7,(11):36-37。

[4]刘云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