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导入情景,形成教学磁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3

创设导入情景,形成教学磁场

许启明

许启明

摘要: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的科学的人。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提高,这其中大部分的训练是在课堂传授中完成的。每节课中,精彩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写这篇文章也希望有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多设计出好的课堂引入。

关键词:口述类型;多媒体类型;实验类型;复合类型;探知欲

科学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品质的重要角色。这其中大部分的训练是在课堂传授中完成的。如何能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探知的欲望并很快地进入到学习中去?每节课中,精彩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谈一谈如何巧妙的运用引入,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把握,进行的一些看法。课堂引入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可以分为四大类:口述类型、多媒体类型、实验类型、复合类型。

一、第一种类型口述类型

1.故事引入,深入情境

教师对学生可谓是言传身教,在这其中,语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形象生动的语言会大大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为此,笔者特意去了解学习了评书和相声的语言特点,试图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来。在这一方面有一位老师运用的非常好。他就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级教师纪连海老师。他在每节课里对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反问(是这样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一个故意拉长的语调,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笔者平时也经常琢磨如何以文科中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理科中的知识。一次在教学网络上听到一个“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于是灵机一动便将它运用到一节复习课的引入中去。

那天上课时笔者对学生说,今天上课前教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顿时来了精神。这时,我便绘声绘色地说道: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住在化学实验室里的NaOH(氢氧化钠)——怎么也睡不着。因为它对Na2CO3(碳酸钠)非常有意见。那个Na2CO3(碳酸钠)明明不是碱,却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纯碱”,而自己NaOH(氢氧化钠)却有一个凶神恶煞的名字叫做“烧碱”。于是NaOH叫醒了周围的烧杯啊,玻璃棒啊,胶头滴管啊……一起去找Na2CO3评评理。Na2CO3此时正睡的香呢,被一阵吵闹声给叫醒了。知道了大家的来意后,它对NaOH说:你不要不服气,我们两的性质是很相似的,你敢不敢和我比一比)用一种胸有成竹的语气)。此时的NaOH已经被冲动冲昏了头脑,“比就比!”NaOH连忙说道。

Na2CO3此时请烧杯两兄弟在烧杯中都装一些水,然后自己跳到其中的一个杯子中去。很快的消失在里面了,形成了一杯无色溶液。这时NaOH很吃惊,想不到这小子在水中溶解的样子尽然和我一样。等到NaOH跳到烧杯里时。玻璃棒被请了出来,它分别蘸取了两杯溶液中的液体滴在PH试纸上,结果显示大家的溶液都呈碱性。这时候NaOH才恍然大悟……无话可说。

故事讲完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时笔者请同学们小结,“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NaOH和Na2CO3的哪些性质呢?”同学们带着兴奋进入到这一节复习课中。在讲故事的时候语音语调的运用要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起来。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伴随我们长的最初教育就是爸爸妈妈给我们讲的一个又一个的好听的故事,故事对于学生的吸引是可想而知的。巧妙的运用故事引入,再深入情境,为整节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问题引入,激起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问题引入新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的问题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使其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的引入往往是和实验引入相结合的,笔者将他们分为:

(1)创设式问题的提出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中,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都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那么展开我们的想象,在什么情况下太阳会从西边升起呢?”

这个问题一抛出,班级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太阳从西边出来?”“那就让地球倒转吧!”还有的同学说:“那就到金星上去吧。”……一时间教室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带着十二万分的好奇,同学们进入了这一节的学习中,效果非常好。

(2)探究式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经典物理的教学中,例如:电、磁、运动、力和光,几乎都可以用探究式问题的引入,

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光的传播方向能发生改变吗?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引入,在课堂上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关于这点在下文的实验引入中有介绍,在此不再多说了。

(3)质疑式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可见在科学学习的中,我们遇到的不总是真理,要有质疑的精神:笔者在上力这一节时,上课前就在讲台上推了一下课本,课本运动了,不推课本,课本停止运动了。然后告诉同学们,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你觉得亚里士多德的话正确吗?同学们被力的研究话题深深吸引……

3.互动引入,共鸣情感

教师根据教材需要,从教材出发,通过一些富有激情的对话,富有感染力的言辞激发学生的探知欲,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新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的引入:我先和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是什么?”学生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司南”。当然,画的还比较像的喔。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司南!”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出来。“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呢?”“中国人发明的!”学生充满自豪的回答。“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它有什么作用的呢?”我接着问道。“指方向。”“司南为什么能指方向?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在互动中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激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很自然地进入下面的学习中.

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我们也可以结合乡土教育,加以运用。例如在将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一节时,用蚕丝来引入,让学生很有亲切感。

以上这三类都是属于口述类型的,口述是我们教师上好课所必备的工具。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引入法

多媒体引入法包括:

1.图片引入法

其中图片引入法既简单,往往又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出矛盾。从而引出新的课题。

例如在上《大气层》的时候。笔者先通过幻灯片播放了一些十分美丽的地球上的风景图片,学生们都说“哇,真美!”再播放一张太空中美丽的地球的图片。这时引入对照图片:一组月球上荒凉景象的图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而月球表面为什么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这一切都和地球表面大气层有关,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大气层》。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地铺垫。

图片引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会带来视觉冲击。视觉冲击是运用视觉艺术,使我们的视觉感官受到深刻影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造型、颜色等展现出来,直达视觉感官。

除了视觉冲击外,图片的选用、构图都是要用心去准备。有的单幅图片要根据教师的意图,进行构图,把寓意包含在其中。另外在创造视觉平衡时有几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1)色彩调节(利用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来调节,分散,视觉中心对视觉的冲击力)(2)背景的运用(从整体图案上考虑,利用背景图片得原有条件,透过一些技巧,适当的留下可以分散视觉的部分)(3)利用明暗度(利用光的明暗度强烈的对比反差,光的折射,光的延伸性来控制视觉的分散程度)。有时在引入时只要很少几幅精心制作的图片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

2.视频引入法

利用多媒体做引入时视频引入法也是经常运用的。例如在讲解《动能和势能》一节中,笔者先播放了一段电影《木乃伊3》中雪崩的片段。同学们都被影片中雪崩场景深深吸引,笔者顺势说到:平时温柔的雪,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进入《动能和势能》一节的学习中。多媒体视频的引入的特点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引人入胜。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入的作用。

3.声音引入法

声音引入法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都会经常用到。例如在课前先播放一首歌,一段录音或是其它的什么。

“地球自转一次是一天,那是代表多想你一天……地球公转一次是一年……”在课前播放刘德华的《爱你一万年》这首歌,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地球的自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声音引入运用得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很好效果。这里也就不一一详解了。

三、实验类型:(向右移动两格)(内容太少了,补充、详实)

1.深挖课堂实验引入,创设更好探究环境

笔者在一次科学培训中,湖州师院硕士生导师沈建明老师在题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报告中提到了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于是笔者在课堂上也提出了,是什么使附在杯口的纸片不掉下来?学生大多提出是大气压强的作用。一般课堂实验引入到此为止,接下来就讲授新课了。但是,笔者接着追问,为什么不是水黏住的纸片呢?于是笔者把刚才那张湿纸往墙上一贴,这张纸就被贴在墙上不下来了。这时还是有很多同学坚信是大气压的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同学们被探究的磁场牢牢的吸引这。经过讨论,最后,在做覆杯实验的时候在熟料杯子底部打一个小孔,实验时用手指按住小孔,等到覆杯实验成功时,松开手指——哗!整杯水连同纸片落了下来!自然就能证明,纸片掉不下来是被黏住的缘故了!有了这样一个引入,同学们整节课,积极思考,学习效果相当好。

斯大林曾经说过: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在课堂上,深挖实验,敢于质疑,引发争论,让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这样的引入,往往可以让整节的学习气氛被充分调动。

2.学生实验,亲身感受

在上摩擦力这一课的时候,我拿了一根木棒让班级中一位力气很大的学生抓住一端,另一个力气比较小的同学抓住木棒的另一端。让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拔。这时其他的同学大声叫着:“加油!加油!”结果在同学们的失望声中诞生了。原来力气小的同学赢了比赛!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根木棒一边非常光滑,一端比较粗糙。原来力气小的同学手拿的是粗糙的一端,而力气大的同学手拿的是光滑的一端。从而引入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内容。这样让学生们充满了探知的欲望。

3.课前实验引入法

课前实验引入法需要老师提前布置学生,上课前再汇总,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实验引入法会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所学的事物产生高度的集中。就会对所学的东西有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的反应。运用这种方法通常会去的很好的效果。

四、复合类型

这一类的课堂引入往往运用以上类型中的多个,例如:既用多媒体视频也提出悬疑的问题,和学生之间也有互动的提问。这样的复合运用多种手段,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节时,先将一个装有一半水的水槽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将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结果沉入了水底。再把橡皮泥捞出,捏成船行,又浮在水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现象展现在大屏幕上,带来了更好的效果。这里的引入复合了多种手段的运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单一的运用引入发法;有时会借助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冲击波再加上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等多种方法加以引入。学生会很快被调动起来,进入到一定的氛围中,在高度兴奋中探究、学习……

总之,科学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的科学的人。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获得综合的提高。教师应在备好每一节课的同时,再花一些精力和时间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迪性,引人入胜性的课堂引入,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地学习创设更好的情境。写这篇文章也希望能有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多设计出好的课堂引入,共同为科学教育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崇德初中3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