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的区域文化是随着氏族宗法制度的消灭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河洛文化不是一般上的地域文化,它远远高于地域文化,因为夏、商、周三代的都城绝大部分在河洛之间,它应该是中心文化,对全国的地域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我是研究方言学与民俗学的,我认为南方的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都是古代中原官话传播到南方,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相融合而形成的。现在的中原方言与现在的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母子关系,因为它们的根都是古代中原官话。古代中原官话是源,现代各方言都是流。那么,对我国的地域文化是否也可以如此分析、认识?

  • 标签: 河洛文化 地域文化 中原官话 洛学 春秋战国时期 少数民族语言
  • 简介:我国文化战线上的老战士,文化部办公厅原副主任程浩飞同志因病于1999年3月28日在北京逝世。他那革命的一生,令人追忆、怀念。程浩飞(1908-1999),江苏宜兴人,青少年时期就追求真理,立志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1923年考入江苏无锡师范。受五四运...

  • 标签: 国民党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八路军办事处 “四人帮” 共产党员 党组织
  • 简介:远古且弗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发岭南,至今已有2200多年,在这一既漫长又短暂的历史流变中,所孕育出来的广西文化是灿烂辉煌还是无可称道?所产生的文化名家是代不乏人,还是仅有像晚起的王力、罗尔纲、梁漱溟这类屈指可数的全国一流大师尚可夸耀?这些问题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思索和探讨,

  • 标签: 文化名人 罗尔纲 秦始皇 大师 远古 岭南
  • 简介: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它要求"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世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民族的东西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险情。这种感觉不仅外国人有,当我自己倘佯在上海的

  • 标签: 文化自觉 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地域文化 现代意识
  • 简介:查氏是海宁望族,明末清初查继佐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不仕,一生讲学和著述,为查氏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查慎行、查嗣庭兄弟在清初均名噪一时。不幸的是,查氏家族在康雍年间遭两次文字狱打击,日渐败落。

  • 标签: 望族 明末清初 查继佐 明清 文字狱 斗争
  • 简介:建构厦门艺术之城的目标,指向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开放性、现代化的特区文化。这明确的价值取向,前三个“特”属于原生型的因素,它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坚实的基础,自然也是发展厦门特区文化的前提条件。后一“性”一“化”,即属于新生型的指标。此间,我认为“现代化”是关键指数,它融聚着原生、新生质素的内在实值,也即是到达目标、实现理想的价值规范和实值函数。

  • 标签: 厦门市 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 福建 时代特征 民族特色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界的热门课题,论述近代文化的著作也屡见不鲜.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华书局1997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就是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可喜的收获.全书分14章,论述了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近80年间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与同类著作相比,一书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

  • 标签: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史 收获中国
  • 简介:<正>一如同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创造历史一样,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果。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为依托,又直接引导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这种活动。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的文化创造总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着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高度肯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抑或是负面。

  • 标签: 文化发展 历史人物 中华文化史 人民群众 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
  • 简介:<正>提起保守主义,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文学著作中那类身着长袍马褂(或许还蓄一条老大长辫)在西装革履中昂然而行的“古董”形象,从而把它视为顽冥不化、抱残守缺、迂腐陈旧的象征。史学上,保守主义通常被用来指称一种落后、甚至反动的守旧势力;就是在一般的文化研究中,这一术语也大多出现于解释“文化滞后现象”的场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保守主义所下的定义是:“指倾向于维护历史形成的、代表着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事物”;其特征在“不相信人的本性以及没有经过试验的革新,只相信不中断的历史连续性和传统”。

  • 标签: 文化保守主义 中华文化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历史连续性 文化观 历史形成
  • 简介:尼日利亚是非洲文明古国,在公元19世纪前的两千多年间,这里曾出现过一系列十分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后人在这些文化中发现的大量陶雕和铜雕艺术品,不仅工艺技术达到令人惊叹的水平,而且这些艺术品在艺术风格方面显示出了极完美的写实手法、典雅的自然主义风格和成熟的理性精神,所有这一切,从黑非洲文化发展史的'一般情形'来看,似乎都是一个'难于解释的例外'。事实上,对尼日利亚这些古代文化艺术现象的合理解读,正是摒除世人文化偏见,重建非洲黑人古代文化艺术史的一个关键环节。

  • 标签: 尼日利亚文化 文化略述 文化遗产尼日利亚
  • 简介:近年来,大通县的文化工作进入了重在建设、强力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精心组织实施年节群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节庆文化氛围,丰富了全县各族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时代的主旋律把城乡联为一体,不仅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大力发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精心组织举办好每年的六月六"花儿会"文化活动.

  • 标签: 发展文化 大通民族民间 工作扫描
  • 简介:古人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彖传》)。发展新的文化首先必须从认识自己,特别是从认识自身内在的传统精神开始。无论哪种文化都必然有其传统文化内涵。其次,无论哪种文化,必然具有区域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只有在与别的文化相比较时,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得到说明和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标签: 传统文化 传统精神 客家精神 华侨 培育 区域性
  • 简介:本文以他者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文化相遇历史的方法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曾应用于明末清初中欧文化相遇研究的三种不同框架:一是以传播者(即传教士)及其贡献、影响为主体的传播类框架;二是以文化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主体的接受类框架(如“中国中心观”);三是创新类框架,指向接受者及其文化的形象是被文化传播者建构出来的这一符号事实;随后提出了第四种互动交流类框架,通过强调传播者、接受者互动过程的双向性.对前三类框架做出进一步的改进。作者认为,研究关注的主要焦点,应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换的结果:新的文化产品(一种文本、一个形象,或是社会网络)。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关于他者的艺术”,通过它历史学家接受自己的身份也是被他者所塑造的。对他时、他地、他文化文化重构不仅需要历史学家去观察,历史学家自身也要允许被观察。

  • 标签: 文化相遇 方法论 明末清初 他者 互动交流类框架
  • 简介:<正>伦理本位是儒家文化的一般概括;法律,自然是居于从属的地位了。所谓“德主刑辅”实即道尽了儒家法文化的形质。法律在儒家文化中的角色基本上是工具性的,用较规范的“体用”范畴来表述,“体”是道、是德,“用”才是法、才是律,简言之,似乎可以称作“道德为体,法律为用”。虽然儒家文化历二千多年几多变易、几度沉浮、流派纷呈、歧见迭出,乃至有进步与保守的分野,尤其在近代,但在这层体用关系上却自然而然而又似乎令人费解地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所以有位美籍华裔学者金勇义先生在比较东西方法律文化特质之差异时直截指称:“在传统中国,法律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法律与道德相比不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而且人们应当首先受到的是道德规范的调整,也就是儒家在为治和司法中的道德原则。”“这可以称为中国的道德决定论。”

  • 标签: 儒家法 儒家文化 陆九渊 道统 圣人之道 伦理本位
  • 简介:<正>1990年7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贾敬颜所撰《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一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库》丛书之一),全书274页,15万余字贾敬颜(1924.12.3-1990.1.3)生前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作者不断探索,勤于笔耕,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每有独到心得、新颖发明,即记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历史文化 不断探索 中央民族学院 科研实践 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