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正>以前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执教,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科阿曾这样告诫他学生和客户:“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由权力社会向知识社会、由等级社会向网络社会、由喝脱脂奶社会向喝2%脱脂奶社会转变时代,你必须毫不怜惜地抛弃各种妨碍创造性因素:标准运作程序、礼仪、行为准则、限制性品牌形象和对以往成功满怀崇敬记忆”.事实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革命已向人们展示了比以往更丰富、更广泛生活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进程,使我们不得不置身于一个全新生存境遇之中.全新生存境遇需要全新生存战略来应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最基本挑战.

  • 标签: 知识经济时代 生存境遇 前瞻性思维 创造性 生存战略 网络技术
  • 简介: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道统观。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一以贯之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一授受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时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统一。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纠缠,有排斥异己流弊。

  • 标签: 杨时 道学 道统
  • 简介:国家以因大规模天灾人祸造成社会特殊状态为起点,构建着灾难叙事。利用灾难“将发生”国家,构建出“被划一整合灾难”叙事模式;而利用灾难“已发生”国家,则构建出“被个别诠释灾难”叙事模式。国家在构建灾难叙事同时,实际也利用灾难不断构建与巩固自身秩序。因所处状态不同,国家有着“日常秩序”与“特殊秩序”。如果两者联结是直接,都隶属于一个统一体制下,那么国家秩序构建与强化将体现在制度覆盖性与渗透性上;如果两者联结必须以国家出场为前提,那么国家秩序构建与强化则体现为政府形象得以展示与地位得以加强。作为采用“被个别诠释灾难”叙事模式典型中国,为了在完善自身防灾抗灾行动同时保留自身对每次灾难诠释空间,需要借鉴“被划一整合灾难”叙事模式,建立“半覆盖性”体制,并且将自身灾难叙事发展得更为立体化与人性化。

  • 标签: 国家 灾难 秩序 被划一整合的灾难 被个别诠释的灾难 日常秩序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矛盾 融合 承传 创新
  • 简介:明代心学是批判程朱理学产物。不但心学建构是与书院密切关联,而且面对官方禁学,心学代表人物及其门人纷纷创建、修复书院以传播心学,使心学成为明代显学。为解决书院研究、传播心学与教授科举应试知识矛盾,心学家主张将书院应试教育与传播心学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表里,使书院在研究、传播心学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书院 明代心学 理论建构 传播 科举应试
  • 简介:<正>关于思维心理本质问题,一向是心理学和哲学需要解答基本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对这个问题解答,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和公认见解。正是这点促使笔者十分关注思维问题,现将管见陈述如下。

  • 标签: 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心理结构 解决问题 人脑
  • 简介:遵循以生言性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由于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恶端"是客观,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情况下必然趋势。《荀子》由自然性性伪分导出社会性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在《荀子》,化性起伪"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 标签: 恶端 礼治
  • 简介:文章讨论先秦诸子关于服饰问题争论。在儒、道、墨三家特定服饰背后,包含着一整套观念系统。穿着本身,成为一种姿态,一种体现其学术宗旨象征。

  • 标签: 服饰 德行 诸子
  • 简介:本文针对西方“毛泽东学”一些学者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说成是“儒学化”观点,着重通过对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具体分析,揭示了毛泽东哲学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影响,夸大毛泽东哲学思想独创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异性,实际上是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历史发展,也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放体系,从而也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义,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文化特征。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文化特征
  • 简介: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内涵,仅在认识论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困惑。按照生活实践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中还蕴涵着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思想当中蕴含价值论与道德论内涵具有特殊内容。揭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实事求是 认识论 价值论 道德论
  • 简介: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命题做出明确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本意造成了扭曲。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创造历史 结构化理论
  • 简介: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问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言,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情感方式,注重在审美追求中重视情作用,在社会控制上注重情软约束,但当情施之于道德领域时,就成了“以理灭情”

  • 标签: 道德 理性化 历史批判 情感方式 儒家 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以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音乐观念为契机,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三个方面:"伪装"现代音乐、反主体性以及基于本体时间基础音乐作曲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阿多诺批判斯特拉文斯基出发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指出阿多诺音乐哲学社会意义.

  • 标签: 新音乐 现代音乐 音乐素材 主体 星丛
  • 简介:不为学界看重一些情境性事件,往往具有全局性、决定性意义,延安新哲学会(YNPA)即居其列。建立新哲学会,是延安诸多宏大策略行动之一。本文考察了建立新哲学会基本过程,分析了其成员构成以及后续效应,估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特质形成中独特作用,提出了尚须进一步探讨若干问题。本文显示,新哲学会不是学术团体,而是教育组织。它培养意识形态专家,掌控了知识法权,执行了规范行动自足性和封闭性文化策略。新哲学会主要在构造和维系高度排他思想模式中建功立业,至于它全部价值效应,则有待深入与合理辩论。

  • 标签: 延安新哲学会 策略行动 规范行动 知识法权 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