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肩胛骨外侧缘与标准Judet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3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外侧缘组39例和标准Judet组,分别采取肩胛骨外侧缘、标准标准Judet,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同标准Judet组相比,外侧缘组均要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缘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9%,标准Judet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9.5%,外侧缘组要明显高于标准Jud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中,选择肩胛骨外侧缘要比标准Judet组效果更好,更具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肩胛骨外侧缘入路 标准Judet入路 肩胛骨骨折 效果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经胸乳与经颈部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浦南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胸乳组(n=50)和经颈部组(n=50)两组,分别经不同行微创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胸乳组患者的总缓解率[92.0%(46/50)]显著高于经颈部组[70.0%(35/50)](P〈0.05),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颈部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经颈部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经颈部组[18.0%(9/50)](P〈0.05)。结论经胸乳创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效果较经颈部微创腔镜手术好。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癌 微创腔镜手术 经胸乳入路 经颈部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相比,经桡动脉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胫骨与经辅助内侧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 ± 3.4)、(92.4 ± 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 ± 3.5)、(90.2 ± 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和经辅助内侧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类等长重建 创伤和损伤 经胫骨入路 经辅助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颅底和标准翼点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翼点组(19例)和扩大颅底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翼点组与扩大颅底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5,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777,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52,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结论扩大颅底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 标签: 床突旁脑膜瘤 前床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外侧裂与颞叶皮层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外侧裂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颞叶皮层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24小时血肿清除与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外侧裂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组织,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提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 标签: 外侧裂入路 颞叶皮层入路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背景:腰椎传统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与传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和传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 标签: 腰椎 胸腰筋膜 改良入路 传统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IA)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前循环IA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经翼点组(WA组)和眶上外侧组(UA组),每组30例。WA组患者采用经翼点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UA组采用经眶上外侧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中,W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4.81±24.13)mL]、切口长度[(18.59±2.04)cm]、手术时间[(182.35±21.75)min]均高于UA组[(101.25±25.76)mL、(9.89±1.12)cm、(131.08±17.5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组患者22例恢复良好,UA组患者23例恢复良好,2组均未出现死亡,UA组恢复良好率优于WA组(P>0.05)。WA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WA组(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前者治疗前循环IA效果更佳、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经眶上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胸腰椎骨折术中采取后正中与椎旁肌间隙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68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前者实施后正中;后者实施椎旁肌间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优劣。结果干预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功能障碍与疼痛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椎旁肌间隙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术中的效果优于后正中,不仅能增强手术效果,还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 后正中入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定量比较Krause(经幕下小脑上)和Poppen(枕下经小脑幕)对松果体区的显露及损伤情况。方法对6具成年国人头颈部湿性标本,模拟常规Krause和Poppen的手术操作,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用Horgan方法计算出显露面积,按Ammirati标准对两种手术显露松果体区的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同时对两种手术的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Krause和Poppen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2分,显露面积分别为(1298.07±64.67)和(1041.10±50.23)mm2,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4.5±0.6)和(6.3±0.7)分;两组比较,经t检验,均P〈0.01。结论Krause和Poppen均能达到对松果体区的有效显露,但Krause显露面积明显大于后者,且损伤程度更小。

  • 标签: 解剖学 比较 松果体区 显露程度 损伤程度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中间与外侧在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手术质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治手术均按照CME的原则进行.按照手术的差异分为中间组(36例)和外侧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标本切除质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中间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长度与外侧组相似(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组患者手术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17.83枚vs.15.82枚,P<0.05)、切除平面分级优的比例更高(91.7%vs67.6%,P<0.05)、术后平均每天引流量更少(265.00mlvs.310.0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1例死亡.中间组与外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因术后并发症行二次手术.结论中间更符合CME原则指导下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获得较佳的手术解剖平面,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间入路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尾侧联合中间与中间的疗效比较。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收治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尾侧联合中间组(观察组56例)和中间组(对照组53例),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尾侧联合中间组与中间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3.5±23.2)min及(148.3±30.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5±23.2)mL及(61.3±27.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5.885;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22.3±4.60)个及(23.1±4.52)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05);两组中转开腹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0;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59±0.66)d及(3.62±0.62)d,进食流质时间分别为(4.16±0.72)d及(4.22±0.6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9.27±2.10)d及(9.73±2.4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6,0.875,0.425;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尾侧联合中间组腹腔感染1例,肠梗阻1例,中间组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漏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中,采用尾侧联合中间较中间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手术更容易操作、安全、易配合,值得临床积极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尾侧联合入路 中间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腓骨和后外侧治疗旋后外旋转Ⅲ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中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的50例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对比,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腓骨组和后外侧组,各25例。比较他们的具体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指标并没有差异性,后外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与经腓骨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后外侧治疗骨折愈合时间都比较短,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也比较好。

  • 标签: 经腓骨入路 后外侧入路 治疗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正中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情况、腰背痛状况及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生理盐水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腰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减轻腰背痛,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旁肌间隙入路 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股内侧肌下与髌骨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经股内侧肌下)与对照组(经髌骨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骨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胫骨骨折患者在其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髌上或者髌下的实际价值。方法:观察组行髌上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应用髌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手术中的透视次数与失血量和住院时间等观察组均短于/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5.26%、18.42%,P<0.05。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髌上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更有利于降低手术创伤、预防术后并发症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股内侧肌下与髌骨内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临床疗效。方法  以90例接受TK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经股内侧肌下)与对照组(经髌骨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骨内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胸加压带对经胸乳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止血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甲状腺癌术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8例经胸乳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宽胶布固定止血,试验组术后采用改良式胸加压带止血。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埃德蒙症状评估量表(ESAS)和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2组患者身体症状和舒适度。结果2组术前1 d ESAS、GC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试验组ESAS中幸福感得分中位数为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919,P<0.01);术后3 d,试验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环境维度及GCQ总分分别为(10.73 ± 2.35)、(24.41 ± 4.99)、(23.09 ± 2.11)、(20.17 ± 2.32)、(78.41 ± 6.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 ± 2.23)、(22.42 ± 4.79)、(21.22 ± 2.73)、(19.20 ± 2.97)、(71.25 ± 6.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8~6.031,P<0.05或0.01);试验组术后接触性皮炎、压力性紫癜、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0、3.1%(2/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4/64)、12.5%(8/64)、7.8%(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29、3.095、5.203,P<0.05)。结论改良式胸加压带可减轻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症状,降低皮肤损伤发生风险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胸加压带 经胸乳入路腔镜 舒适度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