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李林

(水城矿业集团总医院;贵州六盘水553000)

摘要目的: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127例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患者,将所选对象分为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间隙入路组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患者接受后正中入路治疗。结果: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对比,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入路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为(88.3±5.2)%,后正中入路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为(89.9±3.2)%,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后正中入路;胸腰椎骨折

当前,脊柱微创观念注重在尽量缩小手术切口的情况下减轻对患者正常组织产生的损伤,从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加快患者机体素质改善[1]。此次研究特就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一般资料随机选取127例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患者,入选对象均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按照所应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选对象分为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间隙入路组64例患者,21例女性,43例男性,年龄21至58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0.2±6.1)岁,后正中入路组63例患者,19例女性,44例男性,年龄24至61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1.1±5.9)岁。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间隙入路组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手术进行前采用C型臂机定位,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将皮肤切开直至筋膜层,在与棘突两侧相距1.5至2厘米部位对腰背筋膜行切开操作,对多裂肌以及最长肌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后采取止血措施,使两侧关节部分横突以及关节突获得显露,进钉点为胸椎横突顶点以及腰椎横突中点以及关节突外侧部位,置钉并行连接棒安装后撑开复位。取得理想骨折复位以及内固定效果后,在两侧伤口留置引流管,然后缝合伤口[2]。后正中入路组患者接受后正中入路治疗,同样以伤椎为中心做正中切口,然后将皮肤、皮下以及筋膜层逐层切开,然后沿棘突剥离两侧椎旁肌层骨膜直至关节突与横突部位,采血止血措施后,其他后续治疗方式同间隙入路组患者[3]。手术完成后均给予2组患者持续24至48小时抗炎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将引流管拔除,最早次日即可拔除,给予患者X线检查治疗效果。术后4至5天可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1周即可下床活动[4]。

1.3观察指标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同时比较术后1周以及术后2周患者VAS评分、术后Cobb角纠正率。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的软件为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s,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0.05则差异不明显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对比,间隙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

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P<0.05

2.3比较2组患者术后Cobb角纠正率间隙入路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为(88.3±5.2)%,后正中入路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为(89.9±3.2)%,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后正中入路治疗为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传统治疗方式,由于存在腰背肌剥离范围较大的缺点,会对脊柱的活动控制力以及脊柱稳定性产生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椎弓根钉固定时由需要牵拉椎旁肌,容易导致局部肌肉滋养血管受损,从而引发椎旁肌发生水肿以及萎缩现象,在对椎旁肌进行剥离操作时会损伤腰神经后内侧支,容易加重患者腰痛,推迟腰背肌功能锻炼时间,易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病情严重者会产生顽固性腰痛[5]。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自椎旁最长肌以及多裂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同后正中入路治疗方式相同,能够取得理想的压缩骨折椎体复位效果,而且无需自骨性脊柱上剥离椎旁肌,可减轻对神经、局部血运以及肌肉等正常解剖结构产生的影响,可缩小术后瘢痕,显著降低腰部僵硬发生率[6]。

此次研究中,与接受后正中入路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更低,以上观察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能够使患者的手术时间得到缩短,可缩小手术切口,有助于促进患者身体素质和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胡斌.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2017,12(2):260-262.

[2]黄志华.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7):77-79.

[3]胡德亚,薛晨晖.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30-131.

[4]江春宇,徐跃根,罗远明,曾忠友,等.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1):7-9.

[5]何友智,罗为民,王永福,汪学辉,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外医疗,2015,(10):26-28.

[6]张洪相,马超,李付彬,魏金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