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前言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提出引起了竞技体育队伍不同社会群体强烈的社会心理震荡,并以一定的社会心理态势反映出来。这种社会心理态势主要指的是竞技体育群体对实施职业体育的社会态度与心理承受力,其实质是我国体育改革现实在群体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流。毫无疑问,它对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赶超世界潮流将产生巨大潜能,或推波助澜,或设坝截流。因而,深入剖析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不同群体对实施职业体育的社会心理态势及其影响因素,是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对

  • 标签: 职业体育 我国体育改革 心理态势 体育科学 影响因素 竟技体育
  • 简介:通过选用SCL-90量表对16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低于国内其它专业大学生,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除一项因子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提示应关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标签: 测查 心理健康状况 对照组 SCL-90量表 国内 青年
  • 简介:运用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200名体育舞蹈课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制体育舞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提高大学生自尊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但学生参与频度与外表评价、外表取向、体能评价、体能取向和体重关注、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等维度呈正相关。由此对体育舞蹈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

  • 标签: 课内外一体化 自尊自信 人际交往 大学生
  • 简介:一、前言1.体育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技术和练习活动中,其动机、兴趣、意志、竞争、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认识,感情等心理过程最容易突出的表现出来。它对学习和事业成就起事起动、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的作用,甚至也起到定性的作用。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1年起对16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系统的追踪观察达半个世纪,得也的结论: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但决不是强正关系,至少有20%的人在成年后成就平平。将其与成就最大的20%的人相比,二者显著的差别不在于

  • 标签: 智力因素 心理导向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体育教学 智力超常
  • 简介:研究旨在探讨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适应和人格的促进效应,以期为普及和推动定向运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采用教育部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随机抽取丽水职业技术学院134名学生进行为期近一年的实验观察,并对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适应和人格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适应和人格的大多数维度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积极影响大学生人格。

  • 标签: 定向运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适应 人格
  • 简介:本文以一名青少年套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心理技能训练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心理技能训练能较好的改善运动的积极情绪状态(心境状态、训练比赛满意感),降低消极情绪状态(心理疲劳、运动竞赛焦虑)。

  • 标签: 青少年套路运动员 心理技能训练 情绪状态
  • 简介:神经类型、反应速度及个性特点等后天不易改变的素质,历来是各运动项目心理选材的重点。长期以来,人们采用了很多方法对候选者进行考察和测试,以求提高选材的准确性。现推荐《80.8神经类型测试表》供教练员选材使用。《80.8表》是我国苏州大学体育系教师王文英、张卿华设计的。测试表由各种奇异的符号组成(见附

  • 标签: 个性过程 兼谈 心理选材
  • 简介:本文以江苏省高校体质弱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体育锻炼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体育锻炼项目、不同运动量、不同体育锻炼心理体验与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丰富我国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实践与理论提供依据。

  • 标签: 体质弱势大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内在联系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2011年杭州市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能力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运动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包括积极和消极因素)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但在“公众自我意识”的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二级运动员的“公众自我意识”最强;目前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训练动力”有所帮助,但对其他心理能力指标的发展帮助不大;青少年运动员年龄的增加对消极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公众自我意识”方面,而且青少年运动员消极心理方面的“公众自我意识”可能是影响运动员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

  • 标签: 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能力 不同等级
  • 简介:近20年来,高原训练在世界范围内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恢复仍然是高原训练的难点这一,因此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本文将国内外高原训练常用医学生物学的恢复手段、训练学恢复手段以及心里学的恢复手段作一综述,供上高原的教练员参考,也供各高原训练基地在建设高原训练疲劳恢复室时借鉴。

  • 标签: 运动性疲劳 恢复 高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