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2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228例应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228例随访3~15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9.8周。术后尺偏角21.3°,掌倾角11.8°。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伸屈65°~125°,平均107°;尺桡偏15°~55°,平均42°;前臂旋转65°~130°,平均108°。结论在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疗法开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 标签: 闭合复位 外固定架 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髋臼骨折是骨盆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是高能量创伤的结果,移位的骨折造成髋臼与股骨头关节软骨之间的不适合,容易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如果在畸形位愈合,会造成患髋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肢体长度的改变。对于大多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恢复关节正常结构,最大限度恢复病人肢体功能。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常伴有全身多发损伤,治疗和护理中要有全面的计划;同时髋臼骨折也属于关节内骨折,所以要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病人手术后住院的一段时间是康复锻炼的黄金时间,要求护士和医生密切配合,指导并帮助病人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 标签: 髋臼骨折 康复护理 骨折病人 复位术后 创伤性骨关节炎 全身多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踝骨骨折患者选择中医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 72例踝骨骨折患者于2018年3月-2020年8月就诊。以前瞻性随机分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分析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踝骨骨折 中医手法复位 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利用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绕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名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借助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的方式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左右,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左右。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 结论:借助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的方式可以更加高效地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要比单纯的夹板外固定好。

  • 标签: 手法复位 中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肋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更准确的手术时机,为未来肋骨骨折手术治疗时机选择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肋骨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 8月 1至 2018年 7月 31日我科收治的 32例行肋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根据伤后手术时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住监护室天数均低于对照组( P< 0.05),其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且实验组发生感染、肺不张、胸廓畸形等并发症的几率及呼吸机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于伤后 3d内对肋骨骨折患者实施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显著缩短患者康复进程,改善患者劳动能力及生活能力,预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肋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下肢复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AO钢板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骨折复位外固定器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好于参照组,与参照组行卡方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骨折复位外固定器用于下肢复杂性骨折患者中,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骨折复位外固定器 下肢复杂性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肋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在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肋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胸腔疼痛、血气分析指标、肺通气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

  • 标签: 胸腔镜 肋骨骨折 复位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粉碎性双踝骨折术后关节未复位患者应用不同复位内固定(闭合、切开)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粉碎性双踝骨折术后关节未复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和观察组(闭合复位内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5.0%相较于对照组高8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双踝骨折术后关节未复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标签: 粉碎性双踝骨折 关节未复位 不同复位内固定(闭合 切开)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技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21例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Gartland Ⅲ型7例,Ⅳ型14例。手术在肘关节造影C臂机透视下进行,初始复位失败后行经皮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后分别测量Baumann角、侧位肱头角评价复位质量,Flyn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5~45 min,平均36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8周,平均4.2周。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4%。结论克氏针撬拨技术是儿童骨折复位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对初始复位失败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该技术治疗,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有效复位移位的骨折,操作安全、简单。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撬拨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探究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疗效对比。方法在我院骨科中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目标,随机抽选50例,采用不同的固定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各25例,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为对照组,选择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的手术指标以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选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的临床效果更佳,其骨折复位情况显著更优,值得深究。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比较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 104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52例,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法治疗,实验组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术,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之后,观察两组患儿在术中的透视次数、手术的时间以及术后的神经损伤、针孔或切口感染、肘内翻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手术中透视次数与手术时间的统计对比发现,对照组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实验组,手术的时间长短方面对照组也较实验组长, P

  • 标签: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内固定组(39例)和外固定组(39例),内固定组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上来看,外固定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从治疗后尺偏角和掌倾角来看,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来说,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外固定手术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手术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区别,鉴定相对更好、更加适用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数据库中2015年1月-2017年1月踝关节骨折患者,病历为抽样对象,采取电脑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病历200份,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人,治疗组采用微创闭合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调查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对患者病灶治愈率、个体感受、生命质量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手术之后踝关节痊愈率(95.46%)高于对照组患者(65.89%);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来看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出现的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是治疗踝关节骨折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愈合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这种手术方法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病灶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两组患儿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和肘内翻发生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分别是(4.34±1.1)天与(9.14±2.1)天(〈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是(56.74±5.3)天与(58.14±5.1)天(〉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2.5%与5%(〈0.05)。两组远期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是90%(对照组)与92.5%(观察组)(〉0.05)。结论手术内固定联合手法复位组相对于单纯手法复位组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肘内翻发生率低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两组患儿远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别。

  • 标签: 手法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对比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5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开放复位内固定克氏针固定,实验组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固定,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结果为两组患者实施Flynn肘关节功能评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可知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固定的安全性更高,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治疗,与开放复位内固定克氏针治疗效果对比无差异,但是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降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同时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 开放复位内固定克氏针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58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临床治疗优良率96.55%比对照组79.31%高,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的效果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显著。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