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文摘要目的对近年来部分针刺对于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近况进行文献综述,了解针刺对于展神经麻痹的治疗近况。方法按照针刺疗法、针刺加点按、针刺加滞针动法、针刺配合电针、电针加穴位注射、电针加理疗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加滞针动法和电针加理疗效果显著,除此之外,电针加穴位注射也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中文外展神经麻痹 针刺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64岁。进行性眩晕,伴右耳耳鸣,头痛、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味觉丧失及走路不稳1月余入院。体检:共济失调,眼球呈旋转性震颤,右侧头面部痛觉、温觉、触觉丧失。右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右侧变干,张口下颌略偏向右侧。听力右侧较左侧稍差。CT检查:右桥小脑角小脑侧有一约4cm×3cm的液性暗区,密度较均匀,边缘规则,诊断:右小脑囊性占位(外院)。MRI所见:右桥小脑角区有一囊性占位病变,靠近小脑侧。边缘光滑,与小脑分界清晰。

  • 标签: 桥小脑角 囊性 MRI诊断 听神经瘤 下颌 鼻唇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方法、效果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外展神经麻痹的47例患者。结果外展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有糖尿病性外周神经麻痹(26%);非特异性炎症(17%)。结论外展神经麻痹病因多样且复杂。

  • 标签: 眼肌麻痹 外展神经疾病 外展神经麻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础护理对于神经外科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5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28人,由未经基础护理培训的7名普通护工进行护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由经过基础护理培训的7名护士进行护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分析基础护理的实际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建立健全神经外科基础护理体系,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水平,对于加快神经外科患者康复速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神经外科 患者 基础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患者经常由于颅内病变致使脑组织发生局部液化性坏死、缺血、水肿等病理生理的变化,再加上全麻刺激、手术刺激强烈,可造成病变邵位和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进而加重神经系统损伤,为此对于麻醉的要求比较高。本文首先概述了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方法与药物,以及麻醉监测的研究,展望了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神经外科 脑损伤 全身麻醉 药物 麻醉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诊断对桡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12月86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单纯采取神经电生理诊断,实验组加用高频超声诊断,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等差异。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桡神经损伤是临床高发疾病,对其开展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重视。

  • 标签: 桡神经损伤 联合诊断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手术中神经功能监护技术是一种应用在手术中影响神经电生理信号变化的主要监护方式。在对患者进行神经脊柱外科手术时,通过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监控,能够通过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规律来判断患者的术中神经损伤,还能够对其损伤状况以及损伤原因进行解释,从而提高神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中着重探究了术中神经功能检测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脊柱手术的应用现状。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综述 神经外科脊柱 手术神经功能 监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结合局部挑治提高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疗效。方法对35例患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稍加改动后行局部皮肤挑治,注意挑治手法。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需在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下进行,以确保准确。结果有效率100%。结论神经阻滞+局部挑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有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股外侧皮神经 神经阻滞 挑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患沟通技巧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实施护患沟通技巧的时间(2017年11月)为分组依据。分别由实施前(2017年6月-2017年10月)、实施后(2017年12月-2018年4月)这两个时段,各抽取41例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护患沟通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6.82,P<0.05)。观察组康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χ2=5.34,P<0.05)。结论护患沟通技巧用于神经外科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患沟通技巧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既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又可缓解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2008年第1期)、OVID(1950~2008.04)、VIP(1989—2008.04)、CNKI(1979~2008.04)、CBM(1978~2008.04)等数据库。由3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采用RevMan4.2.9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RCT,包括1287例患者。仅2个研究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其余研究均未完整描述。按定位方法和测量指标进行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阻滞绝对成功率:神经刺激器定位法成功率高于异感定位法[OR=4.36,95%CI(1.97,9.67),P=0.0003]和解剖定位法[OR=30.3,95%CI(1.73,532.74),P=0.02],但低于超声定位法[OR=O.27,95%CI(0.06,1.21),P=0.09]。②阻滞起效时间:神经刺激器法与异感法相似[WMD=-.78,95%CI(-4.50,0.95),P=0.20],比动脉搏动法快[WMD=-6.00,95%CI(-11.71,-0.29),P=0.04],但慢于超声定位法[WMD=8.38,95%CI(0.72,16.04),P=0.04]。③阻滞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神经刺激器定位法与异感定位法[OR=0.98,95%CI(0.33,2.93),P=0.97]、解剖定位法[OR=0.06,95%CI(0.00,1.21),P=0.07]和动脉搏动法[OR=0.65,95%CI(0.10,4.11),P=0.65]相似,但高于超声定位法[OR=4.87,95%CI(1.68,14.15),P=0.00430④阻滞实施时间:神经刺激器法与异感法相似[WMD=-0.62,95%CI(-3.09,1.86),P=0.63],比动脉搏动法短[WMD=-4.00,95%CI(-5.58,-2.42),P〈0.00001],但长于超声定位法[WMD=1.90,95%CI(0.47,3.33),P=0.00910⑤患者接受率:神经刺激器法比异感法具有更高的接受率[OR=2.32,95%CI(1.02,5.30),P=0.05],但与动脉搏动法相似[OR=8.14,95%CI(0.88,75.48),P=0�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周围神经阻滞定位 系统评价
  • 简介:分析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1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采用不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传统乳腺癌根治术。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胸前神经与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较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有诸多优势。

  • 标签: 乳腺肿瘤 胸前神经 肋间臂神经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