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5 个结果
  • 简介:我敬重的文化老人萧乾.今年离世已经十六个年头了。1992年秋,我在北京探望一些文学前辈,谈起去萧乾、文洁若寓所,吴祖光老师说:“他俩接受了一个大任务,忙透,忙透,不过萧乾最热情好客,他可能不会给你们吃闭门羹。”

  • 标签: 萧乾 龙马精神 吴祖光 寓所
  • 简介: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历程中,温革是一名凡人,同时又是一名伟人。他开创了客家私人办学的先河。但温革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办学。文章从温革立志于办学的动因、办学精神的特点、办学精神的辐射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探讨温革办学精神的实质。从而更好地弘扬其精神,进一步推动客家地方区域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办学精神 辐射力 客家民系 私人办学 文章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学术界,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以及广义的生态批评在寂静、冷清的氛围中出场,十年来经过一些人持续不断的努力,竞也渐渐铺下一片日渐蓊郁的绿荫.在青岛,这次"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就是一个证明.与会的100多位中外学者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就"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就足以证明人们对这一学术领域的关注,正在与日俱增.

  • 标签: 学术精神 生态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学术研讨会 生态文艺学 中西
  • 简介:"青春年华在那朴实的年代里,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丰富,知识的海洋在那无华的岁月里显得那么宽广和无限。每当回忆起这段年华,我总是感慨万千,庆幸青春无悔!"

  • 标签: 积极进取 精神 高考 对话 青春 朴实
  • 简介: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精神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状况。因此,从培育公民精神的现实路径着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公民精神 文化发展 关系
  • 简介:贵州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与边缘这个二元格局中居于边缘地位,为贵州绘画中的野逸精神奠定了文化地理学基础。刘知白上承宋元绘画,下接明清绘画,主要承接的就是宋代美学最高诉求的逸格精神和逸笔语言,成为贵州地域艺术中野逸精神的最高代表,他一生的绘画艺术总体上经历了清逸、野逸到超逸三种境界。

  • 标签: 刘知白 地域艺术 宋代美学 野逸精神
  • 简介:《人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登张洋的文章说,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依旧较弱。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最终对公共事务熟视无睹。这是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对公共精神滥用或者错用。由于社会上商业化浪潮的

  • 标签: 公共精神 精神缺失 张洋 政治生活 精神需要 网络谣言
  • 简介:2015年,应《传记文学》主编郝庆军先生之约,经雷达老师同意,我创作了《雷达传记》。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沉痛,谨提炼此文纪念恩师雷达先生。1946年,雷达父亲因肺结核逝世,39岁的母亲为实现父亲魂归故土的遗愿,带着一双儿女扶柩还乡。3岁的雷达和母亲、姐姐迎风站在装着父亲灵柩的道基卡车上,从兰州过定西、华家岭、通渭,直到秦安,向南翻过一座高山,就到达雷达的家乡——新阳镇。那座山岩壁陡峭,常有人悬崖丧命。这段艰难的路,成为雷达一生的梦魇。“我陷身在满目荒凉的千山万壑中,夕阳西下,风过处,满山的草木悲鸣,我紧贴岩壁,脚下是仅容一只脚踏的窝窝印,稍一不慎,将会掉入万丈深涧。”这个场景在雷达梦中萦绕近70年,伴随着他走出孤独无助的童年,走向学校,走出甘肃,以作家、评论家的姿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 标签: 中国文学精神 雷达 传记文学 肺结核 父亲 评论家
  • 简介:一般来说,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血缘组织四大要素为其标志。自明代在客家地区普遍形成了共同扶持、紧密协作的家族制度后,直到今天,客家人依然保持这一传统。客家人不仅是由每一个家庭单元的血缘关系联系着,而且还有一种基于血缘之上的、更为广泛的整个客家群体的情感联系。

  • 标签: 客家人 共同地域 客家民系 血缘组织 客家地区 明代
  • 简介:2017年10月25日是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诞辰100周年。他去世十多年了,在黑龙江人的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记忆。对我来说,既有对革命前辈的深深怀念,更有亦师亦父亦友的浓浓情意,因为我曾两次在陈雷身边工作。这段经历使我终身受益。1983年,陈雷省长亲自交给我一项任务,起草《北满根据地建设与辽沈战役的胜利》。他对我说:'这是陈云同志指示,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抓紧写一点回忆文章。'为此,我查阅了大

  • 标签: 东北抗联精神 忆老 永远东北抗联
  • 简介:我跟杨金林校长不熟悉,感觉中他很谦和,读了他的书和文章,才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刻和治学的严谨,以及文字的犀利与活泼。当下的语文特级教师群体是个藏龙卧虎的群体,但其中理论上有独特创新、学术上有个人建树的依然不多。不是没有教育追求,不是没有学术观点,而是他们很难将丰富的经验和鲜活的观念上升为理论,更为困难的是这种理论能逻辑自洽,并且做到体系化和个性化。

  • 标签: 共生 同构 精神 语言 教师群体 学术观点
  • 简介:《发展中国基层妇幼卫生》项目,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无偿援助,由世界卫生组织指导执行的1990至1994年度的合作项目。我县是全省20个合作县之一,每年受援款为5万美元,五年共计投资25万美元;

  • 标签: 妇幼卫生 国内资金 合作项目 新生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 简介:作为近代公共卫生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警察机构成立之前,北京的公共饮食卫生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专门管理。清末,北京警察机构成立后,开始承担管理北京公共饮食卫生的任务。民国成立后,京师警察厅成为北京管理公共卫生最重要的官方机构。尤其在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其负责饮食营业执照的审批,对饮食物原料卫生的控制,对饮食生产、经营场所卫生的监管和对饮食业卫生的稽查。此外,还进行饮食卫生指导和宣传工作。这种以警察机构管理城市公共卫生的行政方式成为北洋政府时期城市管理的一种典型模式。

  • 标签: 饮食卫生 京师警察厅 北洋政府时期 北京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神经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看到我国神经精神医学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更加深深地缅怀我的恩师——我国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许英魁教授。35年前,在那个摧残科学、毁灭文明的动乱年月,许英魁教授不堪凌辱死于非命。他的死给我国神经精神医学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他那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

  • 标签: 许英魁 中国 精神疾病 神经疾病 医学事业 生平事迹
  • 简介:《古今谈》是浙江省文史馆的馆刊,落生于1985年,与改革开放的祖国一起成长。我们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雅俗共赏地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年恰逢文史馆60年庆,也是馆刊创刊的第26个年头,今天的《古今谈》拥有一群相对稳定的读者,也有一群愿意为《古今谈》写稿的优秀作者。关心和支持《古今谈》,成了读者与作者共同的心愿。他们之中有耄耋学者、专家;有在位的将军和在职的文化工作者,更有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60后70后的学术传人;

  • 标签: 精神家园 编辑工作 文化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 雅俗共赏
  • 简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

  • 标签: 史志部门 常州电视台 常州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天地 市委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标签: 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汲取 福建
  • 简介: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独特的时空范式和文本构成,又通过对诗意田园的营造,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人性范式和文学样式。其二,"散文化"是沈从文的为文之"道"和最具本色的创作取向,它既呈示在其小说中亦表露在其文学批评中,在沈从文那里,散文已兼容文学与人学、审美与人生,他以完美的"散文化"创作发扬光大了母语文学的千古文脉。

  • 标签: 沈从文 母语写作 乡土叙事 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