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积极学习的态度。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学着合理利用时间,懂得爱惜时间。

  • 标签: 教学实录 学习过程 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观察能力
  • 简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知道数可以分为正数、0、负数。

  • 标签: 负数 教学实录 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 简介:教材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7页。教学过程:一、传说导入、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链接“数”与“形”的初步感知。师:老师今年假期到一个地方游玩,结果到了那座山下,那座山把老师给惊呆了(出示五指山照片),你们看,那座山的外形像什么?

  • 标签: 教学实录 数与形 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六年级
  • 简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秒的认识"。教材分析:"秒的认识"是《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教学。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

  • 标签: 实录评析 教学实录 认识教学
  • 简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教学目标:1.从已有经验出发,逐步认识量角器,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掌握角的计量单位,形成量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

  • 标签: 教学实录 度量 量角器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 简介:对体验型、实操型、研讨型三种参与式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分别指出其优点和推广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参与式教学 课堂 实例 评析
  • 简介:摘要“图形中的规律”教学作为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一课,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好小学数学基础,才能深入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本文针对图像中的规律教学评析做了简要的分析。

  • 标签: 图形规律教学评析
  • 简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0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初步感受"倍"的关系。2.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掌握倍的概念,感受数形结合思想。3.经历操作、游戏、讨论的学习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倍的概念模型。4.经历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关系的两个量,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标签: “倍的认识” 教学实录 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数学 概念模型 三年级上册
  • 简介: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昨天晚上,咱们民政乡下了第一场春雨。这是春姑娘给大地带来的一份厚礼,这雨现在还下着,同学们想不想观察一下雨景呀?

  • 标签: 教学纪实 春雨 颜色 同学
  • 简介: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5、60页。教学目标: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和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和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 标签: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实录 运算律 应用意识
  • 简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4~15页。学情分靳: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学生能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标签: “质数和合数” 教学纪实 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认知基础
  • 简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4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丰富对周长“形”与“数”的感知,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2.在围、量、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本质,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了解“变与不变”、“化曲为直”等数学基本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 标签: 周长 教学实录 三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 简介: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5-59页信息窗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 标签: “圆的认识” 教学实录 动手操作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思考 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