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化自然”理论主要阐述了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以及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相互制约这两个观点.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相抗衡及其社会根源,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劳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异化劳动”普遍化的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人与自然相依相抗的社会根源.在当代,人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也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上,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的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阐述与解释,生态文明将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强调人对自然的理性利用而不是片面支配,突出了在人和自然协调进步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从“人化自然”到“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在这一转变中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也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作的热情展望,这就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全面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从“人化自然”到“科学发展”,这种方式也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应有的生态觉悟和实践道路:警惕和抵制“生态霸权”、坚持和促进“科学发展”、确立和弘扬“生态”理念.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 生态文明 实践道路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自然保护区从发展速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固定资产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自然保护区 改革 发展
  • 简介:广西自然保护事业发展很快,全区已建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58个,基本上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建设更要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纵观全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建设,基础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自然保护区(如大明山、龙虎山、猫儿山等)在自身的经济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

  • 标签: 大明山 猫儿山 生态经济系统 森林功能 生态区域 自然生产潜力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意识领域有着影响的深远。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度指标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人与自然 指标评价体系 和谐社会
  • 简介: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自然之声”环境与艺术展在中科院版纳热带植物园荫生植物专类园隆重展出(图1)。此次“自然之声”环境与艺术图片展,共计展出环境与艺术图片56幅,举办者意在通过这些图片,让公众在静心欣赏之余,能唤起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关注,使我们美好的家园得到保护。

  • 标签: 生态环境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艺术 创意 设计 中国科学院
  • 简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

  • 标签: 自然 关系 殖民化
  • 简介:野外实践的绩效评估是衡量学生实践效果的途径之一,传统上野外实践的效果往往以老师单方面的评判为主,评价依据也较单一,忽视了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所起的作用。在武夷山自然地理综合实践过程中借助于问卷、访谈方式调查学生对实践点的评价,实践过程、效果的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学生们总体上肯定野外实践的效果,但实践路线的安排、实践前的背景介绍、实践过程中分组的讲解等是影响野外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绩效评估 野外实践教学 武夷山
  • 简介: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本,也是富集生物多样性和具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理论基础,从作用机理和作用的核心两个方面,对人类与湿地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分析了湿地保护中的人与自然冲突的形式和根源,以及消除冲突的原则。文章最后从制度、宣教、科研3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人与湿地和谐格局的形成。

  • 标签: 湿地保护 冲突 和谐
  • 简介:这是一个自然教育的大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巨大满足,但同时却也让现代人失去了内心的平和以及人之为人的本性。渴望找到自我,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殷殷追求的目标。应时而生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自然教育机构和从业者队伍。他们或是自然的狂热发烧友,在摄影、观鸟、植物学、动物学等方面有一技之长,或是对教育本身有接近宗教般的虔诚,希望给下一代带来影响和改变。但一个共通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渴望在自己的引领和带领下,满足都市人回归荒野、找寻自我的渴望,让子孙后代有一颗更丰富充盈的内心。

  • 标签: 观鸟 物质需求 从业经历 应时而生 江华 文化多样性
  • 简介: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减少的珊瑚礁资源的目的,世界上大多数海洋在展示海洋鱼类的展缸中都大量使用仿真珊瑚,当然,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仿真珊瑚礁比天然珊瑚礁更易于维护管理,而展示效果不比天然珊瑚礁差!

  • 标签: 仿真珊瑚礁 海洋馆 生态环境 展示效果
  • 简介:<正>自1970年非洲撒哈拉沙漠遭受干旱以来,人们对非洲的马里地区制定并实施了许多林业计划,特别是开展了利用速生外来树种的造林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缓解薪材短缺,但是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功,因为很多农民不了解非木材林产品对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农民喜欢利用森林中的大量非木材林产品,如:采集可食用水果、树叶、纤维、树皮和药用植物,在林中放牧等,而林业计划的制定者并不了解这些。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林业规划制定者提供有关农民利用非木材林产品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林业管理政策。如果农民需要大量地利用

  • 标签: 林产品 非木材 森林资源 源管理 林务员 自然资
  • 简介:科学.合理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是人工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生态保护功能强、养护成本低,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以城市绿岛、海淀树村为例,探讨北京人工自然植物群落的种植模式,发挥自然植物群落的特点和优势,构件生态型绿地结构、创建生物多样性。

  • 标签: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 生态 乡土树种 种植模式
  • 简介:生态旅游是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一部分,然而,目前的生态旅游概念太空泛,又缺乏具体标准,在现实中难以操作,并常被用来误导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以及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从认识到行动层面都较浮浅,势必对自然保护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提出应制定生态旅游等级,规范生态旅游,并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和旅游者转变传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规范 等级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