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个问题目前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杜威的经验观来看,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主动和被动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由此给予有机体各种刺激,使有机体在实践中获得反思,建构经验。观照中国汉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发现,教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实践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优秀教师以此为参照,激励学生也积极地展开自觉的实践和反思,创造自己的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为反思的魅力所吸引,投身于“教学相长”的情境中,这也就是理想的“乐学”境界。

  • 标签: 杜威 经验观 语文教学
  • 简介: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 标签: 国家德育课程 德育定位 课程 德育
  • 作者: 田淑莉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4-14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 机构:〔摘要〕这篇论文通过对《心声》中李京京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到李京京的生活环境,由此引发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剖析,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注他们,从而使留守儿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工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特征正在逐步转变为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特征,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转变已经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教育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单向性转变为双向性、继承性转变为创新性、职前性转变为终身性、统一性转变为个性化、专门性转变为综合性。

  • 标签: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教育 特征 开放性 双向性
  • 简介:目前,科学范式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由于科学标准的变化、经济学发展的人文转向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科学范式暴露出许多缺陷。教育经济学本质上属于人文经济学,其研究范式应该由科学范式转向人文范式。

  • 标签: 教育经济学 研究范式 科学范式 人文范式
  • 简介: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隐喻的分类,即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实体性隐喻这三个方面阐述俄语和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

  • 标签: 隐喻 认知基础 汉语 共性现象 俄语 审美观念
  • 简介: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单位运行模式是国家优先模式;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单位运行模式出现个人优先的苗头,但其在较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优先模式的翻版。国家和个人关系不均衡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社会的发育程度较低。个人优先模式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明个人优先模式本身有问题。要真正实现学校单位运行模式的转型,必须探寻平衡国家权力的其他支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学校单位变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标签: 国家优先 个人优先 学校单位运行模式
  • 简介:正面入手对低年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郭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从正面入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是在极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接触面小。当入小学后,对他们的各方...

  • 标签: 低年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辅导课 小学生 创造力
  • 简介:〔摘要〕中专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参工就业打基础,因此它必须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我认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自选教材,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课讲好讲活,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丰富的情感,流畅的表达,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 标签: 〔〕认识兴趣渠道教材经历见解 情感表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德育在当前教育话语体系中虽然总是处于“核心”、“首位”等优势地位。但反思既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其进展和成效与所获得的“尊重”和“盛名”却不相符。德育居“首”但不居“重”,更不显“效”。根本原因在于受到“束缚”的德育未能找到真正属于其自身的“实施方式”,难以真正地“实现自身”。要改变德育“重”而不“重”的生存状态,必须“德育应该如何实施”这一根本问题上寻求到切入点。“三位一体”就是“德育实施方式”上的突破。

  • 标签: “三位一体” 学校德育 德育实施方式 德育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的应用解释为:“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这对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知识迁移 单摆周期公式 能力的培养 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 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