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黏附因子(VSIG1)相关表达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且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膀胱癌患者50例纳入研究,采用Westernblot检测了20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冻存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VSIG1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0对膀胱癌及癌旁组织蜡块标本VSIG1表达,并分析VSIG1基因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特征及临床特点相关性。结果VSIG1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低表达,但在癌旁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提示癌旁组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比率明显高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且不同肿瘤浸润深度及临床UICC分期患者VSIG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及性别的患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IG1基因表达下降可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其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黏附因子 VSIG1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人群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率影响情况,并为前列腺癌发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北京地区居住20年以上前列腺癌患者134例及135例年龄在50~79岁长期居住于北京市PSA<4ng/mL、超声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外周带结节肾肿瘤、肾囊肿或泌尿系结石患者作对照,采用问卷、电话访问方式调查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婚姻史、首次射精年龄等情况,应用SPSS19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不同影响作用。20岁、30岁及40岁年龄段性生活频率在4次/周以上较其以下病例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OR分别为0.93(95%CI:0.57~1.51)、0.78(95%CI:0.48~1.25)和0.91(95%CI:0.54~1.53),P值分别为0.7651、0.298和0.7224。而50岁以后性生活频率增加对前列腺癌具有一定保护性作用,大于8次/月性生活频率者较低于该水平者OR值为0.47(95%CI:0.24~0.92,P〈0.05)。结论50岁后增加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性生活频率 病例对照
  • 简介: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门部肿瘤切除术有效性、安全性及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因肾门部肿瘤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19例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左侧10例,右侧9例;肿瘤位于前唇者10例,位于后唇者9例;肿瘤完全内生1例;孤立肾病肾门肿瘤1例;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62.26±13.02)岁,体质量指数19~28.1,平均22.75±2.17,肿瘤直径1.1~4.5cm,平均(2.76±1.00)cm,R.E.N.A.L.评分6~10分,平均(7.73±1.05)分,Mayo粘连指数评分0~3分,平均(0.89±0.87)分。结果19例肾门部肿瘤患者均成功完成辅助腹腔镜肾门部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90~196min,平均(125.68±28.62)min(包含机器人安装时间),手术出血量20~200mL,平均(53.16±42.03)mL,肾动脉阻断时间8~30min,平均(17.42±6.04)min,术后卧床时间2~5d,平均(2.89±0.99)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2~11d,平均(3.74±2.60)d,术后住院时间6~9d,平均(6.57±0.76)d。病理:肾透明细胞癌13例(Fuhrman核分级1~3级);乳头状肾癌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囊性肾癌1例;无切缘阳性病例。平均随访5.6(1~10)个月,无转移、死亡、复发、漏尿等病例。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门部肿瘤切除术治疗早期肾门部肿瘤是安全、有效

  • 标签: 机器人手术系统 肾部分切除术 .肾门部肿瘤
  • 简介:腹股沟淋巴结状态是阴茎癌重要预后因素之一,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具有潜在治愈性作用。因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开放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应用较少,而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术既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又能保证清扫彻底,肿瘤控制满意。本文就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应用及其合理性、适应证、时机选择、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发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阴茎癌 腹腔镜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目的比较回肠膀胱术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治疗老年膀胱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老年膀胱癌患者112例临床资料,其中行回肠膀胱术65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7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回肠膀胱术组(P〈0.05),但术后尿路梗阻发生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相当(P〉0.05)。结论回肠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是常见尿流改道方式,均可用于老年膀胱癌患者,可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和意愿,以及两种术式优劣来选择应用。

  • 标签: 老年 膀胱癌 回肠膀胱术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 简介:目的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草酸钙肾结石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MT)影响。方珐MDCK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草酸组、草酸+MG132组)分别予以相应干预。运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检测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兔抗人波形蛋白(Vimentin)、TGF-β1、Smad7表达。采用细胞可渗透性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测量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结果草酸会使TGF-β1、N-Cadherin、Vimentin表达量增加,使Smad7、E-Cadherin表达下降。MG132会降低草酸引起细胞ROS增加。结论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通过抑制TGF-β1/Smad通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 标签: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 MG132 上皮间质转化(EMT) TGF-B1 草酸钙肾结石
  • 简介: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YMS)基因在前列腺癌(PCa)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为PCa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GEO(geneexpressionomnibus)数据库下载并分析PCa基因表达数据集GSE32448、GSE16560、GSE17951以及GSE79957,明确TYMS基因在PCa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差异,明确TYMS基因表达与PCa患者年龄、分期、Gleason评分以及总生存期相关性,并探讨TYMS基因对于PCa细胞可能作用机制。结果TYMS在PCa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表达水平(P=0.0448),高表达TYMSPCa患者T分期、Gleason评分明显差于低表达TYMS基因PCa患者(P值分别为0.002和<0.0001)。低表达TYMS基因PCa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优于高表达TYMS基因PCa患者(P=0.0056)。基于TYMS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TYMS可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E2F、MYC)、细胞周期(有丝分裂、G2M检查点)以及细胞代谢(糖酵解)等途径影响PCa细胞增殖。结论TYMS与PCa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PCa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癌 TYMS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描述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显微镜下腹股沟外环下切口精索脉管系统术中解剖结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泌尿中心男科病区收治158例(2017年1-12月)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全部符合手术适应证,给予选择全身麻醉显微镜下腹股沟外环下方1cm处行精索静脉结扎术。手术按三层法解剖结构进行操作。术中分别观察并记录提睾肌层、精索内筋膜下输精管层及精索内静脉层动脉、静脉及淋巴管数目。结果精索内静脉层:静脉数目为(9.7±1.6)条,动脉数目为(1.7±0.7)条,淋巴管数目为(4.3±0.9)条;提睾肌层:静脉数目为(3.0±0.9)条,动脉数目为(1.5±0.5)条,淋巴管数目为(1.7±0.8)条;输精管层:静脉数目为(2.0±1.0)条,动脉数目为(1.5±0.5)条,淋巴管数目为(2.0±0.8)条。左右两侧各层静脉、动脉、淋巴管数目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股沟外环下切口精索脉管系统三层解剖结构比较明确及各层静脉、动脉与淋巴管数目具有一定特点,通过在显微镜放大作用下,可以清楚地识别并区分各层静脉、动脉与淋巴管,能有效地避免静脉漏扎、动脉及淋巴管误扎,为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提供解剖学基础。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膀胱癌细胞体内增殖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注射到20只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膀胱癌动物模型。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anⅡA组(n=10),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TanⅡA(15mg/kg,1次/3d),并且开始定期测量瘤体大小(1次/3d),连续6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小鼠,RTPCR检测两组裸鼠肿瘤组织中AuroraA、HIF-1α和Bcl-2mRNA表达水平。结果相比对照组,TanⅡA能够明显抑制T24细胞在裸鼠皮下增殖,呈时间依赖性,并且可以显著降低TanⅡA组肿瘤组织中AuroraA(P<0.0001)、HIF-1α(P=0.0047)和Bcl-2(P=0.0005)mRNA表达水平。结论TanⅡA可能通过降低AuroraA、HIF-1α和Bcl-2表达水平,抑制膀胱癌增殖,发挥抗膀胱癌作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 膀胱癌 增殖 低氧诱导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基因表达对人肾癌细胞系786-O迁移、侵袭能力影响。方法人肾癌细胞系786-O扩大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阴性对照组(NC组)和siHMGA2组。NC组、siHMGA2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HMGA2siRNA,Ctrl组常规培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HMGA2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钙粘蛋白E和波形蛋白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siHMGA2组HMGA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trl组和NC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MGA2组钙粘蛋白E表达水平较Ctrl组、NC组明显升高,波形蛋白表达水平较后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MGA2组细胞迁移能力较Ctrl组显著降低,siHMGA2组细胞侵袭能力较Ctrl组及NC组显著降低。结论抑制HMGA2表达可抑制肾癌细胞系786-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EMT实现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A2 肾癌 迁移 侵袭
  • 简介:该研究旨在探讨博莱霉素联合依托泊苷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方案(BEP方案)对晚期广泛期卵黄囊瘤(YSTs)治疗作用。198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有58例YST患者接受了初步治疗,其中有18例因不能满足手术治疗条件而先行接受了BEP方案新辅助化疗。18例中部分患者是因疾病导致身体虚弱(ECOG评分≥2)而不能承受手术,另部分患者是因病变广泛而失去最佳手术切除机会,本研究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 标签: 辅助化疗方案 BEP方案 治疗作用 卵黄囊瘤 广泛期 晚期
  • 简介:目的观察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及2年累积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组患者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TURBT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URBT组(P均<0.05);HOLRBT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TURBT组(P<0.05);HOLRBT组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能有效控制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影响。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TCC功能不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尿激酶传统封管组(n=10)和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n=10)。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透析时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一个月内TCC功能不良发生频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观察组相比,尿激酶传统封管组及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透析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透析充分性更高,一个月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频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激酶传统封管组相比,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组患者在透析时血流速度,透析充分性方面显著提升,1个月内TCC发生功能不良频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尿激酶持续微量泵入可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TCC功能不良状况,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激酶 维持性血液透析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目的探讨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关系。方法收集106例临床确诊膀胱癌病例和16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对照者血液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对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进行多态性分型。结果病例组中rs4705341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G与AA相比:OR=0.34,95%CI:0.15~0.78,P=0.007;G与A对比:OR=0.60,95%CI:0.41~0.87,P=0.007)。结论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多态性可能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GG基因型携带者膀胱癌发病风险明显降低。

  • 标签: MIR-143 MIR-145 启动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膀胱癌
  • 简介:目的评估表柔比星(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3种方案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咣癌(NMIBC)电切术后辅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确诊为NMIBC患者资料,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B组(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C组(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各组按照肿瘤复发风险进一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随访2年,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泌尿系超声及膀胱镜检查,并记录膀胱癌复发情况以及膀胱灌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H、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6%(2d/56)、38.24%(26/768)、18.97%(11/58);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8)。A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0.00%(10/20)、27.78%(10/36),B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83%(11/24)、25.00%(11/41),C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62%(10/21)、8.11%(3/37)。A、B两组高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高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9、P=0.905);A、B两组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中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45)。结论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辅助治疗NMIBC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于高危NMIBC,3种灌注方式疗效无差别;对于中危NMIBC,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效果最佳。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 表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变化,了解VDR基因多态性与肾性骨营养不良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武汉市第五医院就诊MHD患者200例,年龄40~65岁,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3种不同基因型骨密度水平。应用DEXA对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测量,并调查患者一般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VDR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VDRbb基因型骨密度Z-Score值低于VDRBb基因型,VDRBb基因型骨密度Z-Score值低于VDRBB基因型,不同基因型MHD患者骨密度Z-Score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低骨量发生率和骨矿质缺乏发生率分别约为30.0%和20.0%,VDR不同基因型MHD患者低骨量及骨矿质缺乏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Rbb患者骨代谢指标(钙、磷、ALP、PTH)与VDRBB、VDRB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骨密度与体质量相关(r=-0.260,P<0.05),与年龄和身高无相关性。结论MHD患者肾性骨营养不良受遗传因素影响,VDR基因BsmI多态性影响骨代谢,VDR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肾性骨营养不良预测因子,并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 维持性血液透析 骨密度 VDR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IgA肾病(IgAN)Lee氏分级和牛津分型相关性,为评估该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方法观察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进行肾穿刺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N患者191例。根据Lee氏分级与牛津分型间质纤维化与小管萎缩(T)分级分为轻、中、重3组,另根据牛津分型新月体(C)分级分为2组,观察患者血清CysC、血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24h尿蛋白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采用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血清CysC与Lee氏分级、牛津分型之间关系。结果Lee氏分级与T分组中,随着病理损伤程度加重,患者血清CysC、SCr、BUN水平逐渐升高,eGFR水平逐渐降低(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Lee氏分级、牛津分型中T分级呈正相关(r=0.768,r=0.624,均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804,P<0.01);上述相关性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得到证实。含有新月体患者,血清CysC水平较不含新月体患者水平升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亦有一定相关性(r=0.181,P<0.01),但多元线性回归提示二者相关性不强,故仍需进一步证实。结论血清CysC可作为反映IgAN早期病理损伤等级尤其是间质小管损伤程度敏感性指标。

  • 标签: IGA肾病 血清胱抑素C Lee氏分级 牛津分型
  • 简介:目的通过对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NID2和HOXA9基因甲基化水平研究,探索诊断原发性膀胱肿瘤新方法。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70例膀胱肿瘤患者(实验组)和60例泌尿系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尿液中NID2和HOXA9基因甲基化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膀胱肿瘤患者尿液标本NID2甲基化率检测灵敏度为7d%,特异度为85%;HOXA9甲基化率检测灵敏度为8d%,特异度为93%;双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2(0.87~0.97),其诊断价值优于单一基因甲基化检测。结论膀胱肿瘤患者尿液双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膀胱肿瘤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膀胱肿瘤 巢蛋白 同源盒 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1470nm半导体激光局部切除在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1470nm半导体激光膀胱癌膀胱局部彻底切除48例老年高危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5.3~92.6岁,平均82.5岁;术后病理证实18例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为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膀胱癌。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3±9.6)min,术中出血(13.6±2.8)ml,术后膀胱冲洗(2.6±0.5)d,留置尿管(7.2±1.5)d,1例发生灌注液外渗,经穿刺引流治愈。随访12~36个月,8例影像学检查复发,2例出现明显肉眼血尿行介入止血治疗。结论采用1470nm半导体激光局部彻底切除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安全,能有效控瘤、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肿瘤出血及相关并发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高危膀胱癌 老年 1 470 nm激光
  • 简介:目的观察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应用盐酸特拉唑嗪和呋塞米临床疗效。方法13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行输尿管硬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实验组给予盐酸特拉唑嗪联合呋塞米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呋塞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周及2周后结石清除率、结石排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肾绞痛再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拔除双J管后1周和2周结石清除率分别为73.5%和94.1%,均高于对照组;输尿管下段结石清除率为10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肾绞痛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联合应用盐酸特拉唑嗪、呋塞米能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患者术后肾绞痛再发生率,其效果良好、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盐酸特拉唑嗪 呋塞米 输尿管结石 钬激光碎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