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黏附介导微生物定植在病原菌感染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能黏附到宿主多个组织器官,导致全身性播散,引起梅毒螺旋体(Tp)感染。因此如何能在感染早期通过阻断Tp黏附到宿主成分从而避免传播成为近年研究热点。TP0136蛋白作为三种已知能黏附到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Tp蛋白之一,在Tp黏附定植和病原体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TP0136蛋白作为Tp重要黏附蛋白在梅毒致病机制、临床检测和疫苗开发中研究价值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TP0136蛋白 梅毒螺旋体 致病机制 临床检测 疫苗开发
  • 简介:皮肤影像技术是以激光、超声和电磁波为基础等多种影像技术总称,包括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皮肤高频超声(皮肤B超)、皮肤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皮肤太赫兹成像、皮肤光声成像和多光子激光断层成像技术(多光子CT)等。因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和侧重点,如穿透性和分辨率不足,相互补充可获得更多皮损信息,相互印证可提高临床医生诊断自信,皮肤影像技术联合应用成为发展方向。目前皮肤镜、RCM在临床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本文主要从两者联合应用在皮肤病诊断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皮肤影像技术 皮肤镜 共聚焦显微镜 反射式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其中维A酸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各类银屑病治疗。根据化学结构不同,维A酸类药物可分为第一代非芳族维A酸(维A酸、异维A酸和维胺酯)、第二代单芳族维A酸(阿维A酯和阿维A)、第三代多芳族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三类。维A酸类药物作为银屑病一线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安全有效,但是长期使用也会产生诸多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阿维A和他扎罗汀在银屑病治疗中应用做一介绍。

  • 标签: 维A酸 银屑病 阿维A 他扎罗汀
  • 简介: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重症银屑病类型,临床上表现为泛发水肿性红斑,伴或不伴系统症状。红皮病型银屑病起病可以急骤、凶险,也可演变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状态,治疗非常困难。目前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方案仅有病例和病例系列研究。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白介素17抗体、白介素23抗体等生物制剂在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中也有很好疗效和安全性。另外,还可以选择治疗药物联合应用。

  • 标签: 银屑病 红皮病型 治疗 单克隆抗体 生物制剂
  • 简介: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是一种罕见局部侵袭性血管肿瘤,好发于新生儿与儿童。KHE患者有时会发生卡-梅现象,临床预后往往较差。组织学上,KHE表现为浸润性结节、梭形细胞和裂隙样管腔,对内皮细胞、淋巴管、平滑肌标志物呈阳性反应。丛状血管瘤与KHE组织学特征存在重叠现象,被认为是KHE更轻微、良性、局部表现。KHE其他组织学鉴别诊断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疣状血管瘤、Kaposi肉瘤等。既往认为切除术为KHE根治方法,但常因病变范围无法实现完全切除;因此通常利用单一或联合化疗治疗KHE。最近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能够成功治疗难治和复杂KHE病例。

  • 标签: Kaposi样血管内皮瘤 血管性肿瘤 卡-梅现象 雷帕霉素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反复,治疗及疾病管理非常复杂。首先需要控制包括疾病复发在内炎症反应,其次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因炎症控制不足导致不良后果以及长期药物治疗(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带来不良反应。在患者整个生存期进行复杂而多样疾病管理是一种慢性疾病管理模式。医师们要考虑不仅是治疗原发疾病,还需要考虑到控制疾病长期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肾脏疾病、预防和控制感染等。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预后 疾病管理
  • 简介: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hemangiomas,CH)是罕见良性血管肿瘤,出生时即存在并完全长成。根据其自然病程,分为两种主要亚型即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ICH)、非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和一个中间亚型即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ICH)。RICH和NICH临床特点相似,无性别差异。皮损好发于头颈、四肢和躯干,常表现为单发紫红色或紫蓝色皮肤肿物,周边可见白色晕圈,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NICH皮损较RICH平坦。RICH通常在出生后数日至数周开始消退,大多在6—14个月时全部消退。NICH不会自行消退,与儿童成长成比例生长。PICH则表现出RICH和NICH重叠特征。CH主要依据临床诊断,未能确诊或疑为其他肿瘤,则需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动脉造影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RICH可自行消退,一般无需治疗,除非有并发症,皮损完全消退前应定期临床监测。NICH不会消退,如皮损保持无症状且不影响患者,则没有必要治疗,较大、明显增厚或有症状皮损,首选手术切除并建议在学龄期前进行。

  • 标签: 先天性血管瘤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瘙痒感,而且皮损往往伴有渗出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篇关于AD流行病学报道显示,AD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婴幼儿和儿童,给家庭、社会带来重大负担。因此AD防治已经成了我们不可忽视问题。然而,目前AD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免疫失衡可能导致AD发病。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AD发病率不同突出了环境因素在AD发病中重要作用,包括气候、微生物、空气污染和吸烟、水质、饮食、维生素D含量、接触动物、压力等均是引起AD发病危险因素,本文就AD发病环境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气候 微生物 污染 饮食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复发性、T细胞介导免疫性皮肤病,给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严重负担。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靶向性高生物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异常活化、拮抗多种细胞因子产生,从而阻断免疫反应发生,彻底改变了中、重度银屑病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目前常用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作用于T细胞药物、抗白介素IL-23/IL-12抗体以及IL-17A及其受体拮抗剂。而近年来其他免疫生物制剂,如T肽、ABX-IL-8等可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炎症因子释放,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目的。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 简介:目的:观察含活性钙离子及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护肤品缓解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筛选127例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入组,受试期间面部单用皮肤屏障修护霜2周,期间避免外用及口服药物,收集患者临床照片及症状评分表,比较患者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2周主观症状(干燥、灼热、瘙痒)和客观症状(脱屑、红斑)评分,并计算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与使用前相比,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使用皮肤屏障修护霜1周后,干燥、瘙痒、灼热、脱屑、红斑五大皮肤敏感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脱屑症状评分由(2.31±1.82)分减少为(0.83±1.09)分;红斑评分由(4.62±1.89)分减少至(3.01±1.81)分,主观症状干燥、瘙痒、灼热感症状评分分别由(5.84±2.50)、(3.70±2.71)、(3.00±2.64)分减少为(3.67±2.16)、(2.05±2.24)、(1.50±2.11)分;持续使用2周后,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评分继续降低至(0.55±0.93)、(2.13±1.83)、(2.67±2.16)、(1.52±2.01)、(0.93±1.70)分,与使用前、使用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缓解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有效率加显效率在1周时分别为82.1%、66.9%、68.7%、72.2%、75.8%,2周时分别为90.6%、85.6%、87.8%、84.2%、83.9%。结论:皮肤屏障修护霜对缓解干燥、灼热、瘙痒、脱屑、红斑等多种面部皮肤敏感症状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皮肤屏障 面部皮肤敏感症状 活性钙离子 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 护肤品
  • 简介:甲银屑病是银屑病常见类型,常引起手指、脚趾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生活及心理负担。因甲生长缓慢、药物难以吸收等原因,传统治疗常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生物制剂优特克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研究越来越多,结果显示优特克单抗治疗效果好、安全性较高。本文就优特克单抗在甲银屑病治疗中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甲银屑病 优特克单抗 生物制剂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中医中药学对该病有独特认识并取得了显著疗效。随着现代制药技术水平发展,越来越多中成药在银屑病治疗过程得到应用。本文就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取得疗效中药注射剂进行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中药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 简介:尽管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研究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还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该病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药物、饮食等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打破免疫系统平衡,导致细胞凋亡频率增加和凋亡物质清除效率降低、免疫细胞异常分化活化等,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因此,本文对现有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SLE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并为SLE诊治提供新途径和靶点。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学 表观遗传学 免疫学 环境因素
  • 简介:简要介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重点介绍了婴幼儿血管肿瘤、Kaposi样血管内皮瘤伴/不伴Kasabach-Merritt现象、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等常见血管肿瘤和脉管畸形在我国诊疗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国特色治疗技术和现代治疗方法发展。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诊断 治疗 历史变迁 现状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有效性。方法:按照严格纳入标准,检索国内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源系统)已公开发表有关针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Handbook5.1.0中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项研究包括589例病例被纳入,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无论单独使用针刺或针药合用均能有效提高患者IIEF-5评分,但临床有效率因组间差异过大无法合并。结论:目前证据虽然提示针刺具有较好疗效,但纳入研究缺乏严谨设计及较为客观指标,结论需要谨慎地对待。

  • 标签: 针刺 勃起功能障碍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男性不育症病因极其复杂,且多数患者不能找出确切病因,目前临床中治疗手段虽有不少进步,但疗效未尽如人意。中医药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男性不育症以肾虚为本,脾肾两虚是其常见证型,以健脾补肾法治疗男性不育症取得了良好疗效,其机制可能在于上调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增强精浆中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生殖系统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精子质量。

  • 标签: 男性不育症 健脾补肾法 抗氧化机制
  • 简介: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1995年开始在皮肤科应用,可以实现皮肤活体细胞水平成像。经过20余年发展,RCM技术在皮肤病筛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皮肤病和皮肤美容治疗评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RCM技术优势、应用现状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进行评述。

  • 标签: 共聚焦显微镜 反射式 应用 挑战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均参与其发病过程,但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环境因素中,感染与银屑病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观察到,抗生素治疗可以改善银屑病,常用有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福平、甲砜霉素等。利福平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抗菌作用外,其免疫抑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银屑病也具有一定作用。但皮肤、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与银屑病也有着密切联系,抗生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因此关于银屑病治疗中抗生素使用问题需要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阐明其合理适应症、具体机制及标准治疗方案。

  • 标签: 银屑病 抗生素 感染 微生物菌群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湿疹患者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检测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诊治慢性湿疹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窄波紫外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2组均配合外用0.1%地塞米松乳膏及保湿乳膏进行协同治疗,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SIP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SI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后观察组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期间都无出现瘢痕、皮肤水疱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色素沉着,都对症处理后好转,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能抑制血清中TSLP表达,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安全性也比较好,从而提高治疗疗效,有很好应用价值。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湿疹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不良反应
  • 简介:当前,我国皮肤科医生资源配置和患者就医渠道表现出极大不平衡。随着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该文着眼于皮肤医疗领域移动APP——汇大夫^TM皮肤云医,围绕医生和患者,阐述如何打造医生个人品牌、建立医患信任关系、高效管理病员及其病历资料,促进就医渠道畅通和医疗学术科研能力提高。探讨互联网医疗皮肤云医平台在医疗机构中实际应用。

  • 标签: 皮肤科 互联网医疗 汇大夫^TM皮肤云医APP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