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儒家以忠恕为仁体的道德基石,忠者尽己,恕者推己,程明道以“扩充得去”为恕,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之生生不息表述仁体扩充得去意象。儒家精神,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扩而充之,由一己小家推及万物,及至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正是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精髓。由博爱万物进至万物一体之大同,必以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始基,故日“孝弟为仁之本”。明道思想之“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最能透悟全体,彻悟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进路。

  • 标签: 程明道 仁体 忠恕 生命绵延 浑然与物同体
  • 简介:姜海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28.5万字,317页。在易学史上,宋易是继汉易之后的又一高峰,而作为宋代理学奠基者的程颐,在易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程氏易传》是中国古代义理易的重要著作,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思想史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颐 简介 诠释 经学
  • 简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但在当前的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层面,基于证明难度、司法成本、政策考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则存在着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转移证明责任、更新证明方法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等方式,部分消减公诉机关证明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案件特定事实证明难题的现象。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探索符合法定证明标准的刑事简化证明机制或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厘清争议,统筹推进,确保刑事简化证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证明责任 简化证明 证明标准
  • 简介:基于农村社会的特定关系结构,我国基层司法权力的运作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通之道;而能动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基层法官的职业角色和行为规范。这既是司法机关主动回应社会诉讼需求、满足民众正义期待、重塑自身合法性基础的努力,也是基层法院提升自身自主空间的尝试。但农村基层法官的实用主义路径和方法也存在过分依赖个人经验、解纷成本过高等实践问题。

  • 标签: 能动司法 基层法官 角色扩展
  • 简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其英文译本众多。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作各具特色,翻译的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目的法则、文内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出发,对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孙子兵法 功能翻译学 译本
  • 简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因其内在的属性冲突而面临着民主赤字的批评,引发了合法性危机。以行政法理论视之,建立“参与式立法模式”,并通过利害相关方权利的明确、实施信息公开程序、确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理性与问责机制,是矫正国际非政府组织合法性危机的可行途径。

  • 标签: 行政法 国际非政府组织 合法性 危机 矫正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对未来的不确定、未知的后果和影响。这种风险本质上是人为的风险,其对未来影响的严重性超出了以往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并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因而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所谓风险伦理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当代人针对自身决策行为给予未来人造成的可能的负面后果的一种伦理应对,它是一种思考未来和考量前景的道德理论。

  • 标签: 风险本质 伦理学 责任原则 科技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 想象空间
  • 简介:张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的时代背景,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的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的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的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对全国的反馈,促生了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对"中原"的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质。

  • 标签: 巴蜀经学 汉武崇儒 张宽 《春秋》
  • 简介:《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均有关于“色”和“礼”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两者相同,有讨论“色”(情、欲)和“礼”(外在规范)关系的问题意识,也有“札”来自干情欲,是对情欲之调节或引导的表述,《孟子·告子》则不讨论这些问题。对情欲和礼之关系的认识,《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的思想倾向更接近《荀子》。用诗来改变人的情性之观念,《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一脉相承。

  • 标签: 孔子诗论 五行 孟子 荀子 毛诗序
  • 简介: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的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关于启蒙的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
  • 简介: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家《论语》注释,使《论语》融入到玄学的大潮中。南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则充分利用前人集解成果,集六朝《论语》注疏之大成,书中的主体思想反映了魏晋六朝儒道会通的主题,是玄学背景《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 标签: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 玄学 儒道会通
  • 简介:由韩国实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批判语境的实学”,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三十余位学者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韩国实学 研讨会综述 东亚 语境 批判
  • 简介:本文以华北太行山东麓某县某镇郄家庄一桩并不复杂的婚变个案为对象,采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家族干预与社区舆论对乡村私人生活的双重制约,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舆论力量的张力。

  • 标签: 家族干预 社区舆论 私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