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活体检测患者眼睑黑眼圈颜色最深处的真皮内微血管数量的变化。方法60例黑眼圈女性受试者和10名正常对照女性受试者入选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A(21~30岁)和B(31~40岁)两组;每组又根据眼圈皮肤颜色分为青紫色组和棕黑色组两亚组,每亚组含4个小组:正常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查。结果棕黑色和青紫色黑眼圈受试者在体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眼睑微血管数量增加,与黑眼圈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提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可能是黑眼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黑眼圈 微血管 共聚焦激光 在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MR/CT双模态纳米探针t金@谷胱甘肽@钆(tAu@GSH@Gd),探讨其性能及用于活体MR/CT成像的潜能。方法以GSH为模板包载Au和Gd原子,共价偶联靶向多肽环状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cNGR)构建纳米探针tAu@GSH@Gd。建立荷乳腺癌(EMT-6)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u@GSH@Gd纳米粒子)和实验组(tAu@GSH@Gd纳米探针),每组10只,经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CT成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小鼠肿瘤部位及主要脏器相对MR信号值与相对CT值评价成像效果和生物分布。成像实验后,取出小鼠肿瘤组织进行银染,研究Au@GSH@Gd纳米粒子及tAu@GSH@Gd纳米探针在肿瘤血管生成部位的聚集。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Au@GSH@Gd纳米探针水合粒径为(6.40±0.22) nm,T1弛豫效率为(36.91±0.07) mmol·L-1·s-1,体外MR/CT成像效果良好。荷瘤小鼠注射tAu@GSH@Gd纳米探针后2 h,肿瘤MR/CT成像均明显强化,24 h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由给药前的1.04±0.12增至1.84±0.26(t=12.61,P=0.006),相对CT值由给药前的1.01±0.04增至1.95±0.05(t=15.34,P=0.004)。对照组小鼠给药后16 h,肿瘤强化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为1.50±0.06,相对CT值为1.53±0.10,均低于实验组(1.84±0.26和1.95±0.05;t值:5.35和16.46,均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tAu@GSH@Gd纳米探针经肾代谢。组织银染验证了该纳米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作用。结论制备的tAu@GSH@Gd纳米探针具有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MR/CT双模态成像功能,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评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纳米技术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诊断期间,分析SMI血流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7月~2017年06月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于临床对患者展开SMI检查、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对患者的斑块类型、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内新生血管部位与形态以及新生血管斑块数量加以统计,最终将SMI血流显像同超声造影成像二者的一致性进行对比。结果对患者于临床施以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最终发现斑块数量为254个;对患者施以SMI检查,最终表现出126个新生血管斑块,主要于患者近心端底部进行分布,并且同超声检查结果表现出显著一致性。结论针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在施以诊断期间,SMI血流显像技术的有效应用,表现出的诊断价值显著,从而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SMI血流显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病理学微血管侵犯(pMVI)的联合预测价值及其预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81例初诊HCC患者,评估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影像学特征和ADC值在不同pMVI组中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意义的参数对pMVI预测的价值。分析MRI预测的结果(mrMVI)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关系。结果pMVI阳性组51例,pMVI阴性组130例。pMVI阳性组的ADC值为(1.10±0.17)×10-3 mm2/s,明显低于pMVI阴性组[(1.27±0.22)×10-3 mm2/s,P<0.001]。不完整的增强假包膜、肿瘤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马赛克征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发生率在pMVI阳性组明显高于pM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与pMVI独立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联合上述参数预测pMVI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0、76.5%和81.5%。mrMVI阳性组患者的中位RFS为23.6个月,明显低于mrMVI阴性组(38.2个月,P=0.004)。结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是HCC发生pMVI的独立预测因素,且mrMVI与患者的RFS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微血管侵犯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病理学微血管侵犯(pMVI)的联合预测价值及其预测结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81例初诊HCC患者,评估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影像学特征和ADC值在不同pMVI组中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有意义的参数对pMVI预测的价值。分析MRI预测的结果(mrMVI)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关系。结果pMVI阳性组51例,pMVI阴性组130例。pMVI阳性组的ADC值为(1.10±0.17)×10-3 mm2/s,明显低于pMVI阴性组[(1.27±0.22)×10-3 mm2/s,P<0.001]。不完整的增强假包膜、肿瘤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马赛克征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发生率在pMVI阳性组明显高于pM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与pMVI独立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联合上述参数预测pMVI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0、76.5%和81.5%。mrMVI阳性组患者的中位RFS为23.6个月,明显低于mrMVI阴性组(38.2个月,P=0.004)。结论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ADC值是HCC发生pMVI的独立预测因素,且mrMVI与患者的RFS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微血管侵犯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微血管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行常规膀胱超声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SMI及CEUS检查,比较3种技术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血流显示的差异,并观察造影剂进入病灶的灌注模式,分析其灌注特点,最后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患者共36个病灶,其中膀胱恶性肿瘤31个、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个、腺性膀胱炎3个。SMI与CEUS对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为100%,明显高于CDFI(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提示恶性病灶35个,造影表现为快进慢退高增强;腺性膀胱炎1个,造影表现为慢进同退等增强。CEUS的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SMI与CEUS均能提高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显示率。CEUS能实时观察膀胱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其性质,具有较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微血管显像 超声造影 膀胱占位性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MVA)的相关性,评估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价PTC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69例,按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cm组、1~2cm组、〉2.0cm组,按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及MVA,并与定量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1)PTC结节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MVD及MVA均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14.95±4.96vs22.67±6.11,970.01±263.20vs1798.35±563.67,118.91±31.32vs206.27±39.58,8.58±2.68vs18.47±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0、-11.061、-14.377、-20.532,P均〈0.05);(2)随着PTC结节增大,各组Peak及AUC、MVD及MVA依次增加,且不同大小3组结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cm组与1~2cm组比较:t=0.000、0.000、0.000、0.000;〈1cm组与〉2.0cm组比较:t=0.027、0.044、0.033、0.000;1~2cm组与〉2.0cm比较:t=0.027、0.044、0.033、0.000,P均〈0.05);(3)淋巴结转移组Peak、AUC、MVD及MVA值高于未转移组(16.86±4.36vs13.80±3.55,1128.16±290.85vs874.39±192.27,114.12±30.69vs103.67±22.19,10.30±2.44vs7.5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4.366、6.336、4.742,P均〈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AUC与MVD呈正相关(r=0.506、0.478,P均〈0.05),Peak、AUC与MVA呈正相关(r=0.648、0.653,P均〈0.05);灌注参数TP、MTT与MVD与MV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eak、AUC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与MVA,可无创性评价在体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对PTC的临床诊断及其�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以64例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为48.17±25.4个/HP,腺癌为69.32±27.2个/HP,小细胞癌为77.66±23.2个/HP。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小细胞癌(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定量(54.5±13.5个/HP)明显低于有转移组(76.3±14.6个/HP)。提示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定量高的肺癌可能预后不良和易发生转移。

  • 标签: 肺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定量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及无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以及某些心肌梗死病人在成功PCI后病变血管没有发现残余狭窄或一定时间后复查冠脉造影未见新的狭窄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但仍出现慢血流现象或持续的胸痛等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成为“X综合症”,亦成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Angina,MVA)。现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 标签: 微血管 心绞痛 X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并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疗效。 方法 :自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来本院进行诊治的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 50 名,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查。 结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100% )远高于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测的准确率( 82% )( P<0.05 )。 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相较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更加灵敏,准确率更高。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 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及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病人50例。对这5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病人先后实施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并将其分为CT与MRI,以此来进行诊断价值研究与分析。检查完成后,对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式的基本性能评分和脑血管疾病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与MRI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的准确性以及清晰度评分低于MRI(P<0.05);MRI的疾病检出准确率高于CT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对于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应该首先选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 标签: 核磁共振 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价值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及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病人50例。对这5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病人先后实施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并将其分为CT与MRI,以此来进行诊断价值研究与分析。检查完成后,对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式的基本性能评分和脑血管疾病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与MRI的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的准确性以及清晰度评分低于MRI(P<0.05);MRI的疾病检出准确率高于CT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对于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应该首先选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 标签: 核磁共振 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价值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特征,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分析其DWIBS图像特征,分别测量肿瘤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和瘤周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ADC值。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面积,并分析二者与ADC值的关系。结果DWIBS原始图像、3DMIP重建及相应黑白翻转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肿瘤病灶部位、大小及范围,肿瘤组织于原始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黑白翻转图像呈低信号;肿瘤组织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瘤周正常肌层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织ADC值与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面积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WIBS可直观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定量测量可明确肿瘤边界,并提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背景抑制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在评价大动脉炎(TA)患者颈动脉新生血管的价值以及经验总结。方法应用SMI分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的23例TA患者,共计38条颈总动脉,检测增厚的血管管壁厚度,增厚的管壁中新生血管情况,并与超声造影(CEUS)结果相对比,比较两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SMI可以清晰地显示TA患者颈动脉管壁增厚情况,并且可以显示极细小的血流通道。总计有34条血管SMI可检测到新生血流信号,评分为1分的23条,SMI检查可见星点状低速血流,评分为2分的11条,SMI检查可见弥漫点状或条状低速血流。与之对应的,总计有34条血管经CEUS可检测到新生血流信号,22条血管CEUS评分为1分,12条血管CEUS评分为2分。30条血管SMI结果与CEUS结果相一致,两组间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663,P<0.01)。结论SMI可作为TA患者增厚的颈动脉管壁新生血管的重要筛查手段之一。在TA患者诊断、治疗、随访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动脉炎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新生血管 超声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