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血管栓塞 纳米技术 磁靶向 大鼠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数字减影 CTA 脑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蔓状血管成像效果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验证为蔓状血管瘤的患者的CTA后处理的显影效果。结果对10例患者不同发生部位的血管瘤,CTA能够清晰显示其供血动脉走行、静脉石及邻近静脉回流情况。结论MSCT在诊断蔓状血管瘤方面尤其优势。

  • 标签: 蔓状血管瘤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成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60例参加体检的脑血管无病变的正常人均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120例行核磁共振效果成像都很成功,其中60例正常人,脑部血管显示比较清晰。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能显示出病变所在部位的影像学的改变特征。总合格率达到92%,定位诊断达到100%。结论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方法检查脑血管疾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术前行CT检查对肝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意义。方法对39名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术前对39例患者CT扫描图像和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审查,记录肿瘤分化程度、肝纤维化评分和微血管入侵情况。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9例HCC有微血管侵犯,20例无微血管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6),较高的埃德蒙森-Steiner分级(P=0.047)和非光滑的肿瘤边缘(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与微血管侵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光滑的肿瘤边缘微血管侵犯(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CT检查肿瘤边缘非光滑提示微血管侵犯,有统计学意义;疑似有微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应考虑更积极的治疗。

  • 标签: CT检查 肝癌(HCC)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探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体会,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在传统护理方法上进行改进后的护理方法。结果60例患者手术过程都很顺利,但术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面神经麻痹、呕吐、耳鸣、口唇疱疹、嗅味觉消失、听力下降、臂丛神经损伤等现象。经过精心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都明显好转。结论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之后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降血糖治疗是否能延缓糖尿病徽血管并发症进展。方法:进行甘精胰岛素初始干预改善临床结局试验(ORIGIN),将12537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随机分成标准降糖治疗组或标准降糖治疗联合甘精胰岛素组。

  • 标签: 微血管并发症 空腹血糖受损 正常化 甘精胰岛素 风险 降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曲美他嗪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半年后随访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结果以及冠脉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较比,实验组胸痛症状明显缓解(93.33%VS78.67%,P<0.05),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检查总有效率增高(89.33%VS72%,P<0.05),冠脉血流明显改善(86.67%VS70.67%,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曲美他嗪 冠状动脉造影 慢血流 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
  • 简介:摘要总结了68例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包括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56例,疼痛缓解12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护理后均治愈。认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有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护理
  • 简介:血管内超声成像通过安装在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对血管内部对管腔横截面成像,近来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成像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的现有产品与技术研究进展。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换能器 冠脉造影 导管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期间确诊的椎动脉变异的患者148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变异情况,了解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及其变异的诊断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的临床诊断的意义,为临床确诊椎动脉变异提供有效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椎动脉变异
  • 简介:目的三叉神经痛极少发生于青少年,本研究旨在探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三叉神经痛疗效,并就其病因及其手术策略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所有年龄小于18岁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0.5~7年,治疗有效率94.1%,未出现脑出血,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青少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由于血管压迫引起,但责任血管类型与成人不同,静脉压迫及混合压迫占有重要比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青少年三又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重视静脉处理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青少年 微血管减压术 静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嘧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用双嘧达莫注射液加基础治疗,对照组10例用基础治疗。结论双嘧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双嘧达莫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血管瘤婴儿行磁共振三维动态血管成像时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便于为此类婴儿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婴儿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管瘤婴儿行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检查时,通过对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让其早日出院,而且还可以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 标签: 血管瘤 护理干预 磁共振
  • 简介:本研究为探究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脑转移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机制及MIP-1α在T-ALL模式细胞Jurkat穿过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过程中的作用.应用real-timePCR、siRNA试验、跨内皮迁移试验和细胞黏附试验,分别检测MIP-1α的表达、Jurkat细胞穿透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力.结果表明,Jur-kat细胞作为研究T-ALL细胞穿过血脑屏障(BBB)机制的模式细胞MIP-1α表达均高于正常人T淋巴细胞以及其他3种T-ALL细胞系(HSB2、CEM、SUP-T1),Jurkat细胞分泌的MIP-1α使其穿过HBMEC单层能力增强.MIP-1αsiRNA干扰后的Jurkat细胞对HBMEC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力下降.结论:Jurkat细胞分泌的MIP-1α参与了Jurkat细胞穿过HBMEC单层的过程.

  • 标签: MIP-1Α T淋巴细胞白血病 JURKAT细胞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患者女,67岁,以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20年于2013年1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肿大,颅脑MRI检查无异常,化验检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左侧半面痉挛。于2013年1月14日在全麻下行左侧乙状窦后进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在30度内窥镜辅助下,术中见小脑前下动脉在靠近脑干侧贯穿面听神经之间,术中用显微针先行面神经干贯穿梳理10余次,然后用小涤纶片垫于小脑前下动脉和面神经干之间,生理盐水冲洗术腔,见无出血后关闭术腔,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给以降颅压及预防感染治疗,术后5天面肌痉挛消失并出现患侧轻度面瘫,于1月24日出院。患者出院三天后开始头痛并伴有低热,于1月29日再次入院。入院查体术侧耳后有皮下积液,给以加压包扎,入院后腰穿,颅压不高,脑脊液淡黄色,脑脊液常规:白细胞240&#215;106/L,其中单核细胞80%、多核细胞20%,脑脊液蛋白735mg/L,葡萄糖、氯化物正常。用万古霉素静滴治疗5天效果不佳,后改用美罗培南静滴治疗,并用其0.1g加生理盐水5ml鞘内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天效果不佳,连续4次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阴性,脑脊液白细胞300~600&#215;106/L之间,主要以单核细胞居多,脑脊液蛋白在600mg/L左右,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降低明显,且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经全院第一次会诊考虑无菌性脑膜炎可能性大,以激素治疗为主,静滴青霉素预防感染,泼尼松60mg/天,连用七天后减量,当泼尼松减至10mg/天时,发热及头痛症状就会出现,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也会增高。在后续的治疗中又行4次脑脊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术后复查颅脑MRI颅内未见异常,3月1日又组织第2次全院会诊,建议少量应用非畄体类抗炎药,以减少激素用量,改用乐松

  • 标签: 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无菌性脑膜炎 术后并发 颅内 脑脊液白细胞 颅脑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