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

厍鑫 1 杨焘 2 罗琳 3 通讯作者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1]。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准确诊断,可以给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提升患者治疗的预后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为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现将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组研究,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80例,女患者35例,男患者45例,年龄在62~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1.0±4.9)岁之间。其中脑梗死患者40例,颅内动脉瘤28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患者80例,女患者38例,男患者42例,年龄在65~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1.5±3.8)岁之间,其中脑梗死患者40例,颅内动脉瘤28例,脑出血12例;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 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具体检查流程如下:病人交检查预约单,工作人员核对检查确认单;工作人员和病人沟通,告知检查注意事项,争取病人配合;核对病人基本信息,技师问询病史,明确临床检查目的;按各部位的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线圈并将靶器官中心与所选线圈中心对齐,摆好体位,同时训练病人呼吸方式以配合检查;技师常规使用激光条码枪扫描申请单条码输入检查号,尽量避免手动输入,以杜绝病人信息输入错误,同时再次查对纸质申请单与机器内病人的电子信息是否一致;选用最优的检查序列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依据最大限度显示病灶的原则,及时排版打印胶片至一体化自助打印机,在申请单上签名并注明检查机器编号;检查完毕,工作人员站在病人下床侧将其安全送出检查室;所有病人图像上传至PACS,并交接诊断结果[2]

1.3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脑梗死,颅内动脉瘤,脑出血诊断的数量,计算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比较( 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 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脑梗死

颅内动脉瘤

脑出血

诊断准确率

观察组

80

40

28

12

100%(80/80)

对照组

80

38

23

10

88.75%(71/5/80)

Χ2





14.9648

P





0.0001


    1. 讨论

    脑血管病容易复发,患者需要反复住院,经济负担会比较重。同时,脑血管病致残率比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因此,对于脑血管病提早预防,及时有效诊断都十分必要[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由于它彻底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又有参数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对软组织有高分辨力特点,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是疾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4]。本研究对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组研究发现,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100%。

    总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袁冬健,陈健,李高辉,等 .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 C 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4):56-57.

    [2]郭慧敏 , 杨晓光 , 王泽峰 .3.OT 场强磁共振应用 MRA 血管成像与 3D-ASL 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 CT 和 MRI 杂 志,2016,14(12):35-36.

    [3]刘斌,任伯,毛文静,等.CT血管成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2):137-140.

    [4]李传,官晓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 CT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