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成像(SMI)技术评估不同孕期胎盘绒毛血流的价值。方法2019年1-6月于北京妇产医院早孕期建档的单胎妊娠孕妇中随机抽取50例,分别于早、中、晚孕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时应用SMI技术监测胎盘终末绒毛血流,记录是否可显示胎盘脐带插入点处、胎盘边缘处的胎盘绒毛血流,采集相应的动脉血流频谱并记录舒张期流速比(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绒毛动脉血流频谱测量率与胎盘位置、胎儿体位、所处孕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孕期间胎盘绒毛血流的显示率、血流频谱的测量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位超声医师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最终完成检查的孕妇为30例。SMI胎盘绒毛血流的显示率为98.9%(89/90)。绒毛动脉血流频谱测量率与胎盘位置、胎儿体位无相关性(P>0.05),与所处孕期有相关性(rs=0.478,P<0.05)。各个孕期胎盘脐带插入点处、胎盘边缘处绒毛血流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频谱的测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孕期测量率(33.3%/3.3%)低于中孕期测量率(70.0%/50.0%)和晚孕期测量率(56.6%/60.0%)。两位超声医师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55~0.92,P<0.05)。结论SMI技术可以显示各孕期胎盘绒毛动脉血流,并可进行血流频谱测量。孕期对于测量结果有影响,中-晚孕期的绒毛动脉血流频谱较早孕期更易测量。胎儿体位、胎盘位置均不影响绒毛血流测量。

  • 标签: 超微血流成像 胎盘绒毛血流 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血流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21年5月1日-2023年4月30日期间的乳腺癌患者125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血流成像,观察结果。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两型组,良性组49例,恶性组76例,比较Alder分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SMI Alder分级与SWE检查参数Emax、Emean、Emin无明显相关性(P>0.05);恶性组Emax、Emean、Emin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SMI Alder分级与SWE检查参数Emax、Emean、Emin呈正相关(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血流成像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超微血流成像 乳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诊断显像 侧支循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成像技术(SMI)在评价大动脉炎(TA)患者颈动脉新生血管的价值以及经验总结。方法应用SMI分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的23例TA患者,共计38条颈总动脉,检测增厚的血管管壁厚度,增厚的管壁中新生血管情况,并与超声造影(CEUS)结果相对比,比较两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SMI可以清晰地显示TA患者颈动脉管壁增厚情况,并且可以显示极细小的血流通道。总计有34条血管经SMI可检测到新生血流信号,评分为1分的23条,SMI检查可见星点状低速血流,评分为2分的11条,SMI检查可见弥漫点状或条状低速血流。与之对应的,总计有34条血管经CEUS可检测到新生血流信号,22条血管CEUS评分为1分,12条血管CEUS评分为2分。30条血管SMI结果与CEUS结果相一致,两组间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663,P<0.01)。结论SMI可作为TA患者增厚的颈动脉管壁新生血管的重要筛查手段之一。在TA患者诊断、治疗、随访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动脉炎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新生血管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与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5月-2022年3月内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数字减影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患者均接受MRI、SMI检测,分析诊断结果。结果:MRI联合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MRI检查(P<0.05)。结论:联合应用MRI与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检出率,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综合现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的方式,进一步评价SMI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等相关医学类文献,检索语言包括英文和中文,检索至2019-9-31日。选取应用SMI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文献,采用合并敏感性、合并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血流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过多次筛选,最终纳入5篇相关文献,其中包含病例316例,共计465个斑块。血流成像技术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筛查的敏感度、合并特异度、诊断比值比分别为 0.96 (95% CI 0.94-0.98), 0.83 (95% CI 0.76-0.89), and124.01 (95% CI 45.56-337.52)以及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其中得出AUC为0.9039,Q*指数为0.8354。结论:SMI对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一个安全、易操作、可重复性强的辅助诊断工具与传统超声联合使用,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筛查能力。

  • 标签: 超微血流成像 微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血流成像(SM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S)在肾动脉狭窄(RA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84例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SMI(SMI组)与CDS(CDS组)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金标准,计算两组的临床诊断符合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漏诊率、误诊率,并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SA检查显示168条肾动脉中,48条正常,18条轻度狭窄,24条中度狭窄,66条重度狭窄,12条闭塞。SMI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0.5%,阴性预测值为92.2%,阳性预测值为87.9%,漏诊率为12.1%,误诊率为7.8%,特异度为92.2%,灵敏度为87.9%;CDS组的诊断符合率为82.1%,阴性预测值为82.1%,阳性预测值为82.1%,漏诊率30.3%,误诊率为9.8%,特异度为90.2%,灵敏度为69.7%,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组的诊断准确率(81.0%)高于CDS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RAS诊断中SMI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CDS,可用于筛查RAS。

  • 标签: 肾动脉梗阻 超微血流成像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弹性成像结合血流成像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于2022.3-2023.3期间在本院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血流成像检查,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别纳入易损组、稳定组。观察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数、血流成像检查血流分级情况,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易损组的应变值、血流分级1级和2级检出率均高于稳定组,应变率、弹性评分均低于稳定组,超声弹性成像结合血流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血流成像检查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价值。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易损性 超声弹性成像 超微血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小结节血流成像(SMI)特征与病理良恶性的相关性。方法对乳腺小结节(最大径≤1.0cm)进行血流成像检查,选取随访到确切病理结果的102个小结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流成像的血管形态分布特征与病理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在SMI模式下,良性结节多表现为内部血管走行自然、粗细均匀、分布均匀,部分结节周边见环绕型血管;恶性结节常表现为内部血管走行不规则,粗大扭曲,分布不均匀,周边可见毛刺样、放射状血管及穿支血管;恶性组的结节内血管形态增粗扭曲、结节内血管分布不均匀、结节周围血管形态毛刺状、放射状的比例均较良性组明显要高(P<0.05),同时,良性组中SMI检出的血管数明显少于恶性组(P<0.05)。结论乳腺小结节血流成像特征与病理良恶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参照乳腺小结节血管形态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能力。

  • 标签: 病理良恶性 超微血流成像特征 乳腺小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乳腺肿瘤患者39例作为样本。分别采用病理、微血管成像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方法诊断。观察3种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5.64%、恶性率74.36%;微血管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4.36%;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1.79%。结论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检出率均较高,两者具有互补性。临床可视患者需求,对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 标签: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痛风石及滑膜增生血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痛风患者68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时均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分别应用能量多普勒(PDI)及SMI技术探测痛风石及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并将其分为4级(0~3级)。对SMI与PDI两种模式的痛风石和滑膜增生血流分级进行比较,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SMI和PDI血流分级及滑膜增生程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发作频率组间(0~5、6~10和>10次/年3组)痛风持续时间及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3)。痛风石及滑膜增生的SMI血流分级中,高分级(2、3级)患者例数均多于PDI模式,低分级(0、1级)患者例数均少于PDI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85、-2.842,P<0.001、=0.004)。滑膜增生SMI血流分级与hs-CRP相关性最强(r=0.721,P<0.001),其次为滑膜增生PDI分级、滑膜增生程度分级、痛风石SMI分级及痛风石PDI分级(r=0.570、0.563、0.532、0.399,P<0.001、<0.001、<0.001、=0.007)。结论SMI对于痛风石及滑膜增生血流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SMI较PDI可探测到更多的血流信号,滑膜增生SMI血流分级与hs-CRP相关性最强,可为痛风活动性评估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标签: 痛风 超声检查 血流显像 滑膜增生 痛风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血流成像(SMI)在乳腺癌诊断价值及与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21年5月1日-2023年4月30日期间的乳腺癌患者88例进行研究。结果:其中包括良性病灶41个,包括32个纤维瘤和7个乳腺病以及2个导管内乳头状瘤。还包括47个恶性病灶,包括38个浸润性乳腺癌和1个小叶原位癌以及8个导管内原位癌。0-I级以及II-Ⅲ级中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占比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6/18.182,P=<0.001)。SWE+SMI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单独应用SWE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血流成像(SMI)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超微血流成像 乳腺癌 诊断价值 病理学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血流成像技术观察横向骨搬移过程中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该技术在横向骨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7例糖尿病足患者资料。选用血流成像模式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第1跖背动脉血管指数、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总血流量和Wagner分级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手术同侧与对侧均探及新生血管。末次随访时新生侧支数量为7.0(3.5, 9.0)支,与术前的1.0(0, 1.5)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第1跖背动脉血管指数(5.65±4.36)相比,术后1周(9.70±10.88)和术后1个月(9.22±5.46)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总血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Wagner分级(1级4例,2级11例,3级2例)较术前(2级1例,3级2例,4级14例)、术后1周(2级1例,3级5例,1级11例)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发生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而行截肢,1例因足趾发黑而行截趾。结论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客观反映了横向搬移后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病情的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确定了骨搬移过程中影像学的监测价值。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糖尿病足 血管造影术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胫骨横向骨搬移 血管指数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刺激性干咳5月余,偶有泡沫性痰”,于2016年6月20日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显示右侧胸腔紧贴前胸壁(2~3肋水平)见1枚不均质低回声,大小约48mm×47mm×32mm,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内见点状及条状血流信号(图1A)。血流显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病灶内见血流信号稍丰富并见多条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图1B)。

  • 标签: 周围型肺腺癌 超声造影 超微血流显像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基于光的低相干干涉原理的光学成像技术,以无损、非接触、速度快及精度高为主要特点。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血流造影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基于OCT的新型无创血流影像检测技术,无需荧光标记或其他外源造影对比剂,便可获得眼底毛细血管形态、灌注以及血流动力学信息。

  • 标签: 光学相干层析 OCTA 视网膜 血流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显像(SMI)对不同大小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发现肾实性占位的患者142例,共146个病灶。病灶最大径为0.8~7.3 cm,以3.0 cm为界将患者分为最大径≤3.0 cm组(61例患者,64个病灶)和最大径>3.0 cm组(61例患者,82个病灶)。比较SMI和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检测大小不同的肾肿瘤在血流Adler分级、血管形态及周边血流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最大径≤3.0 cm组的64个病灶中,50个恶性,14个良性。最大径>3.0 cm组的82个病灶中,62个恶性,20个良性。使用灰阶超声,最大径≤3.0 cm组的良恶性肿瘤在位置、边界、回声、均匀度、小液性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径>3.0 cm组的良恶性肿瘤在瘤体回声、均匀度及小液性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SMI和CDFI检测良性肿瘤,二者在血流Adler分级、血管形态及周边血流特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径≤3.0 cm组的恶性肿瘤,应用SMI检出血流Adler分级为2~3级的病灶43个,高于CDFI(32个,P<0.05);检出血管形态为树枝状及不规则的病灶38个,高于CDFI(7个,P<0.05);检出周边环形或半环形血流病灶40个,高于CDFI(18个,P<0.05)。但在最大径>3.0 cm组的恶性肿瘤中,仅周边血流特征一项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MI检出周边环形或半环形血流病灶38个,CDFI检出22个。SMI和CDFI诊断最大径≤3.0 cm肾实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灵敏度为94.0%,特异度为64.3%)和0.627(灵敏度为54.0%,特异度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诊断最大径>3.0 cm肾实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80.0%)和0.852(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结论SMI能有效检出肾肿瘤内低速血流及细小血管,显著提高恶性肿瘤周边环形血流显示率。当肿瘤最大径≤3.0 cm时,其诊断效能更优。

  • 标签: 肾肿瘤 超微血流显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显像(SMI)对不同大小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发现肾实性占位的患者142例,共146个病灶。病灶最大径为0.8~7.3 cm,以3.0 cm为界将患者分为最大径≤3.0 cm组(61例患者,64个病灶)和最大径>3.0 cm组(61例患者,82个病灶)。比较SMI和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检测大小不同的肾肿瘤在血流Adler分级、血管形态及周边血流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最大径≤3.0 cm组的64个病灶中,50个恶性,14个良性。最大径>3.0 cm组的82个病灶中,62个恶性,20个良性。使用灰阶超声,最大径≤3.0 cm组的良恶性肿瘤在位置、边界、回声、均匀度、小液性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径>3.0 cm组的良恶性肿瘤在瘤体回声、均匀度及小液性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SMI和CDFI检测良性肿瘤,二者在血流Adler分级、血管形态及周边血流特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径≤3.0 cm组的恶性肿瘤,应用SMI检出血流Adler分级为2~3级的病灶43个,高于CDFI(32个,P<0.05);检出血管形态为树枝状及不规则的病灶38个,高于CDFI(7个,P<0.05);检出周边环形或半环形血流病灶40个,高于CDFI(18个,P<0.05)。但在最大径>3.0 cm组的恶性肿瘤中,仅周边血流特征一项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MI检出周边环形或半环形血流病灶38个,CDFI检出22个。SMI和CDFI诊断最大径≤3.0 cm肾实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灵敏度为94.0%,特异度为64.3%)和0.627(灵敏度为54.0%,特异度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诊断最大径>3.0 cm肾实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80.0%)和0.852(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结论SMI能有效检出肾肿瘤内低速血流及细小血管,显著提高恶性肿瘤周边环形血流显示率。当肿瘤最大径≤3.0 cm时,其诊断效能更优。

  • 标签: 肾肿瘤 超微血流显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血流显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预测脑卒中。方法:研究纳入了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时间段内,我院的脑卒中患者35例为干预组,同期体检颈动脉斑块患者35例为对比组,全部患者均予以血流显像技术检查,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血流显像评分、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流显像新生血管检出情况实施组间对照。结果:(1)全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中,低回声10例,占比28.57%;等回声12例,占比34.29%;混合回声13例,占比37.14%。颈动脉斑块血流显像评分0分2例,占比5.71%;1分13例,占比37.14%;2分20例,占比57.14%。(2)干预组(65.71%)的患者血流显像新生血管检出率高于对比组(34.29%)的患者,P<0.05,有差异。结论:血流显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预测脑卒中效果确切。

  • 标签: 超微血流显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