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在急性脑梗死( A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至我院就诊的 ACI患者 110例,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 CI患者)及急性期组(急性期 CI患者)两组,先后给予全部患者常规磁共振( MRI)及 DWI扫描检查,对 DWI与 MRI的检出率、患者脑组织病灶区与正常区域表面弥散系数( ADC)值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DWI对 ACI的检出率远高于 MRI,两组患者脑组织病灶区 ADC值均较正常区域低,超急性期组患者病灶区 ADC值较急性期组患者低( P均 <0.05)。 结论 DWI在 ACI诊断检出率较高,对 ACI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评估食管癌放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48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放疗前1天、放疗中1-5周及放疗后1天行DWI,测量并且计算弥散示数(ADC)。结果b值为(0、1000)、(0、800)、(0、600)时,放疗后,ADC值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放疗后,食管癌患者ADC值显著升高。DWI对早期评价食管癌放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食管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放疗 评价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50-02
  •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测量脑白质的平均峰度值,探讨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正常成人脑白质变化规律。方法:将95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按男女分成三组:青年组(n=36),中年组(n=33)及老年组(n=26),分别进行弥散峰度及常规序列扫描,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测量不同部位脑白质区平均峰度值。结果:(1)同一年龄间组不同部位男女的MK值存在差异;(2)不同年龄组间男女MK值存在差异;(3)男女白质MK值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DKI技术可以发现其差异性,为临床提供较有利的参考信息。

  • 标签: 弥散峰度成像 核磁共振 脑白质 性别
  • 简介: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无创性反映活体组织水分子交换功能状况的检查方法,可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病理改变情况。本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就DTI的成像原理及其在CIS的超早期诊断、准确定位、病情进展的评估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及常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2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脑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上能清晰显示,而在常规核磁共振成像上不能或显示不清;25例急性期脑梗死的脑梗死灶在两种检查上均能显示;33例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脑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上无特异性显示,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能明确显示。结论对于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更清楚更精确的显示脑梗死灶,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期脑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以病理活检作为黄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结果:DWI检查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较高,有利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检验 诊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院实施的是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组实施的是MRI造影诊断方式,观察组实施的是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为(4.12±1.15*)、病灶范围确定时间为(4.22±1.16*);对照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分别为(13.42±3.11)、(13.73±3.14);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进行干预,发挥了巨大的诊断价值,清晰化地显示了病变范围、病变程度以及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核磁共振 弥散成像 脑干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3月-2021年6月接收56例腹部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在病变组织中针对实质性成分较多区域,医护人员及时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检测,患者接受治疗3疗程后,医护人员利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复查。结果:56例肿瘤患者中包含19例良性肿瘤患者与37例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表观弥散系数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表观弥散系数明显高于化疗前,P

  • 标签: 磁共振弥散成像 腹部恶性肿瘤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测量表面弥散系数。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结论 在开展对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腹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以来入院确诊为腹部淋巴结病变的42位患者分组,并测定淋巴结ADC,以及对肿大淋巴结进行定性分析,评估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价值。结果观察组囊变率低,且ADC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磁共振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比较任意单一一种影像学诊断有着很大的优势,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腹部淋巴结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13例临床拟诊早期脑梗死患者的T1WI、T2WI、FLAIRT2WI、DWI图像和ADC值。结果通过DWI诊断急性和超急性脑梗死11例,病灶在DWI图像上表现为强度不同的高信号,ADC值也相应降低。结论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脑梗死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由于形态学成像评价和诊断的局限性,功能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变得日益重要,因弥散加权像(DWI)能反映组织细胞,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外的灌注情况、流体的粘度等。故DWI逐渐被应用到肝脏的各种占位性病变的检查和评价中,并且它不对患者有任何侵袭性的损伤,无电离辐射,不需注射造影剂,从而使其可以使用在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的检查中。现代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疾病的诊断不再局限于形态学层面上,而是向功能、代谢、灌注水平发展。但肿瘤的类型有不同的组织形态,细胞间隙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也不同本,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ADC值的改变,本文着重阐述DWI在肝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在判断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及周围平均弥散系数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诊断 弥散加权成像 肝脏局灶性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强迫症是一种反复出现强迫行为或者是强迫观念等症状的一类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表明可能与脑白质结构的相关改变有关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弥散张量成像(DTI)逐渐应用于强迫症的检查与治疗之中,本文就DTI在强迫症患者脑区病变成像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强迫症 弥散张量成像 FA
  • 简介:我院神经内科120绿色急救通道(患者发病-120出诊-检查:CT、MRDWI-治疗)早已开通,其目的是:尽早明确诊断,界定缺血半影区,确定治疗时间窗,通过溶栓或支持治疗,使梗塞区尽快恢复血供。而磁共振弥散加权在这通道中可发挥致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超急性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2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研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200例患者行DWI扫描,均发现有新鲜梗死灶,检出率为100%。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非常敏感,是目前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Wl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与非急性脑梗塞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1.5T常规MR检查,并行FLAIR及DWI检查的36例临床可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病人行DWI检查均发现呈高信号的梗塞灶。结论1、DWI能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及急性期非常准确可靠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而且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2、72小时内梗死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不同时间段rADC变化很小。

  • 标签: CT MR DWI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本文选取54例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在临床诊断鉴别的时间为:2020年12月--2022年7月,54例脑膜瘤患者中包括良性46例、恶性8例,临床诊断鉴别中,均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获取ADC值和FA值,探究在脑膜瘤疾病诊断鉴别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良性ADC值比较,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之间,P<0.05,良性脑膜瘤患者FA值比较,瘤周蛋白与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对比结果相同。肿瘤实质区ADC值良、恶性脑膜瘤,P<0.05,良、恶性脑膜瘤周白质FA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膜瘤良性和恶性鉴别中,FA值和ADC值对比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诊断鉴别的依据。

  • 标签: 脑膜瘤 诊断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