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MRI对60例超急性期或急性期单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重建FA图及ADC图,测量梗死区与健侧镜像区的FA、ADC值,观察其变化特点及随时间变化规律。与常规MRI进行比较,分析DWI及DT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结果DWI在脑梗死早期病灶检出率为100%,梗死区超急性期FA值升高(P<0.05),ADC值显著降低(P<0.05);急性期FA、ADC值均减低(P<0.05)。结论DWI结合DTI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精确临床分期,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标签: 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Wl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与非急性脑梗塞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1.5T常规MR检查,并行FLAIR及DWI检查的36例临床可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病人行DWI检查均发现呈高信号的梗塞灶。结论1、DWI能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及急性期非常准确可靠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而且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2、72小时内梗死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不同时间段rADC变化很小。

  • 标签: CT MR DWI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异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MRI-DWI异常的急性期(7天内)颈内动脉系统TIA22例患者(MRI-DWI异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2例MRI-DWI正常的急性期(7天内)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MRI-DWI正常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MRI-DW异常组发生发作时间≥30分钟、运动功能障碍、失语、TIA再发及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几率均高于MRI-DWI正常组,P<0.05。结论TIA发作时间≥30分钟、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失语者均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条件允许下及无MRI禁忌时应常规做MRI-DWI,积极防治,避免TIA再发及进展为急性脑梗死。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b值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前列腺病变病人分别使用b值为300s/mm2,600s/mm2,1000s/mm2的弥散加权成像,再分别比较上述不同b值三者之间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结果b值为1000s/mm2(DWI1000)可以清楚显示30例前列腺病变,比常规T1W、T2W显示更为敏感。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尤其是DWI1000,可以用作前列腺病变病人MR检查的重要补充序列,并有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前列腺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 简介:1994年,Basser等首次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的概念,它可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结构,探测白质纤维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并利用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yography,DTT)是基于DTI上的一种新的可视化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DTI及DTT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预后评估、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取得很大成就。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白质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优势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磁共振乳腺检查的新进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乳腺磁共振灌注成像、乳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乳腺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在一些方面磁共振检查拥有明显优势,如可有效地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无放射损伤,可进行三维成象,对于钼靶X线摄片无法检查的患者,如乳房根部病变,腋窝部病变,尤其是病变接近乳房深部胸壁时,磁共振均可显示。结论近几年,磁共振成像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进,能够显示较小的损害,并能显示乳腺的细微结构,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磁共振伪影出现的原因和扫描序列、多参数成像成像过程比较复杂有关。由于产生伪影的因素不同,伪影的表现和形状也大不相同。随着核磁共振的普及,在临床应用中,只有正确认识伪影产生的原因和各种伪影的特点,才能够有效的限制和消除伪影,提高影像质量,更好的为病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

  • 标签: 磁共振 伪影 解决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5T可旋式磁共振成像仪,膝关节表面线圈检查,对28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分别采用自旋回波序列、脂肪抑制序列、自旋双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做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结果磁共振成像能清楚显示到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骨挫伤。本组280患者中韧带损伤149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12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8例,内侧副韧带损伤68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2例;半月板损伤180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12例,内侧半月板损42伤,内、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骨挫伤81例,胫骨挫伤45例,股骨挫伤11例,胫、股骨同时挫伤25例。结论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膝关节 损伤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定性价值。方法对58例各种胰胆管疾病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及MRCP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结果MRCP能清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能较好显示胰胆管疾病的病变部位,对梗阻性黄疸梗阻程度和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准确率94.7%。结论MRCP是一种安全、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胰胆管的解剖和病理变化,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扫描,提高胰胆管疾病诊断水平。

  • 标签: 胰胆管疾病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影像分析
  • 简介:目的:对我国2015年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数量进行预测。方法:分别采用指数平滑法、滞后模型预测法和需求法进行预测。结果:3种方法得到我国2015年MRI预测值分别为4347台、4209台、5423台,中位数为4347台。结论:尽管各种预测技术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但这些预测有助于为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规划提供循证信息。

  • 标签: MRI 指数平滑法 滞后模型预测法 需求法
  • 简介:臂丛神经组成较为复杂,分为根、干、股、束、支;解剖结构复杂,准确判定损伤及部位,一般影像学榆查比较困难;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多参数、多发位、高分辨等成像特点,通过三维成像后处理,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臂丛神经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诊断 应用 成人 解剖结构 成像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各型肛瘘诊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间40例确诊为肛瘘患者于术前行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行冠状位(COR)、矢状位(SAG)及横轴位(TRA)T1WI、T2WI序列、T1脂肪抑制序列、T2脂肪抑制序列平扫或Gd—DTPA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10例为单纯性肛瘘,30例为复杂性肛瘘,其中6例伴有脓肿。40例患者中准确显示瘘管内口位置38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95%;39例检出存在瘘管以及显示出瘘管位置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7.5%;脓腔的检出率为100%。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可直接显示瘘道内口、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其分支,在肛瘘诊断中具有无创伤性、高准确性的特性,能准确评估肛瘘形态、走行及与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较具有独特优势及价值,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及分型,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肛瘘 诊断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具有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等优点,故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常发生检查失败的情况,给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大困扰。因此,必须及时查找导致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环境、患者等方面对MRI检查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标签: MRI 失败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超急性、急性腔隙性脑梗塞LI的诊断价值及其规律。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及MRI证实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低场磁共振DWI在预期脑微出血发生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腔隙性梗死数目影响最为明显,其次年为龄,即年龄每增加1岁,脑微出血发生增加1.132倍。

  • 标签: 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腔隙性脑梗塞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表面弥散系数
  • 简介:早期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髋关节疾病,其发病原因与长期酗酒、滥用激素及创伤有关,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X线检查价值有限,对早期病变识别困难,CT和MRI成像效果好,最常应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通过对我院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CT、MRI影像学资料整理分析,探讨2种影像学改变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磁共振成像诊断 CT 早期股骨头坏死 MRI影像学 髋关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