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应用局部匀场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东台市中医院接诊的全身弥散扫描成像病患30例为研究对象,于易出现截断伪影的胸部与颈部交界部位分别应用局部匀场以及未应用局部匀场。待扫描结束后,采取3D最大信号投影法进行重建,了解有无截断伪影。结果应用局部匀场组的截断伪影率为10.0%,比未应用局部匀场组的93.33%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应用局部匀场后,可有效避免重建图像上截断伪影的形成率,提高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的整体质量。

  • 标签: 磁共振 局部匀场 全身弥散成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磁共振弥散成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和常规序列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检查率为100%,与病理诊断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T1WI序列的检出率仅为65.12%,T2WI仅为72.09%,与病理诊断相比较差异较大,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能够表现出较强的成像信号和较大的成像范围,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减少误诊或漏诊,能为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有力参考。

  • 标签: 磁共振弥散成像 急性脑梗死 检出率
  • 简介: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3个月的随访观察,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新发生的卒中病灶位置与卒中后抑郁(PSD)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够对卒中患者能否发生卒中后抑郁方面提供帮助。方法:选择符合本实验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入院后完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并对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观察并比较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及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新病灶的关系。结果:DWI上具有新病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75%)〉额叶梗死(50.00%)〉边缘系统梗死(21.43%)〉基底节区梗死(12.5%),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3个月内PSD的发病率与DWI上新病灶之间具有相关性,且DWI上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脑区梗死者,DWI检查对卒中后抑郁具有提示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卒中后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中抽取45例纳入到讨论中(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到我院体检健康的52例人员纳入到对照组中,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常规扫描其盆腔,得到ADC图,测量其正常肠壁和直肠癌的表观扩散系数指标(ADC)值,并分析。结果ROC曲线面积(Az)为0.921。给予DWI和常规序列结合后,检出直肠癌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96.8%,Az指标为0.975,对比两者Az值P<0.05。比较两组患者ADC值,研究组和对照组ADC值分别为1.09×10-3mm2/s、1.45×10-3mm2/s。两组比较P<0.05。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中分化癌和高分化癌,其P值<0.05。表明ADC值与直肠中分化癌和高分化癌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诊断直肠癌疾病时建议可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式,原发病灶ADC值比正常直肠肠壁ADC值低,直肠癌分化程度不同间ADC值有可比性,也就是说P<0.05。

  • 标签: 直肠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检查 ADC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胃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的人员中选择23例为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检查仪MRI检测以及弥散加权扫查。结果当患者的b值处于800s/mm2时,正常胃壁组织的ADC数值要高于肿瘤组织的数值,P<0.05。结论为提高胃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可利用DWI结合ADC平均数值对不同类型的胃恶性肿瘤进行诊断,DWI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胃恶性肿瘤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测量脑白质的平均峰度值,探讨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正常成人脑白质变化规律。方法:将95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按男女分成三组:青年组(n=36),中年组(n=33)及老年组(n=26),分别进行弥散峰度及常规序列扫描,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测量不同部位脑白质区平均峰度值。结果:(1)同一年龄间组不同部位男女的MK值存在差异;(2)不同年龄组间男女MK值存在差异;(3)男女白质MK值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成人男女脑白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DKI技术可以发现其差异性,为临床提供较有利的参考信息。

  • 标签: 弥散峰度成像 核磁共振 脑白质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患者40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检查。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

  • 标签: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 恶性肿瘤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DWI)成像在直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以指导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材料与方法采用1.5T及3.0TMR机,相控阵列体线圈,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技术(SE-EPI),b值的选择为500、800、1000s/mm^2,判断直肠癌的分期及浸润情况,并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在DWI序列上,肿瘤及淋巴结均表现为高信号,随着b值升高对肿瘤组织的显示越明显,而肿瘤与周围正常肠周脂肪、肌肉及水的对比更清晰。结论DWI序列可以较准确地对直肠癌进行术前诊断,协助TN分期的判断,并能有效评估直肠壁周围的侵犯程度、环周切缘是否受侵和邻近器官的侵犯情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直肠癌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及32例肝脏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性质肝脏占位性病变及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结果在b=1000s/mm2时原发性肝癌ADC平均值为(1.85±0.25)×10-3mm2/s、肝转移瘤ADC平均值(2.01±0.27)×10-3mm2/s,相比正常肝脏组织ADC平均值(1.33±0.11)×10-3mm2/s及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ADC平均值(2.45±0.28)×10-3mm2/s、肝囊肿ADC平均值(2.52±0.23)×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ADC平均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b=1500s/mm2时原发性肝癌ADC平均值为(1.51±0.15)×10-3mm2/s,相比肝转移瘤ADC平均值(1.18±0.22)×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肝脏肿瘤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目测信号强度、量化信号强度(SI)值与透明细胞肾癌(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DWI信号强度评价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91例,并根据Fuhrman病理分级Ⅰ~Ⅳ级标准,分为高分化组(Ⅰ级和Ⅱ级,37例)、中分化组(Ⅲ级,32例)、低分化组(Ⅳ级,22例),所有患者均行中腹部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1.5T,b=800sec/mm^2),分别目测CCRCC的DWI信号强度、测量SI值,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与组织分化程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CCRCC的SI值与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与目测信号强度、SI值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CRCC的SI值诊断高分化CCRCC、低分化CCRCC的效能。结果91例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中,43.9%呈明显高信号,30.8%呈中等高信号,25.3%呈等/略高信号。明显高信号组与等/略高信号组的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高信号组与等/略高信号组、中等高信号组与明显高信号组的CCRCC组织分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的DWI目测信号强度与组织分化程度呈中等的负相关(rs=-0.552,P〈0.05)。高分化CCRCC的SI值明显低于中、低分化CCRCC,中分化CCRCC的SI亦低于低分化CCRCC(P〈0.05)。CCRCC的SI值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71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DWI的SI值诊断高分化CCRCC的最佳临界点值为273.7,相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67.6%、98.2%;诊断低分化CCRCC的最佳临界点值为378.9,相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91.3%、59.1%。结论随DWI目测信号强度、SI值升高,CCRCC的组织分化程度降低。DWI目测信号强度及SI值预测CCRCC组织分化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 透明细胞肾癌 信号强度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后治疗效果评估应用的进展情况。方法根据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当中应用的现状,对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进行分析,分析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患者治疗与预后当中的临床价值,与改进方法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属于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在活体组织当中实施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方式,组织水分子运动情况可以有效反应促组织结构特征,近年来,对腹部脏器检查的应用频率逐渐升高。结论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肝癌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促进临床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肝癌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肝脏肿瘤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平扫的基础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患者实施扫描,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肝细胞癌患者的ADC值与肝转移瘤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肝转移瘤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肝血管瘤患者(P<0.05);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肝囊肿患者(P<0.05)。结论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鉴别提供良好参考依据,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肝脏肿瘤 鉴别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分别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检查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显著高于DCE-MRI和DWI,联合检查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显著低于DCE-MRI和DWI(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CE-MRI和DWI(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癌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乳腺癌,能够使检查诊断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适宜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在磁共振成像中,谱仪梯度属于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将采集到的梯度波形进行分析,能够将波形的特点提取除开,进而确定硬件电路、脉冲序列编写是否存在问题。本文主要以实验的方式展开分析,首先将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陈列出来,接着分析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最后总结了全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谱仪梯度 波形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髌骨软化症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从而为髌骨软化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31日—2018年3月31日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髌骨软化症患者共67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回顾分析法对其MRI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本次检查,67例患者中,共检出髌骨软骨软化症Ⅰ期14例,Ⅱ期13例,Ⅲ期20例,Ⅳ期20例。结论应用MRI对髌骨软化症进行检查,其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以通过梯度回波像+横断位梯度回波像有效对早期髌骨软化症进行确诊,值得广泛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进行推广。

  • 标签: 髌骨软化症 磁共振成像 MRI 髌骨
  • 作者: 赵艳娟张兵刘宇张立波赵艳清杨本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12期
  • 机构:北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赵艳娟张兵刘宇张立波赵艳清杨本强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及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这个时间段中入住我院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总计40例,查阅并记录我院内与研究选取患者相关的各项资料,对比分析MRDWI与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种诊断方法下各类肝脏占位性病变均存在特异性表现,MRDWI的诊断效果与增强扫描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优势。结论结合MRDWI的信号表现能够准确分析刚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病情,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增强扫描,值得广泛落实应用到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方法观察5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结果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结论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 标签: 肝硬化 结节 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