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表面弥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16名肝脏正常的案例及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39例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多B值)进行信号对照及后处理得到ADC值。结果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弥散加权成像DWI大部分呈高信号,但意义不一,ADC值变化很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但一定要结合平扫+动态增强扫描。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肝脏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摘要 :目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是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唯一无创性方法。随着 MRI设备性能的提高 ,尤其是 EPI成像序列的开发 , DWI不再仅仅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现已逐渐实施于体部。 DWI在疾病的诊断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肾脏对缺氧十分敏感及肾小管特殊的结构 , 以及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等功能的特殊性 , 引起了许多学者运用 DWI技术进行剖析肾脏 , 本文旨在对正常肾脏应用 DWI序列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不同海拔高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肿瘤患者55例,均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55例肿瘤患者WB-DWI共检出35处原发灶,7例原发恶性肿瘤无任何转移灶,5例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全身弥漫骨髓浸润外,余43例发生109处转移。所有检出的恶性病灶WB-DWI图上呈高信号、类PET图呈低信号、ADC值降低,降低幅度>50%。结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保证良好的检出率,亦能充分表现病灶组织的转移状况。

  • 标签: 恶性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脑梗死患者189例,均行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WI、常规MRI诊断脑梗死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和不同序列检出情况,并比较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189例疑似脑梗死患者经DSA检查结果证实脑梗死162例,其他高血压性脑病27例;DWI诊断出脑梗死161例,非脑梗死28例;常规MRI诊断出脑梗死156例,非脑梗死33例。DWI诊断的灵敏度为98.77%(160/162),准确度为98.41%(186/189),高于常规MRI诊断的93.21%(151/162)、91.53%(173/189),P<0.05;DWI检查的漏诊率(1.23%,2/162)低于常规超声检查(6.79%,11/162),P<0.05。DWI诊断方法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检出率分别为93.21%(151/162)、89.51%(145/162)、95.06%(154/162),高于常规MRI的62.96%(102/162)、56.79%(92/162)、67.28%(109/162),P<0.05。不同b值下患侧ADC值均低于健侧(P均<0.05),不同b值下超急性期ADC参数均低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P均<0.05)。结论DWI诊断脑梗死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不同序列检出率高,且患侧和疾病发病早期ADC值显著降低,DWI技术能为临床诊断脑梗死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鼻咽癌高发于中国南部地区,来源于鼻咽被覆上皮,其中占大多数的低分化癌对放疗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弥散加权成像是磁共振功能成像中的一种,表观弥散系数(ADC)作为其中的一项准确的定量指标,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本综述纳入国内外多篇文献,旨在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ADC值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ADC 鼻咽癌 诊断
  • 简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DWI除了可以直接观察组织信号改变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弥散差值的计算,有利于对病变进行量化分析…。笔者在临床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对由于尿路结石引起梗阻早期的患者的肾脏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 标签: MR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价值 肾脏 早期 梗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实施诊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视为调查对象,结合患者住院顺序划入常规组与实验组(n=37)。常规组实施常规MR检查,实验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0.64%,实验组为97.22%,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发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于 2016年 5月~ 2016年 12月收治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磁共振成像 MRI与 DWI检查。结果: 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为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患者均于6h内发病,行DWI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为100%,无漏诊患者。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7例怀疑为脑梗塞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MRI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比较不同的成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脑梗塞患者,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有局灶性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均符合。其中有2例患者在FSET2WI上没有显示异常的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出现异常的高信号,2例患者均为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的检查,在发病后的11小时检查的2例患者在T2WI呈现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出现异常信号;有8例患者在发病后的12-24小时检查,在FSET2W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均有异常高信号;在24-48小时检查中,有2例患者在FSET2WI上显示为多发脑死灶,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中为一个异常的信号,经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脑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达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塞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体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塞 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53-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为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为100%,明显高信号;弥散系数呈低信号。其中有3例患者在FSET2WI像上显示无异常高信号,而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2例患者病灶在T2WI显示稍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异常高信号;其余患者在24~72h进行检查,患者在FSET2WI像上显示异常高信号,在DWI上仅显示单一异常高信号。病灶弥散系数值和健侧对应脑组织对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范围为32%~86%,平均降低(60.7±5.1)%。结论DWI对急性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权磁共振弥散图像对脑梗死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7名疑似患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本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RI平扫和磁共振弥散检查,比较不同结果。结果:所有被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均采用加权磁共振弥散图像,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比较。在两例FSET2WI上未发现异常高信号、异常高信号时进行加权磁共振分布分析,两例为发病后6小时,两例为发病后11小时,两例为T2WI中的高信号,通过加权分析磁共振弥散-以异常信号的形式;8例患者在发病后12至24小时内接受检查,通过FSET2WI和磁共振弥散分析观察到异常高信号;在24-48小时的检查中,两名患者在FSET2WI中显示了多个病灶,什么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异常信号,通过加权成像对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100%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图像。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灵敏度和特异性诊断脑梗死的价值较高,具体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常规T2加权序列、T1加权序列、T2WI-FLAIR增强序列与T1WI-FLAIR增强序列扫描检查,对ADC值进行记录,而后检查患者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最后比较两项ADC值。结果:经检查,30例患者中急性期脑梗死2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8例,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结果均呈现高信号,ADC值呈现低信号,T2加权序列呈现稍高信号。与正常对侧脑组织的ADC值相比,患者侧脑组织的ADC值明显更低,数据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不仅能有效检测病灶情况,还能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新旧病灶进行有效分辨,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 标签: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结节选择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肝硬化结节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60例患者均接受DWI和SWI联合检查,并将检测结果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病灶共计67个,病理结果证实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小肝癌分别为39例、17例、11例,联合检查结果证实,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小肝癌分别为37例、16例、10例,联合诊断和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小。结论 肝硬化结节选择DWI和SWI联合检查通过分析信号变化,能够准确定性疾病,特别对于无法接受传统影像学检查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重视及推广运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肝硬化结节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