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其饮食起居一如阳世,而墓葬就是死者灵魂的住所;据考古发掘,在汉画像石墓葬中,祠堂与墓室均发现饮食的画像,分别为祠堂和墓室的"祭案"、"庖厨"图。

  • 标签: 汉代墓葬 饮食起居 民俗信仰 宗教意义 图像 灵魂不灭
  • 简介: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时在水陆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陆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陆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内容及水陆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陆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陆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及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陆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陆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陆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陆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水陆法会 水陆画 艺术特征 宗教思想
  • 简介: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的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图",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的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的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的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的复原工作提供基本的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的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宁明花山岩画 病害图像 全图 数据统计
  • 简介:库尔班库尔调查是我们考古研究所和蒙古学学会的学者们联合进行的一个科学考察课题,目的是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运用了一些科学手段,诸如卫星照片分析,地球物理学的地下勘探和田野考古研究等。这项工作从1990年到1992年一直持续了近三年多的时间,1993年又作了一次补充性调查。现在,我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调查目的,当然,还是尽可能多地搜集到了一些重要的考古资料。11989年的夏天,在依旧保留着斯大林铜像的蒙古国立图书馆,我们和蒙古学学会的学者们共同讨论了库尔班库尔调查的覆盖地域问题。蒙古方的学者们,包括蒙古调查队队长班德姆坎坦博士在内

  • 标签: 成吉思汗 卫星图像 克鲁伦河 斡耳朵 《元史》 卫星照片
  • 简介:从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民居到今天现代化的恢宏大厦,从雄踞中原的帝王宫殿到河西走廊、西域那琳琅满目的各类古城遗址,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智慧。“夯土版筑”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原始、最普遍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也随着壁画酥碱、起甲等病害而受到破坏.呈迅速减少趋势。“夯土版筑”图形构图虽较为简单,但其中所包含的资料却非常珍贵。

  • 标签: 建筑艺术 敦煌壁画 图像 中古 新石器时代 敦煌莫高窟
  • 简介: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灵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 标签: 炳灵寺 毗瓦巴 道果法
  • 简介: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及实地考察记录,运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方法,从图像细节方面考察了河西地区维摩诘经变遗存;微观分析维摩诘经之佛国品、方便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法供养品五品图像内容,尤其侧重那些以往学界遗漏的细节,并对部分细节图像的来源和内涵进行了阐释,进而梳理了各自的发展脉络。

  • 标签: 河西地区 唐宋时期 维摩诘经变
  • 简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合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 简介:莫高窟第205窟是武周时期开凿的一个重要洞窟,壁画题材比较复杂。本文主要对西壁2铺观音图像进行考察,辨识出一些榜题文字,其中“圣历”年号的发现为确定此窟建造年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西壁2铺观音像所表达的内容是观音向世俗信仰者施予财宝、施予甘露,具有观音与信仰者互动的图像特征,可能受到密教观音的影响。在以观音为主尊的佛教造像中,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观音与信仰者互动的图像,而后有密教观音中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的图像以及产生于中国的引路菩萨、送子观音等大量互动或观音图像,因此205窟这组观音图像是研究观音信仰的一个重要材料。

  • 标签: 武周造像 莫高窟第205窟 施宝观音 施甘露观音
  • 简介:敦煌石窟晚唐第156窟《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女子乐舞服饰,涉及发式、面饰、衣装、鞋履、佩饰等.这些乐舞服饰,是在我国中原乐舞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域乐舞服饰以及中亚服饰等城外有益成分形成的.

  • 标签: 女子 乐舞服饰 民俗 敦煌石窟
  • 简介:文物领域利用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 标签: 观音寺 壁画 虚拟修复
  • 简介:八大山人和石涛是十七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两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个性派画家,他们都是明宗室的后裔,在清移明祚的政局巨变中,经受了国亡家破的惨痛经历,他们都选择了遁入佛门的道路。托迹空门之后,他们又以书画创作作为慰籍心灵和寄托精神的载体,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传统艺术有选择地吸收并自出新意,自立我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各自建立起个性色彩强烈的艺术风格,蜚声至画坛。

  • 标签: 八大山人 个人情感 石涛 导读 绘画 图像
  • 简介:在媒介融合下,"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模式开启了爱国主义的新宣传时代,本文以红岩联线官网为例,了解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分析了网络红色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是史料图像的严肃之美;二是宣传图像的崇敬之美。认为网络红色文化图像的运用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内容挖掘更加深刻,从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 标签: 红色文化 “红岩精神” 网络图像 审美特征
  • 简介:对于大汶口文化陵阳河、大朱家村等遗址出土的“”、“”图像文字,笔者曾将它解释为新石器时代部族中负责观察大火星(星宿大火)的出没以确定农时的“火正”对于大火星观察祭祀的反映。

  • 标签: 文字 图像 婴儿 起源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
  • 简介: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敦煌 西域 吐蕃 石窟 虎皮衣饰
  • 简介:古建墙壁题记毛笔文字受霉变污染影响,字迹不清,不利于辨识,而传统算法对文字图像进行分割时未充分考虑污染和文字的特征信息,结果中往往存在误分割或缺损现象。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图像偏振信息的多特征引导GrabCut分割算法,该方法首先对采集的0°、45°、90°、135°四个角度偏振图像进行斯托克斯解算,得到偏振度特征图;然后利用SLIC对可见光相机采集的题记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并提取超像素的颜色特征距和纹理特征距;最后,用偏振度约束区域项,特征距引导边界项,进行GrabCut分割,得到毛笔文字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与未考虑偏振和特征距信息的图割算法相比,分割效果得到较大改善。研究结果可为书法研究和文字拓本的数字化存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也为题记的实体去污修复过程提供充足的科学指引和实验环境。

  • 标签: 毛笔文字 多特征引导 超像素分割 GRAB Cut分割
  • 简介:仔细辨识“三段式神仙镜”上区图像,并结合铜镜铭文,可知“三段式神仙镜”上区图像应为“九子母”画像,此类铜镜宜定名为“九子镜”.这种铜镜大概于东汉后期首先由四川地区的工匠制造,后流传到陕西,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还有零星生产.

  • 标签: 三段式神仙镜 九子镜 九子母 绵阳何家山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