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甘肃安西榆林窟共有洞窟四十二个,有的洞窟大约十六个,其中:唐代二个,五代八个,宋代四个,西夏二个。这为探讨。研究古代石窟音乐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形象资料。榆林窟壁画反映出的音乐形象,与敦煌壁画的音乐形象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在乐器种类和乐队规模、排列形式等方面,不及敦煌壁画所反映出的那么众多、宏伟。但是,从四十二个洞窟就有十六个与音乐有关的洞窟这一比例来看,音乐艺术还是相当突出的。同时,出现了拉弦乐器类——胡琴这一稀有乐器和编磬等乐器,这就更显得其价值和意义的重大。

  • 标签: 榆林窟壁画 伎乐图 敦煌壁画 安西榆林窟 排列形式 拉弦乐器
  • 简介:研究中古时期音乐制度及人社会身份问题,根本目标是研究中古演化过程。其中心点在于人。通过显性研究,考察中古社会变迁中乐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生活职能与社会身份;通过隐性研究,分析中古时期政治秩序更迭变化中造成音乐文化的散佚与及对传统的回拨。人的音乐创造活动及形式与内容的构建,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二重关系,指出了作品生产源头与传播路径是一个系统、完整、严密、地位低下的人制度,它们共同地推动了中古的演化发展。

  • 标签: 中古时期 伎乐 乐伎 中古音乐史
  • 简介:九、十部与坐、立部皆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鼎盛时期唐代的著名部,也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两大支柱。“十部”天疑是“九部”的伸延和发展,乃是一种纵的关系。诚然,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增加了一部“高昌乐”,“坐部”和“立部”则是泾渭分明的不同演出形式,应是一种横的关系。问题的症结在于,九、十部与坐、立部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换言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继承关系,抑或是交叉关系?对此,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 标签: 立部伎 十部乐 坐部伎 宫廷音乐 交叉关系 十部伎
  • 简介:宋代对音乐的传播发展影响极为巨大,这不仅体现在其演唱演奏及与文人雅士的交往活动中,也体现在其审美选择所投射的宋代音乐文化之中,如对宋代词曲创作的影响等。宋代的商业活动和勾栏瓦肆,对活动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持。

  • 标签: 乐伎 宋代词曲 音乐流转 宋代风习 勾栏瓦肆
  • 简介:本文将从图像的造型、人物背景、制作技术以及图像的观看视角等方面对这些图像的形式风格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图像与唐代人物画的名家样式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伎乐 观看方式 来源
  • 简介:云冈石窟第12窟中雕刻的“吹笛”类,笛头吹口处有凸起如“觜”,笔者认为此类演奏的乐器应为“义觜笛”。通过史料文献的考证,“义觜笛”是唐以后对“胡篪”的别称。西凉乐乐器“义觜笛”多处雕刻在云冈石窟中,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唐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逐渐渗入宫廷,使之相互融合,形成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繁华景象。

  • 标签: 云冈石窟 义觜笛 民族融合
  • 简介:<正>一引言唐代宫廷燕之九部、十部,与后来出现的坐部、立部的关系,各家中国音乐史论著观点不尽相同,大体归纳有两种。较多的人认为二部是九、十部的改变和替代。如廖辅叔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和沈知白先生《中国音乐史纲要》均据此说。

  • 标签: 十部乐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 九部乐 廖辅叔 宫廷
  • 简介:八棱观辽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北山顶上,山下不远处尚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安置所俘汉民而营造的建州城遗址。此庙清代称八棱观,故山下村庄称八棱观村,塔则名为八棱观塔。黄花滩当地民众至今依旧保留转塔的习俗,而且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十七,要进行舍粥、扭秧歌、燃放烟花爆竹等历时三天的宗教祭祀活动。一、八棱观塔图像概况八棱观塔为砖砌实心八角十三级密檐塔,2013年修缮前残高约34米。

  • 标签: 伎乐人 八棱观塔 图像学
  • 简介:赵廷隐墓是2010年于成都出土的五代时期古墓,其出土随葬品中有一批陶俑,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掘的最精美的彩绘陶俑。这批俑对人物比例的取舍,对结构动作的处理,以及对面部和服饰细节的刻画都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客观的反映了五代时期四川地区陶俑制造的技术水准。为今人了解彼时彼地陶俑造型技艺提供了绝好机会。透过对赵廷隐墓俑艺术造型规律的分析,今人可以找到艺术脉络传承和演化的部分线索。

  • 标签: 赵廷隐墓伎乐俑 赵廷隐墓 陶俑造型 人俑造型 五代时 期艺术造型
  • 简介:龙门山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温泉水清澈见底,四季常流;石窟景区内一尘不染,静谧古朴;游人漂洋过海,纷沓而至,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龙门石窟这一稀世奇珍,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登峰造极之作。龙门石窟就开凿在山(龙门东、西山)水(伊河水)相依的崖壁间。现存窟龛2345个,洞窟内飞天在窟顶或龛楣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她们有的脚踏祥云,直冲云霄;有的手持乐器,载歌载舞;有的手捧供果,随风漫舞;有的振臂仰手,腾空而上。她们如燕的身影无拘无束地在浩瀚无垠的蓝天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飞天,不是依靠羽翼,也不是依靠云彩的衬托才飞起来的。飞天在天空中乘空飞翔,而天衣、云彩是顺着飞天的流动,和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飞天裳带飘扬,真

  • 标签: 龙门石窟 北魏后期 伎乐 顺着风 国际学术讨论会 飘带
  • 简介:一、引言赵廷隐墓是2010年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出土的五代时期大型砖室墓,在上百件精美的出土随葬品中,有二十余件陶俑尤为令人瞩目。这批陶俑表面全彩绘制,姿态各异,在后室一字排开。陶俑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一支完整的的彩绘陶俑乐队。由于墓主人赵廷隐身份显赫,为后蜀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因此作为其墓陪葬品,这批俑理应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反映五代时期四川地区陶俑制造的技术水准,所以,该墓俑为今人了解彼时彼地陶俑造型技艺提供了绝好机会。

  • 标签: 造型特征 艺术 五代时期 2010年 龙泉驿区 技术水准
  • 简介:1夜晚的花街(下八轩的主干道八轩小巷)2013年2月3日,夜晚。镜头安静地扫过京都的花街。可能刚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潮湿,小巷里弥漫着花街特有的古雅风情,酒醉的过客步履踉跄。百春的画外音:欢迎光临。在京都,以祗园为首,花街众多。下八轩这里历史悠久,虽然只是一条很小的花街,却一直有着不小的烦恼。因为这里只有一名舞

  • 标签: 画外音 夜晚 京都
  •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造像之音声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 标签: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
  • 简介:人类对“影子”的认识及古代方士的“弄影术”,被视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佛教文化则是其近缘,人们或以为它脱胎于僧侣俗讲,或以为它蜕变于佛徒的“以影说法”。但笔者以为出现于辽、宋时期的“手”表演,对影戏的形成也应有重要影响。“手”、“手影戏”的谐谑表演,与“以影说法”、元宵“灯影”扮故事及傀儡戏等相“磨合”,大致在唐五代至宋初形成了中国影戏。

  • 标签: 手伎 手影戏 影戏
  • 简介:大约两年多以前,我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诸同人到北京西南戒台寺踏青,见抱塔松附近山门处立一石幢。石幢八角形盘盖的每边均雕有一身乐天浮雕像,共计八身。从乐天形象及整个盘盖雕凿手法看,明显为辽代风格,但审视幢身却是元代至元年间月泉禅师之墓塔铭。禅师塔铭上配有作歌舞供

  • 标签: 歌舞伎乐 辽代 簧管乐器 敦煌壁画 文化研究 排箫
  • 简介:仇英(约1482-1559),字实父,号十洲,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称明四家。然而与前三人皆书香字弟不同,分出身寒微,初事漆工,转自习画,在师友们的提携帮助下才得以天下秀发,画技猛进,跻身四家之列。

  • 标签: 仇英 沈周 文徵明 天下 唐寅 出身
  • 简介:宋代舞缠足与宋代普通女子缠足的时间趋于一致,大致均起自北宋年间。此时尚处于缠足刚刚兴起的阶段,其样态和尺寸与明清时期明显不同。宋代舞只会将脚尽量缠紧或缠小,而不会使脚部骨头严重变形以致影响跳舞。《全宋词》中描写舞缠足、步法的词共25首,从中可以考证出宋代舞缠足的形状为小、窄、弓,舞既有缠足后直接穿袜而舞,也有着鞋而舞的情况,其所穿大多为罗袜、弓鞋或弓靴。缠足势必会对舞蹈步法产生影响,"步步金莲"与"凌波微步"集中体现了缠足后步法的精妙之处。相应地,赤足起舞在宋代已成为边缘化的现象。

  • 标签: 宋词 宋代舞伎 缠足 罗袜 弓鞋 步法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稽考、逻辑推理及考古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坐、立部”的产生时期这一存疑提出了新的观点。

  • 标签: 立部伎 唐代 隋代 新论
  • 简介:一、近代剧场建筑批判与回归“芝居小屋”愿望近年来,关于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歌舞的剧场环境的讨论与日俱增,这种讨论自然将论点引向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歌舞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剧场空间中演出?同类讨论中的热门话题是:恢复过去歌舞的演出场所“芝居小屋”。“芝居小屋”是指江户时代的歌舞剧场,或者近代以后模仿江户时代歌舞剧场的建筑格式所建造的剧场。虽然建造于近代,

  • 标签: 剧场建筑 歌舞伎 环境 音响 演出场所 江户时代
  • 简介:始于17世纪初的歌舞与日本的神事有很深的渊源,歌舞的舞台形成受到民俗祭典活动深层精神的支配。本文从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歌舞舞台体现的祭典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拜殿是民俗艺能表演的中心舞台,而歌舞舞台是对祭典场所——拜殿的摹写,在根本上体现了祭典的神人共融精神。

  • 标签: 祭典 拜殿 歌舞伎舞台 神人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