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洛阳新发现的战国刻纹铜匜。图像由乡饮酒礼、射礼、蒐礼三部分组成。坐饮者是老人而不是“抱孙不抱子”的“尸”。蒐礼图所反映的是捕猎鸟兽的场面,不是为准备祭祖而宰杀“牺牲”。器底的绞结蛇纹和流部的鱼纹是同类器物中常见的纹饰,解为“冥府图”似属牵强。

  • 标签: 乡饮酒礼 蒐礼 射礼 获旌
  • 简介:敦煌图像中服用联珠纹的样式基本可以在织物图案上找到对照,但样式有所简化。据所见其内置主题纹样主要为朵花,排列方式多为散点排列。服用联珠纹的对象以佛国人物和外族世俗人物为主。装饰有联珠纹的服饰品种有僧袄支、裙、大方披肩、袍、襦、护领等,装饰部位多在服装的缘边。

  • 标签: 敦煌 图像 联珠纹 服饰
  • 简介:汉画像石门扉作为汉画像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昌是东汉末年帝都,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画像石门扉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其题材内容为社会生活与神灵辟邪两大类,地域风格浓郁,是研究汉代地域文化最直观的实物例证,也是研究汉魏之际社会生活、人文风貌、文化艺术等最形象化的图像资料。

  • 标签: 许昌 汉代画像石门扉 地域风格 分析
  • 简介:麦积山第127前壁七佛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佛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佛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麦积山第127窟 七佛图像
  • 简介:在佛教诸神中,弥勒身份仅次于释迦牟尼,而其造像有多种特定的形式,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是佛学与佛教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00多年来,有关弥勒信仰起源、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研究论著颇丰,本文收集200多篇相关论文目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方便。

  • 标签: 弥勒研究 弥勒信仰 弥勒图像
  • 简介:第220窟甬道南壁龛内绘制药师说法图、释迦牟尼说法图和弥勒说法图,其中明显突出药师说法图的地位。龛上方是一组说法图,表现的是三世诸佛。甬道南壁绘制的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药师佛、三世佛等尊像与敦煌文献B.8719V《药师道场(文)》中启请和礼忏的重要佛圣相同,据此判断,第220窟甬道南壁的绘画作品与药师礼忏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敦煌石窟,像第220窟甬道南壁这样表现药师道场启请和礼忏佛像的壁画题材极为少见,值得重视。

  • 标签: 莫高窟 第220窟 甬道南壁 药师道场
  • 简介:济源大明寺的后佛殿外檐和内檐遗存有精美的清代彩画。彩画在结构、内容、纹饰等方面既沿袭古制,又具有自身特色,体现中原地区建筑彩画的特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手法轻快、画面丰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表现出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 标签: 大明寺 后佛殿 彩画 图像 清代
  • 简介:六朝石刻辟邪是六朝时期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六朝石刻辟邪的艺术图像的构型要素以狮形头、张口露舌、体侧刻划羽翼等为主要特色。通过对这些艺术要素源头的追溯,笔者认为:六朝石刻辟邪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产物。

  • 标签: 六朝 石刻辟邪 构型要素 中西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梳理了汉代墓葬中的龙虎图像组合资料,从"空间性"及组合关系的角度出发,尝试拓宽取材标准,并结合这些材料的地域分布、表现形式及空间位置等,对其进行分类。分析了龙虎图像组合的功能,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探寻其所反映出的汉代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

  • 标签: 两汉 龙虎图像组合 分类 含义 丧葬观念
  • 简介:本文是首次对敦煌石窟壁画儿童图像系统考察的简报。莫高窟和榆林窟中有关儿童图像的资料非常丰富,时间从北朝延续至宋元。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儿童图像风格大体经历了简略、细腻、程式化的过程。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是儿童图像的主要绘画依据。众多儿童图像,反映了中古时期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部中古儿童生活史。

  • 标签: 敦煌 儿童 石窟
  • 简介: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窟顶藻井音乐图像中包含着许多乐器,这些乐器呈中心对称式排列,是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的组合,是传统乐器、外来乐器和佛教法器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外音乐的交流融合及北魏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 标签: 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 音乐图像 乐器
  • 简介:大同云冈第1、2窟图像一体设计而成。两窟周壁与中心柱四面配置第7、8窟以来流行的法华经、维摩诘经图像,结合中心柱上端及窟顶图像,共同表述奉持释迦佛所说大乘教法,将来往生至弥勒菩萨所居兜率天并最终成佛之意涵。

  • 标签: 云冈第1、2窟 法华经图像 维摩诘经图像 中心柱
  • 简介:本文主要收集了关于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将研究论文论著目录作为附录收入,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地藏 信仰 图像研究
  • 简介:东庄(EasternEstate)位于苏州城东,为吴宽之父吴融所建。吴宽不仅请李东阳作《东庄记》,文学友人做东庄诗,还托请沈周为他绘制了一套《东庄图》册页。这些记文、诗赋和绘画都具有某种纪念性,纪念吴宽的父亲吴融,同时又展现出吴融及吴宽所拥有的财富、品行和修养。《东庄图》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成为现存明代最早的园林图像,直接影响到文徵明及其后的吴门画家,还建立起一种再现园林的图像模式。通过考察《东庄图》对城市空间、山川景物以及观看视角的处理方式,可以讨论明代以来“城市山林”的图像传统如何得以塑遣成形。

  • 标签: 东庄图 空间 图像 城市山林 地图
  • 简介: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碑、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其龛像、铭文及其他佛教内容往往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甘肃馆藏的两件刻有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的碑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内容、构图、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 标签: 北朝 造像碑 造像塔
  • 简介:<正>1986年6月,四川省博物馆派人到广汉、什邡一带调查征集文物。在什邡县皂角乡白果村马堆子发现一座东汉画像砖残墓,在此墓的废墟上采集到东汉完残画像砖和花纹砖四五十块。这座墓是1972年白果村村民在修建集体饲养场时挖出的。据当时在场的农民反映,此墓共出土车马砖四、五百块。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个墓的平面画像砖和侧面花纹砖确实很多,

  • 标签: 画像砖 佛塔 四川汉代 佛教传入 菩提树 佛像
  • 简介:古东夷族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北辛文化的刻划符号开始,经过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龙山文化文字,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我国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当来自古东夷族.

  • 标签: 东夷族 甲骨文字 大汶口文化 岳石文化 龙山文化 史前
  • 简介:汉代画像石上有'秋胡戏妻'题材的图像,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此类图像的出现、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考述.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 秋胡戏妻 图像 考释
  • 简介: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现以来,学术界就其年代、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对于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目前大家多认为其年代在殷墟文化一、二期左右①,青铜器应当是在本地铸造②。

  • 标签: 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 纹饰风格 殷墟文化 祭祀坑
  • 简介:<正>具有丰富精神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汉魏六朝铜镜中的神兽图像及有关铭文,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铜镜工艺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四神"、"四灵"图案兴盛于谶纬迷信猖獗的新莽前后的话,神兽图像流行的时代则是道教——天师道在民间最得势的时代.因此,从分析谶纬学说和天师道信仰的内容着手,并参照其它方面的思想影响,是探索神兽图像具体内容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道教化 天师道 思想影响 社会思想 黄帝 东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