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选取了《药师经》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为考察中心,通过梵文诸写本和汉、藏译本的对比找出东晋和唐代义净译本与其他文本在"转女成男"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其历史文化背景指出译者有意对这些内容做了改动,是为了经文传播以及适应当时社会风尚的需要。

  • 标签: 药师经 转女成男 义净
  • 简介:400多年前,被誉为中西会通第一人的徐光启,博采西学,身体力行,为上海培植了善于吸纳和融合外国文明成果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延绵数百年积极翻译出版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的文化根脉。因此,当晚清和“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在此风云际会,上海以博大的胸襟吐故纳新,引领时代,成为我国西学东传的主要中心。

  • 标签: 翻译出版 上海 英国文学 传播 文化基因 中西会通
  • 简介:<正>在去年台北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会议上,加拿大M.Dolezlova女教授的《欧洲现代中国文学之研究》指出:第一个在欧洲介绍及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的是俄国著名汉学家阿列克塞耶夫(A.M.Alexeev)院士。这对我及其他参加该会的俄国汉学家启发很大。

  • 标签: 胡适 俄国 白话诗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作品
  • 简介:《书记规范》是札剌亦儿朝初期由阿塞拜疆学者纳黑乞瓦尼编纂的波斯文公文写作指导书,其中保存了大量伊利汗国时期的书简和公文,是研究伊利汗国和札剌亦儿朝制度的重要史料。该书中"蒙古官员任命书"部分涉及大量蒙古传统官制,其中一些细节在汉文史料中没有记载,还有一些可以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于研究中国蒙元时期的制度史颇有帮助。

  • 标签: 任命书 蒙古 官员 书记 翻译 写作指导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说过,国务院有外交部,中共中央有联络部,中央办公厅有个小外事机构,这就是中办翻译组。最近,我们当年在中办翻译组工作过的几位同志,聚在一起,回忆了翻译组的成立经过、所做的工作,以及撤销的情况。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谈起50多年前的往事,不少细节又浮现在眼前。我们作为那个不寻常时期的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见证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由友好到破裂的全过程。

  • 标签: 办公厅主任 中共中央 翻译 50年代 外事机构 中央领导
  • 简介:提倡多元文化发展,涉及跨语言交流,需要翻译;涉及跨学科交流,需要文化翻译;涉及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研究。上世纪的很多翻译工作侧重跨语言翻译,但翻译中国故事类型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而中西学者在各自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传统中编制中国故事类型,及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的对话和争论,则是一种跨文化研究。艾伯华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围绕它展开的多国学术讨论,正是这种个案。此个案告诉我们,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要信息互通、伦理互守、文化互见、学术互动和方法互补。时下大力提倡跨文化研究,解读这个个案,总结前人的经验,有助于缩短从翻译到跨文化研究的距离,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共同繁荣。

  • 标签: 中国故事类型 翻译 跨文化研究 钟敬文 艾伯华
  • 简介: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本文通过整理赣方言中的词汇,列举赣方言中颇具特色的词语,探讨赣方言中蕴含的巫文化、建筑文化、稻作文化、禁忌文化等民俗文化。

  • 标签: 赣方言 民俗文化 词汇 禁忌
  • 简介:<正>1990年9月笔者同本所贾晞儒、索南才让二人对康家话进行了首次调查,根据调查材料写出了调查报告,本文在此基础上,仅就康家话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的一些特点作如下分析。康家话是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沙里木、宗支拉、巷道三村部分回族在经商交易或家中来人谈话等小范围内使用的一种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据初步分析,康家话里保存着蒙古语族的许多特点,同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保安语和东部裕固语相比较,它居中间地位,但与同仁保安语的共同性似乎要多一些。对此,还有待深入研究。由于

  • 标签: 词汇的构成 现代蒙古语 语音系统 元音 派生动词 保安语
  • 简介:浅谈法语词汇变异与社会因素的联系邹斌Resume:cetarticleapourobjetdediscuterlarelationetroiteentrelalangueetlasociete.Lalangue,commeunphenomenesoc...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社会因素 词汇变异 语言变体 传统语言学 社会分布
  • 简介:西夏时期新译藏传密教经典在语言上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某些佛教术语的翻译多采用意译;二是密咒对音汉字反映的是西夏地区流行的汉语西北方音。这些特点无疑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佛教术语判定西夏文佛经原本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陀罗尼对音用字规律把一些没有题款的、一般认为是宋元时期翻译的汉文佛经确定为西夏时期翻译的。本文主要通过西夏宝源译《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和《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并结合《密咒圆因往生集》等有确切题款的经典,考察了夏译佛经密咒梵汉对音的用字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是西夏时期翻译的。

  • 标签: 梵汉对音 西夏 藏学 佛教
  • 简介:近些年,中国翻译界对西方翻译理论大量介绍和借鉴,受这一“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学领域也出现了学习、研究翻译理论的热潮。本文以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为例,对比分析中法翻译教学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指出国内高校翻译理论的研讨交流空间和学术氛围与国外尚有差距,因而高校基础翻译教学中宜重视翻译的基本技能训练,对理论性问题的研讨则应强调教学中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过分强调理论在教学中的普及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削弱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提高。

  • 标签: 翻译教学 翻译理论 实践翻译
  • 简介: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被翻译为汉文之后,至今已有多种汉译本。文章就"情歌"原文版本、汉译史、原文语言特色和翻译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情歌"汉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情歌"的汉译者在对原文版本的认识和选择、"情歌"原文的语言特色以及在汉语中应当以何种形式来传达原文的独特风格等等问题上仍欠缺细致的考量。

  • 标签: 仓央嘉措 “情歌” 藏汉诗歌翻译
  • 简介:清朝的翻译科举是八旗士子所专有的进身之阶,是传统中原王朝政制与满洲政治传统结合的范例。本文依托遗留性史料与记叙性史料,考察翻译科举体系产生的过程,并分析该制度对清朝满蒙官员群体形成的作用,进而在政治文化的视野下探讨翻译科举形成的整体背景及其与清朝中期政策走向的关系。

  • 标签: 翻译科举 八旗教育 满蒙官僚群体 同文之治
  • 简介:在新疆开展志书、年鉴的翻译工作很有必要。让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用本民族语言阅读、使用志书、年鉴是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志书、年鉴作用的前提保障。把记载新疆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年鉴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把新疆各族人民的奋斗史、进步史、发展史原原本本地记载在志书、年鉴中,对于加强"五个认同"和民族团结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和谐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地方志 志书 年鉴 翻译 少数民族文字
  • 简介:<正>文艺复兴时代,当西方刚刚从中世纪走出时,迎来的是一个翻译、整理古典著作的高潮。尽管到文艺复兴后期,上流社会的不少人士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可以模仿古典作家的风格,用古典语言写诗,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也相当熟悉古典作品。但在传播古典学知识方面,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通行的语言是拉丁语,最初学者们还是把古代希腊的作品翻译成古典拉丁语。15世纪

  • 标签: 伊丽莎白一世 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 古典著作 文艺复兴时代 古典作品
  • 简介: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大洪水劫后,天上出现了第一道彩虹,上帝走过来说:'我把彩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大地立约的记号,我使云彩遮盖大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不再泛滥,不再毁坏一切有血肉的活物了。'上帝以彩虹与人类定下约定,不再用大洪水毁灭大地。但后来人类质疑上帝的誓言,欲自建巴别塔通天,上帝知道后非常愤怒,他为惩戒人类,混淆其语言,使其无法沟通,人类遂

  • 标签: 巴别塔翻译家 翻译家故事 装饰巴别塔
  • 简介:在近代教育史上,国语(文)教科书选录外国翻译作品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社会对西方文化的逐步容纳。反映在教育领域,促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就表现为:外国翻译作品在白话、思想主题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所具备的特点,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一方面,近代社会变革对国语(文)学科提出了新要求,即“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智德”等,而传统作品的文言词汇、句法、主题、写作技巧等无法准确表达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外国翻译作品的新词汇、新句法、先进思想、写作技巧等特点,使其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于是,外国翻译作品得以顺利入选国语(文)教科书。

  • 标签: 国语(文)教科书 外国翻译作品 选录
  • 简介:从《情人》不同译本比较看现代技巧小说之翻译袁筱一那是个温暖的冬日,朋友寄过来的一张票子,附了小小的纸片,只歪歪斜斜地写了两个字:《情人》。赶过去,迟到了,放映厅里已经一片黑暗。小姑娘就出现了,一顶平檐男帽。回首转身,在汽车的玻璃窗上印下一吻。这一吻,...

  • 标签: 《情人》 译本比较 杜拉斯 小说 译文 文学翻译
  • 简介: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涉及近代中国教育、近代中国印刷出版和近代中国西医学发展等多个方面。文章选择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从事西学科技翻译活动的一个方面,重点考察英、美来华传教士进行的西学科技书籍翻译,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翻译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近代科学体系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化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传教士 近代中国 科技翻译 翻译教育
  • 简介:陈逵先生是中文诗人,又是英语诗人,人称“双语诗人”。他的中、英文诗合集出版时,老诗人冯至以“堪称双璧”誉之。他是最早和史沫特莱交往的中国人,是最早将毛泽东诗词介绍到英语世界的人,他是毛泽东著作英译委员会委员,他还是最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外语人才的人,周恩来总理对他很器重……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 标签: 双语诗人 学贯中西双语 翻译家陈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