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正>《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的时间跨度较长,历经战国秦汉之际以至汉初。今存《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则是汉代经学家戴德、戴圣据之删辑而成的。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故内容十分博杂,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则涉及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它在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广泛的改造和发挥,上承先秦孔、盂、荀,下启汉代董仲舒以至《白虎通》,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礼治主义构成了《礼记》的思想核心。它是在继承孔、孟、荀礼治主义学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先秦礼治主义思想的集成和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礼记》中的礼治主义思想做些考察和分析,以期促进对于儒家政治思想学说的探讨和研究。

  • 标签: 礼治 大戴礼记 礼仪制度 法治主义 先王 理论支柱
  • 简介: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的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的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 标签: 荀子 社会秩序 法治思想 走正道 人性恶 性恶论
  • 简介:<正>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思想方法 治国思想 长治久安 法先王
  • 简介: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 标签: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里仁”思想蕴合并显现了孔子对仁的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的影响,“里仁”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的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的源发境域中对仁进行言说的。仁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仁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的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仁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的对象,当入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仁便以其非现成的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仁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的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的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仁的三重维度都在孔子的“里仁”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的“里仁”之思,与仁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仁并居于仁,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标签: 本己性 未既性 时间性 实际践行
  • 简介: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邵先锋先生撰写的《晏子思想研究》,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根据现有检索结果,该书是研究晏子及晏子思想的第一本专著,填补了系统研究晏子及晏子思想的空白。

  • 标签: 《晏子思想研究》 邵先锋 书评 晏子 晏子思想 齐文化
  • 简介:<正>《易传》是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作品,是解释、阐发《易经》思想的论文集。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人又称其为《十翼》。我们认为:《易传》的主要篇章包含着许多整体思想的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些因素谈点初步想法。一《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它认

  • 标签: 易传 整体思想 自然之道 六十四卦 天地人 系辞
  • 简介:贞,从哲学来看,是一种善恶价值判断.它是对选择某项原则的赞叹与呼吁.它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这样的观点的接受意味着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的德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即元.价值判断的对象是对事实陈述的选择,如利.这些对象最终落实为知识形态.知识是一种相对确定的陈述.它无法表达存在的真正,即本体.知识所陈述的对象是事物的亨,即现象.现象是外在的生与主体的思的共同造作.在造作过程中,主体赋予事物以时空性.因此现象不真.事物的本体是生、思,即元.元展开为德性与生生不息.对于本体,人们保持沉默.元是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德行等把握它.

  • 标签: 周易 生生 本体
  • 简介:徐霞客(1587一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更号霞逸。明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马镇人。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一生从事科学考察的结晶———《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石灰岩地貌的宝贵文献,...

  • 标签: 《徐霞客游记》 学术思想 科学价值 《游记》 治学精神 地热资源
  • 简介:慎子法治思想概述刘斌法家,按照历史常识解释,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法家曾经作为一个重要...

  • 标签: 思想概述 慎到 《汉书·艺文志》 法治思想 郭沫若 子法
  • 简介:《管子》的慈善思想源于原始社会的朴素福利观,继承并发扬了尧舜禹和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养民、安民、民本思想和荒政、养老、扶弱济贫的制度。其主张"以人为本","重用其民",爱民无私,"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形成了以民本、重民、爱民、利民、惠民、富民为内涵的慈善思想体系。这为齐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也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管子》 慈善思想 民本思想
  • 简介:范蠡的经商理财致富的经验及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奇葩,修文能治国,经武能安邦,从商能巨富。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儒商完全符合,和孔予的弟子予贡被后世人一起称作“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有人形容为我国商业之祖。本文着重探求其经商之道:预测商情,把握商机;重视商品质量;并能知人善任,富行其德从而提高商业形象。

  • 标签: 范蠡 经商之道 理财思想 管理
  • 简介:徐光启生活于社会历史转变较大的时代,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的形势下,满怀爱国热忱,在军事上力图用西方传入的技术装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训练出一支精锐的部队,改变明廷面临的危局。徐光启提出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是建设一支精锐部队的根本途径。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实现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的办法。为了挽救明王朝衰弱的形势,徐光启对边海防既提出了总体战略,也提出了局部战略,既提出了战略问题,也提出了战术问题。

  • 标签: 徐光启 军事思想 坚甲利器 实选实练 边海防
  • 简介:<正>一、陈抟其人及其著述陈抟,字图南,生于五代末。史载其年轻时有奇才经纶,曾以诗著名于后唐,后举进士不第,逐无意于仕禄,但以山水为乐。其间曾就学于隐士孙君仿、獐皮处士,隐居湖北省武当山二十余年。后返归四川,又从蜀中高道何昌一学道。何昌一生平事迹不详,学术思想亦无从查考,但据《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混元仙派传授图》所载,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六卷《化书》的作者谭峭为其弟子,则其道德学问大致可以想见。赵匡胤废周立宋后,陈抟移居华山,最后终老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

  • 标签: 太极图 陈抟 心法 生平事迹 道德学问 武当山
  • 简介: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文,平晚,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水流,下启清代补学先路,对有清一

  • 标签: 顾炎武 经学思想 汉学 宋学 稽古明经 通经致用
  • 简介:晏子伦理思想略论黄宝先晏子是姜齐末年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体现了一种伦理精神。他的伦理思想对儒家学派的早期思想家们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本文试就其伦理思想中的礼、义、忠、孝等的基本观点作一简要探讨...

  • 标签: 儒家伦理思想 晏子 家庭伦理 忠君思想 管仲 等级差别
  • 简介:<正>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 标签: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汉武帝 天人感应 统治者 目的论
  • 简介:荀子“刑”、“德”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德”、“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刑德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 标签: 荀子
  • 简介:张克宾著,人民出版社2015午11月第1版,全书327页,32万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朱熹易学的思想系统:从朱熹治易的基本观点“《易》乃卜筮之书”入手,以“三圣易”说为线索,分其易学为先天、后天两部分,并最终统摄于太极阴阳的义理架构中。是书共分六章,首章言朱熹易学思想渊源与转变。

  • 标签: 朱熹易学 易学思想 简介 人民出版社 卜筮之书 太极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