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正>法律认识错误,也称违法性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对与行为有关的法律存在不正确的认知与理解。法律认识错误的意义在于,它对行为在刑法上的认定会产生何种影响。在德国刑法中法律认识错误被称为禁止错误(Verbotsirrtum),即对法律的禁令所产生的错误认识。行为人存在这种错误认识而行为,其行为与行为所造成的损

  • 标签: 法律认识错误 犯罪构成理论 违法性 减轻处罚 构成要件理论 可罚性
  • 简介:尊崇罪刑法定的刚性原则与刑法防卫社会的积极功能,彰显刑法的谦抑性和最后手段性,此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意蕴。社区矫正秉承现代刑罚理念,既是契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旨,又是践行该政策的佳径。积极催生合理制度、谨慎配置行刑资源、理性探寻社区矫正路径是当下刑罚执行制度改革及社会稳定发展之急需。

  • 标签: 宽严相济 社区矫正 刑罚方式 路径
  • 简介:公物制度的存在必然以特定的理论为支撑,籍此获得理论上的"正当性",为构建现实的制度提供观念层次上的基础。囿于各国的文化和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物利用的理论基础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目前,公物利用的理论基础主要存在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所有权说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公共信托理论这两种迥然有别的学说。结合我国的现实,应当在理念上坚持公共信托,而从具体制度建设上以修正所有权来架构公物制度。

  • 标签: 公物利用 公产所有权 修正的所有权 公共信托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始终是其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以人为本”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成为一种显性的实践观念,是因为“以人为本”对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 标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创新
  • 简介:新中国刑法的立法解释,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进入21世纪的前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颁布了9件规范的刑法立法解释文本。目前的刑法立法解释主要集中于具体犯罪构成条件和新增罪名中的法律概念,缺乏量刑标准的解释。对于未来越来越频繁的刑法立法解释活动,为了适当地限制这种立法权力的行使,全面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应当强调其解释结果和解释程序的公正性,使刑法的立法解释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 标签: 刑法立法解释 历史演进 综合评析 完善建议
  • 简介:<正>犯罪学理论是犯罪学的核心。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犯罪学理论却缺乏整体性的宏观把握和自觉反思,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在中外犯罪学界对于犯罪学理论的认识众说纷纭,并且对于其生成、建构和完善也缺乏方向性的指导。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试图对于犯罪学理论及其建设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有利于学界统一认识和促进其发展与完善。

  • 标签: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曹立群 犯罪学研究导论 犯罪行为 人类社会产生
  • 简介: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犯罪情境预防 主客观情境 犯罪机会 可防卫空间 犯罪风险 死角理论
  • 简介:国内外刑法理论对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的争论。肯定说认为,对于片面共犯者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否定说以传统共同犯罪理论为基础否认片面共犯的存在。片面共犯成立的理论根据存在着行为共同说、犯罪共同说和共同意思主体说;片面共犯存在于片面共同正犯、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帮助犯之中。

  • 标签: 共同犯罪 片面共犯 行为共同说
  • 简介:<正>从1915年Hegler创造"犯罪事实支配"这一词并将其作为责任要素,途径Bruns作为客观归责标准的相当性理论,Weber对主观区分理论合理性的补强,Lobe对主观参与理论的批判,Eb.Schmidt的义务思想,到1939年Welzel以目的行为论为基础创造所谓"目的犯罪事实支配",犯罪事实支配概念完成了从用于犯罪行为可罚性之判断方法到

  • 标签: 犯罪事实 行为论 间接正犯 直接正犯 可罚性 违法性
  • 简介:<正>同学们,晚上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就刑法知识的转型与刑法理论的演进给大家做一个讲座。这个题目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反思系列讲座之一。那么在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目前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对这30年实践进行的总结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8年可以说是总结和反思的一年。这里的30年是以1978年为改革开放的元年起算的,以这一年为开端我们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

  • 标签: 刑法学理论 刑法理论 犯罪论体系 理论知识 犯罪构成理论 大陆法系
  • 简介:中国宪法学在大的脉络上可以分为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基本流派,其中以规范主义中的自由规范主义占据学术的主流地位。规范主义内部又分为保守规范主义、新保守规范主义和自由规范主义。历经改革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宪法学理论流派初步形成并在"良性违宪争议"与"物权法草案违宪争议"中得到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宪法学术对于时代命题的把握与回应将更加深刻,也必然更有分歧,而这正有利于中国宪法学术的繁荣与进步。

  • 标签: 宪法学流派 规范主义 功能主义 新保守主义
  • 简介:程序主义宪政模式应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其权利基础是基于商谈论的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和权利体系;其哲学立场是商谈伦理学和普遍语用学;其运作机理表现为平等主体基于程序共识的合理商谈;其外在保障则是交往权力的程序性控制机制。程序主义宪政模式这一理论范畴所蕴含的交往理性概念、主体间性视角和自我立法意象使其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内涵,也更具有理论上的优势,其构成要素亦在不同层面上回应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挑战。

  • 标签: 程序主义宪政模式 构成要素 理论优势 哈贝马斯
  • 简介:在大陆法系的三阶段犯罪论体系中,期待可能性被认为属于责任论领域的问题,没有期待可能性就没有刑事责任。对期待可能性的法理学分析必须超越刑法学的问题域。期待可能性问题与各种责任本质理论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期待可能性是义务性规范的立法要求,在刑事司法的定罪过程中,不允许司法者直接考量期待可能性问题,坚持形式合理优先。

  • 标签: 期待可能性 义务性规范 形式合理性
  • 简介:为不断提高全省公证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浙江省厅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于近日组织全省公证实务理论研讨入围文章的作者在杭州举办公证实务理论研讨会暨优秀公证案例评选活动,省厅副厅长、省公证协会会长陈志忠同志到会并讲话。他指出,组织开展公证实务理论研讨活动,是省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举措.

  • 标签: 公证人员 浙江省 实务 杭州 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
  • 简介:世纪伟人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创建了人民政权建设的理论,并亲自付诸实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政权建设 毛泽东 人民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实践
  • 简介:曾引起全国关注的邓玉娇案件引出了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问题。邓玉娇案件的基本事实表明,除非存在强奸,该案依我国刑法只能是防卫过当,至多免刑而不能免责。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以德国刑法衡量该案,在防卫过当情况下,邓玉娇仍然有机会获得免责无罪的结论。德国刑法第33条是罗克辛教授客观归责理论的具体体现之一。我国引进该理论还存在理念和体系的障碍。

  • 标签: 邓玉娇案件 防卫过当 客观归责理论
  • 简介:长期以来,由于刑法学界对贿赂犯罪中“谋取”的理解存在重大的分歧,因此,导致司法实务部门在对贿赂犯罪中“谋取”的认定上各行其是。其实只要我们以“不确定利益”理论为背景来理解贿赂犯罪中的“谋取”行为,贿赂犯罪的认定问题并不难解决。当行为人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不确定利益”时,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将“谋取”区分为初始性“谋取”、维持性“谋取”与扩展性“谋取”。与此相对应,受贿罪中的“谋取”可区分为初始性“给予”、维持性“给予”与扩展性“给予”。借用“不确定利益”理论既有利于揭示维持性“谋取”这一“谋取”类型的本质,又有利于实现统一理解刑法中“谋取”含义的目标。

  • 标签: 不正当利益 不确定利益 “谋取”行为 行贿罪 受贿罪
  • 简介:<正>巴伦·拉斐尔·加罗法洛(BaronraffaeleGarofalo,1852—1934)是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龙勃罗梭、菲利一起被尊称为"犯罪学三圣"(holythreeofcriminology)。虽然大多数犯罪学家都肯定加罗法洛在实证主义犯罪学中的地位,把他看成是这个学派的第三位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对其犯罪学思想的研究并不能令人满意。较之龙勃罗梭与菲利,后人对加罗法洛明显缺乏关注,这恰如学者所指出的:"在犯罪学

  • 标签: 加罗法洛 法定犯 行为人刑法 龙勃罗梭 古典学派 犯罪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