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以及来自求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美学精神 文艺评论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文联 北京大学
  • 简介: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 标签: 融通 禅与教 顿与渐 教学精神 机锋棒喝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人的精神需求的经济杠杆,它迫使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市场经济第一次把人的个性发展凸现出来,从多方面开拓人的思维的自由空间,变革着思维方式,为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市场中的社会交往,建塑着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使人的行为自主权日益扩大,反射到精神领域,又给精神领域的主体以独立的意志和自主的权利。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需求的发展机制,即自我发展机制、自我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文化调节机制、心理平衡机制、社会控导机制

  • 标签: 精神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精神文明建设 自我发展机制 物质需求 经济条件下
  • 简介:由于《管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作者及篇章的断代难以确定,故当前我国音乐界只能将其中有关乐论的美学思想概括为杂糅派。这样不仅忽略了管仲的音乐思想和审美观,而且也没有给他一个确切的派别。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其佐桓前后言行的考证认为,管仲的音乐观是重使用、讲功利、强国家。其音乐美学思想应属实用派。

  • 标签: 管仲 音乐观 重实用
  • 简介: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都对音乐的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孔子的“子与人歌”,还是庄子的“听之于心”的聆听所达到的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的默认;但是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的教化;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的“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的精神境界。

  • 标签: 孔子 庄子 音乐思想 异同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罗洪先是江右王门中的重要一员。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尝自称与聂豹(双江)“如一手足”(《念庵集》卷十七,《祭双江公归窆文》),并表示自己与双江的思想“不谋而诺”(同上,《祭聂双江公入殓文》),故而后人将罗、聂二氏相提并论,以为同属于王门“归寂派”。

  • 标签: 生命精神 儒学思想 罗洪先 江右王门 明朝 生平简介
  • 简介:《管子》是我国齐文化一部重要著述。21世纪是追求“和”之精神的时代,重新审视《管子》乐论,从《地员》、《宙合》、《幼宫》三篇有关乐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和”之精神的存在。

  • 标签: 《管子》 “和” 乐论
  • 简介: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的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 标签: 音乐审美意识 有声之乐 无怠之声 天乐 道家
  • 简介:《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王京龙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是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近日翻检品读,颇有味道。

  • 标签: 体育精神 百家争鸣 构架 传统 中华 战国
  • 简介:9月6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I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文艺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审美经验与美学的本质、中西美学比较、美学与艺术理论、造型艺术的美学问题等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

  • 标签: 文艺美学 学术研讨会 精神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同济大学 当代
  • 简介: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本文不拘泥于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框架,从推动孙中山哲学思考的先行著作入手,重新探讨了《孙文学说》。认为《孙文学说》除人们所熟悉的知行关系等认识论外,还有更丰富的哲学内容,尤其是给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构建。它力图摒弃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人为对立,注意吸取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成果,并努力把人文精神的追求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二者互相为用,相得益彰,试图以此为革命实践提供一种更加恢弘积极的哲学思维。

  • 标签: 孙中山 人文精神 叔本华 心性文明 柏格森 精神生活
  • 简介:<正>《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 标签: 精神现象 管子 内业 心术 著者 两个来源
  • 简介:事功精神是南宋儒者薛季宣受时代影响最为深刻的精神特质。由于薛氏特殊的身世经历,它在秦桧专权的压制氛围中形成,经历了武昌任官的考验,在地方士大夫群体中疏离政府的倾向与孝宗初期的功利风气之间左右抵挡,彰扬了以儒学经世的实践信念。事功精神能够发挥儒学对政治现实的道义批判性,但对政府路径的依赖成为其内在的限制,造成难以克服的困境。他和朱熹等道学家之间的分歧,则代表了南宋儒学内部迅速而剧烈的分化变动。其中,经世取向的选择对儒家精神的体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薛季宣 事功精神 儒学 经世
  • 简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互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性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 标签: 中西文化 互释 精神价值
  • 简介:《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凋,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的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的根基。《管子》“和乃生”的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的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

  • 标签: 《管子》 管仲 人文 治国 仁术
  • 简介:试述《周易》道德准则及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迪毕玉增《周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德传统,以及《易经》和《易传》中体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作用。本文主要从诚信、尚谦、仁义、忠孝四个方面揭示《周易》当中包含的道德原则,...

  • 标签: 《周易》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准则 《易传》 《论语》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