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以政治小说为主体的政治写作。他说:“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沦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奥、

  • 标签: 政治小说 现实精神 写作 张平 义理 社会
  • 简介: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作为一种现代主义范式的表达,被认为在电影业中具有开拓性意义.即便在今天,其影像制作仍然对电影风格产生影响且在电影艺术史上占据着关键一席.②此荣誉始于《情事》这一作品,当这部视觉性极为震撼的电影在1960年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时,却遭来了人们的诸多非议.影片中,他用一种新颖且复杂的可视方式呈现空间、身体和世界表面。

  • 标签: 影像制作 奥尼 政治 美学 电影业 现代主义
  • 简介:当前,随着交通运输模式的转型升级、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理念的更新转变和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的进程加快,无疑给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管理从业人员带来思想上的极大冲击,也更加凸显加强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的必要和十分的重要。

  • 标签: 新形势 交通运输 思想政治
  • 简介:地缘空间于自然和文化资源上的分布不均,直接为政治干预创设了前提,并由此使其再也无法以一种天然的固有面目现身。不同的地缘空间可能预示的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甚至是“不同”本身,在虚弱的他者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某种威胁,进而唤起其出于自卫的攻击本能。原初的地缘面貌包括其中的文化形式由于人这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的存在,总是不断遭罹着后者欲望的修正。正如大卫·哈维所言:“但是地理差异远远大于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及重构。”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构筑正是人类之于天然地理历史遗产最为积极且自觉的改造;作为一个政治事件,

  • 标签: 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 中国当代文学 身份危机 农民 视域
  • 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它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有限的、享有主权的共同体,“民族于是梦想着成为自由的,……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①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的确立要经过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

  • 标签: 民族国家想象 政治小说 新中国 政治共同体 晚清 主权国家
  • 简介: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 标签: 迪斯尼 《木兰》 东方化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系列"小说《狼厅》和《提堂》摒弃了传统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固有形象,颠覆了其边缘化、反派角色的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生动的"完美政治家"形象。本文重点解析克伦威尔身上凝聚的多面性性格特征,深刻剖析他"狼性"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个性。

  • 标签: 托马斯·克伦威尔 多面性 狼性 人性
  • 简介: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现代性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哲学是这种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切事物都泛出不可思议的时间色彩"(2)。

  • 标签: 时间文化 改革小说 意识形态研究 80年代 政治 适应经济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也为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引导“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越发无力。新兴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出现,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它在解决大学生管理与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的可行性,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成才过程 政治素质 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
  • 简介:《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政治寓意,在小说里,香水被演绎为一个包孕丰富的超验的能指,与西方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本源"、"中心"和"在场"相关联,在香水与巴黎之臭的对立中,作家开辟了一个探讨现世政治和权力的叙事空间,警示人们反思工具理性的逻辑和疆界。

  • 标签: 香水 超验的能指 政治寓言
  • 简介:"东欧"作为一个冷战时期形成的地缘政治概念,不仅意味着国际区域的划分,更包含着特定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国际政治意义上的"东欧"或许逐渐被"中欧"或"巴尔干欧洲"所取代,但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东欧"仍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外文学关系视野中的"东欧"当属后者。近代以来的东欧虽分属不同的国家,但从地缘政治、历史遭遇到文化传统,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和关联性。相似的民族处境、历史体验、文化性格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对于在列强压制和侵占下获得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在学习和反抗西方的矛盾中艰难走向独立和现代化的中国而言,不仅具有特殊的认同价值,更伴随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 标签: 东欧 东欧文学 现代中国 译介与影响
  • 简介:本文对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哈姆莱特〉前传>中的王子形象、女性视角中的王子复仇的涵义及其与身体政治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释.这一切都是在与莎士比亚的剧本的对比中进行的.本文以为,厄普代克对王子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并不纯然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将感性生命置于抽象伦理观念之上的必然结果.这种全新的展示带有极大的暧昧性,既表现了复仇事件的复杂性,也使人们在价值评判中陷于困惑.

  • 标签: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约翰·厄普代克 复仇题材 正义 人物形象
  • 简介:语言自身在其整体性的构型法则上经历着变化。福柯和杰姆逊分别沿着知识考古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方法,将这一变化归于“认识型”与生产方式的转换,在那里语言被予以构型、组织与再生产的功能。同时。杰姆逊对福柯作了批判性考察,将“认识型”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性构造之中,从而,在生产方式、认识型与语言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同构的关系。尤其在现代性的兴起之中,货币成为资本同时决定了语言成为符号,并且这一进程继续自我转化,在后现代的时刻,符号则最终变成能指的游戏。

  • 标签: 认识型 生产方式 语言逻辑 现代性
  • 简介: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学界最显著的话题,有关全球化的研究和言论在汉语学界同样炙热。根据旅美学者刘康的观点,全球化是指冷战结束后跨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或“世界系统”,同时也指通讯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传播。更进一步,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把握其内涵。

  • 标签: 文化政治学 对话主义 21世纪 金惠敏 文化全球化 “信息高速公路”
  • 简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应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塑造人格、修养道德、强化知识、提升能力,将教育和实践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研究 育人工作 学工处 提升能力 思政
  • 简介:2013年5月20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朗西埃(Jac—quesRanciiere)参加了《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座谈研讨会,刊物主编谭帆、方克强教授,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围绕“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关联”展开,并就文学与政治,尤其是中国当下文学的政治潜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朗西埃先生在会上同时接受了《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委聘任请求。杜克大学KennethSurin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nellWatson教授、复旦大学陆扬教授、同济大学张生教授、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胡介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中文系陆晓光、朱志荣、刘晓丽、文贵良、倪文尖、王峰教授、思勉高等研究院姜丹丹研究员等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担任全程翻译。《文艺理论研究》是朗西埃先生探访的最后一站,本次座谈也为朗西埃先生此次中国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学系 话语实践 伦理学 当代 美学
  • 简介:2009年8月3—6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葡萄牙、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本着一种平等、真诚、理性的学术对话精神,就共同关注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艺理论 人文学科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理性反思
  • 简介:《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一本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属性的学术汇编。共包括8篇文章,从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构主义名作《话语的秩序》、尼南贾纳(rrejaswini·Niranjana)的《为翻译定位》到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的《翻译的政治》和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等。正如孙歌在前言中所说,在开篇之作里,福柯以浓缩的方式提出了他在其它几部著作里提出的基本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翻译的政治,但他对于“话语秩序”与“话语霸权”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主体性断裂”的论述却引导出一个进入翻译政治的基本途径。

  • 标签: 翻译理论 翻译政治 韦努蒂 语言 话语秩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