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刑法中实质化思潮是耶林目的法学产物,经由利益法学推动方法论变革,刑法适用日益地从形式逻辑为中心转变为目的为中心。实质化与目的解释之间存在密切内在关联,后者构成实质解释论首要方法目的解释适用具有双刃剑效果。目的探究,能够赋予解释者解释自由;目的解释主要被用于堵截处罚方面的漏洞,确保刑法之网严密性与开放性。目的解释内在危险则在于,会弱化罪刑法定制约机制,并严重威胁与侵蚀刑法适用统一性与客观性。目的解释规制,涉及是如何控制解释者主观任意性问题。有必要借助一种二元性制约机制,即通过教义学内部控制与合宪性外部控制,来实现目的解释规制。

  • 标签: 实质解释论 目的解释 形式解释论 刑事政策
  • 简介:刑法教义学是刑法科学核心部分。只有将“刑法任务是维护法规范效力”作为刑法教义学基本互场,才能合理地解释刑法有关规定,才能使刑法教义学解释结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种规范论刑法教义学,要重视解释者个人先见,更要重视解释者群体经验,要让解释结论符合实践理性要求,使解释结论建互在不可辩驳法律基础之上。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法规范的维护 法律根据的检验
  • 简介:逮捕必要性审查是审查逮捕工作中一项重点,由于其本身模糊性、伸缩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内在扩张趋势,存在裁量选择空间。实践中存在构罪即捕、逮捕必要性审查过于随意以及被滥用等情形,因此规范逮捕必要性审查裁量权有利于贯彻少捕、慎捕刑事政策,防止逮捕权力异化等现实意义。文章从加强逮捕必要性证据提供、提高审查公开性及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等方面来加以规范逮捕必要性审查。

  • 标签: 逮捕必要性 自由裁量权 规范
  • 简介:我国新修订《刑事诉讼》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近一年,其中,作为一项新制度,第182条第2款规定刑事庭审庭前会议程序,在司法实践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渐渐体现出其独特作用价值,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检察机关视野为出发点,通过对庭前会议程序适用司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检察机关面临困难与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程序一些方法,以期能够对庭前会议程序进一步科学构建及制度设计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 标签: 检察机关 刑事诉讼 庭前准备程序 庭前会议
  • 简介:我国晚近预约实务发展通说主张“强制缔结本约实际履行本约一履行利益赔偿”说提出挑战,而与德国瑞士批判说所见略同,均认为预约救济原则上仅为信赖利益赔偿,但该等主张均仍沿袭概念论构造模式。之发现迷失在继续僵化论题学陷阱之间,应在方法上转向类型论。在外在体系,辨明预约与最终合同、其他先合同协议、缔约过失及基础性缔约自由之间递进式序列关系,并在要件效果方面一一解构。在内在体系中,沿法律构造意思自治相角力主线铺展论题、确定论题之间关系、提炼案型序列。预约认定将可依托多维度类型序列,融贯之双重体系,预约认定后救济也将在信赖利益、履行利益乃至实际履行之间获得更大弹性。

  • 标签: 预约 民法双重体系 类型序列 法学方法论
  • 简介:凯尔森是20世纪最重要法学家之一,“纯粹法学”而闻名.为保证法律纯粹性,他除了将法学范围限定在实在领域与假设“基础规范”这两种手段之外,还诉诸了“逻辑”这一保真工具.但对“逻辑是否可直接应用于规范”以及“是否存在独特规范逻辑”等问题,凯尔森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即从早期毫不迟疑到中期提出变通方案:将逻辑直接应用于法律规则,间接应用于法律规范,再到晚期彻底否定逻辑可应用于规范,进而否定规范逻辑存在.其结果就是:凯尔森“纯粹法理论”在基础上发生了动摇.是否真的如凯尔森想象那么悲观呢?20世纪规范逻辑研究新成果已经证明,规范逻辑是能够建立起来,凯尔森实际上走入了误区.

  • 标签: 规范逻辑 纯粹法学 法律逻辑 规范体系
  • 简介:汉代与罗马关系研究,文献众多,但仍有研究者犯下常识性错误。本文首先从宪法角度研究汉罗关系,认为罗马宪法不允许罗马马其顿行省与汉帝国建立内附关系。其次从国际角度研究汉罗关系,认为罗马派出使节理由是法定,"内附"不在法定理由之列。中国文献记载这次要求"内附"出于汉帝国罗马帝国法律无知以及强烈我族中心主义。进而认为,面条之路早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命名表现了国人我族中心主义观念.我们应承认所谓丝绸之路双向性,把它理解为一条中西互通之路。

  • 标签: 汉代与罗马的关系 罗马宪法 罗马国际法 丝绸之路 我族中心主义
  • 简介:恶意串通行为概念模糊性导致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4项以及《合同》第52条第2项在适用上混乱。事实上,司法实践中依据该规定所判定七种所谓恶意串通行为在现行民法理论上都可以用其他规则予以调整。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没有必要设置关于恶意串通行为一般规定,“恶意串通”仅限于滥用代理权。取而代之,应对通谋虚伪表示予以专门规定,采用相对无效规范模式。

  • 标签: 恶意串通 虚伪表示 脱法行为 法律行为 民法典
  • 简介:修订后《民事诉讼》第209条规定:“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人民法院逾期未再审申请作出裁定、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这是《民事诉讼》对法院再审制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制度重大修改。本文通过该法律条文实施一年多来实证研究发现,《民事诉讼》第209条合理性、科学性值得怀疑,它带来负面效应十分明显。为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来进行弥补,从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第209条 缺陷 完善
  • 简介:公司法证券均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备程度直接决定了法律市场经济关系调整力度调整效果。鉴于公司法与证券在调整对象上密切关联性,立法宗旨上高度一致性,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性,因此只有将证券修改与公司法修改同步进行,才能实现制度关系上无缝衔接。公司法证券修改应以完善公司治理为切入点,正确处理公司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之间关系,进一步完善公司资本制度,协调公司设立制度与股票发行制度,重构公司经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社会经济关系正向调整效用。

  • 标签: 公司法 证券法 制度设计 协同完善 制度创新 公司治理
  • 简介:作为中国特殊历史产物劳动教养制度,长久以来在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管理方式等存在比较明显制度性缺陷,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决定同时,意味着我国劳动教养时代正式终结。但是对于劳动教养后续讨论并未终止,如何更好保护人权、健全法治,完善刑罚与治安处罚之间空白地带,就需要进一步确立“违法行为矫治”独立法律地位,明确违法行为矫治基本性质,制定一部违法行为矫治,进而在整个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中,将违法行为矫治与刑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进行协调设置,更好完善我国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 标签: 违法行为矫治 刑罚目的 刑法结构
  • 简介:风险刑法是从风险社会中引申出来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刑法话语体系,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比风险社会风险与风险刑法风险,即可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险。风险社会风险是后工业社会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制性,根本不可能进入刑法调整范围。风险刑法理论将风险予以泛化,并且主要是以工业社会事故型风险为原型展开其论述与论证,但这与风险社会风险并无关联。风险刑法理论在刑法应对风险讨论中,过失犯、行为犯与不作为犯等互法方式为例证进行说明,以此作为风险刑法理论主要内容。但风险刑法理论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且充分论证,而是建互在主观臆想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风险刑法理论与其赫凭籍作为理论根据风险社会理论之间难以无缝对接,使风险刑法理论根基不稳。风险刑法理论在对刑法例证论证中,过于大而化之而没有细致推敲,结果导致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得风险刑法理论只能获得一时之观点喧嚣,而难以取得长久之学术积淀。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教义学
  • 简介:美国专利专利标示规则散见于其《专利》及有代表性判例之中。美国专利法规定了专利权利人和被许可人专利标示义务,标示义务及于产品专利方法专利。“实质性总体”标准、替代性标准(alternativemarkingprovisions)、“足够清晰纽带”(thesufficientlyclearnexus)标准是专利标示是否合法判断标准。美国专利还规定了专利权人实施不当标示构成要件及其法律责任承担原则。

  • 标签: 美国 专利法 专利标示 义务
  • 简介:比例原则作为法治国“帝王”条款,有助于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紧张关系,有助于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该原则不仅在行政法领域中广泛运用,在刑事诉讼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刑事诉讼第52条、第62条、第148条及149条之规定有违比例原则内在要求,既不利于建设法治中国,也容易对公民权利造成过度侵害,有必要予以检讨并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按照比例原则内在要求予以完善。

  • 标签: 比例原则 技术侦查 证人保护 质证权
  • 简介:进入21世纪后,美国各级联邦法院在专利方面的判例出现新趋向。Bilski案判决对方法类可专利主题限缩KSR案判决非显而易见性标准收紧,说明专利授权条件趋于严格化。而eBay案永久性禁令适用转趋谨慎态度Lucent案控制侵权赔偿数额努力,说明专利侵权责任趋于缓和化。判例上述变化标志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利扩张周期行将结束,美国专利可能处于从扩张转为限缩拐点。美国法制实践我们不无启示:专利保护重心在于司法,我国当务之急是提高专利审判司法能力改善外部法制环境。修法方式系统性地提高专利保护水平,则应缓行。

  • 标签: 美国专利法 可专利主题 非显而易见性 永久禁令 赔偿金
  • 简介:在民事纠纷解决合意形成机制中,存在着某些相互矛盾现象,造成合意方法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想与现实相互脱节情形。对此,与其在理论上各执一词,不如从当事人角度观察,可能会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结论。其中,自愿与强制是一客观存在矛盾体,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依存;合意动机不同,会影响当事人对于合意态度和合意效果;事实与责任在客观上构成了合意形成基础;而在合意与决定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逾越界限。

  • 标签: 民事纠纷 纠纷解决 合意 正当性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围绕开放民生两个面向明确了金融改革,、。整体规划,金融法制建设和金融法学研究须及时回应改革诉求,在金融改革政策基础上完成政策法律化、原则规则化并进一步拓展更新金融法理论,通过制度约束制度激励,实现从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从金融排斥走向金融包容根本性转变。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 市场机制 金融深化 金融包容 法制变革
  • 简介:书信物权与著作权分属于不同主体并互相限制。对于物权著作权不合理限制问题,宜增设著作权人“接触权”。同时,“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发生又引发了书信手稿可以构成书法类美术作品讨论。由于著作权人书信作为文字作品享有发表权,所以书信原件所有权人虽然享有美术作品合法展览权,但是该展览行为仍然构成对著作权人发表权侵害。

  • 标签: 文字作品 美术作品 发表权 展览权
  • 简介: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式法律思维具有一定独特性,通过中国式管理思维理论借鉴,中国式法律思维应该是"、理、情"融合,出发点是法律,在坚持法律底线情况,兼顾情理。

  • 标签: 法律思维 法治 中国文化
  • 简介:单一主体是竞争上特有的范畴。欧盟竞争实施中,单一主体规则在限制竞争协议豁免、罚款责任追究以及企业集中申报豁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并借鉴欧盟单一主体规则具体适用,解决我国《反垄断》第13条、第14条、第22条及第46条实施中存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欧盟竞争法 单一主体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