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正>从最终目标上看,伦理学的现实使命有三条:第一,为现行伦理文化的设计提供可资选择的思路和方案。习惯上将伦理学归为哲学一类,这从伦理学史上是有道理的,因为传统的伦理学大都喜欢在终极价值问题上做文章,而终极价值只能借助于哲学思辨的方法去挖掘和证明:在这个意义上,伦理学始终只是一门人文学科而非社会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只能生存在哲学的襁褓里,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不能作出科学化的努力。伦理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满足预设目标的工具,工具的优劣只能依据它们各自的操作价值来测定,而它们在历史上各种实存的文化类型中都曾经显现出各自的效用,所以,注意历史的经验,注重对各种实存伦理文化的特征和操作效用作比较,便可以为现行伦理文化的设计提供实证的依据。

  • 标签: 伦理学 伦理文化 现实使命 人文学科 终极价值 社会科学
  • 简介:敬畏生命是人类创始成终的价值基准。但在启蒙时代,这一价值准则受到了理智启蒙的挑战,认识论的生命观和道德观掏空了伦理的生命内涵,导致了理性的道德冷漠和伦理实体的世俗回潮。随着黑格尔伦理化国家理论在历史实践中的失败,启蒙的道德辩证法暴露无遗。启蒙道德的失败,在于它祛魅了生命,导致了生命意义的脱落。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正是在反思启蒙道德的失败中诞生的,它重新将生命伦理联合起来,让伦理回归到生命的价值本源。

  • 标签: 敬畏生命 启蒙道德 道德辩证法 生命伦理
  • 简介:在孟子的思想中,生命的价值基础在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但这并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生命的价值提升集中体现在“舍生取义”的过程,可见“义”是生命的高级价值。孟子生命价值的思想启发我们:生命中的各种价值有高低之分,需认真权衡;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不立危墙之下”同样重要;对待生命的紧要问题上,自我他人要适当区别对待。

  • 标签: 孟子 不忍人之心 舍生取义 生命价值
  • 简介: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 标签: 道德生活 精神生活 道德教育
  • 简介:叔本华尼采,作为悲观主义语境下不可分割的两个名字,在一次次被讨论、被分析、被注解之后,愈发地延展出更多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尼采的悲观主义衍生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在某一个岔路上后者分道扬镳,本文援引了叔本华尼采颇具代表性及标识性的原著以及众多相关学者对他们的思想及生平的剖析评述,旨在将二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想做粗略的分析比较。

  • 标签: 悲观主义 强力意志 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
  • 简介:“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

  • 标签: 生命科学 扮演上帝 合理性 责任性
  • 简介: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的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的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的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上帝神秘联合的东正教。

  • 标签: 门槛时代 推论式理性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转向
  • 简介:自主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临床生命伦理学中最具重大意义的突破。从理论层面上来说,临床生命伦理学中的“自主”既然不同于康德的自主,也不必然是“个人原子主义”的体现。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由于医疗服务特殊,病人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及医学知识上医生存在差别,医生不仅应该在消极的意义上,也应该在积极意义上尊重病人的自主,因此通过有限的干预使病人获得较高程度的自我决定能力是可以得到辩护的。

  • 标签: 自主 最佳利益 有限干预
  • 简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生命伦理学 生命 向度
  • 简介: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 生命伦理
  • 简介:生命教育是佛教教育的一个重要面向。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佛教形态,"人间佛教",尤其是星云大师所开创的台湾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为有效解决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命困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当代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大学生自杀问题,"人间佛教"理应在大学生生命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生命本身究竟为何缺乏正确的了解却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人间佛教"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空性"见,从而激发生命的正能量,帮助他们度过生命的灰暗期,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 标签: 人间佛教 生命教育 大学生 自杀
  • 简介: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苟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 标签: 荀子 生命观
  • 简介:工程伦理规范无法在根本上触及人类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行动和生活的终极目的。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具体情境对规范、原则的制约,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实践过程中经由反思、认识后的调整和变通。行为者主动践履"应当"责任要求的本质行为或"能力"展现为个体行为者工程实践个人生活绵延统一的美德,即为工程生活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表现为行为者人是目的、服务意识、和谐安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卓越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其内容具体展开为功利价值道义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共融、人际伦理生态伦理并重和行业规范个人美德结合。

  • 标签: 工程伦理 工程生活 实践智慧 卓越 美德
  • 简介:秦汉时代,匈奴的道德生活在道德原则上奉行以生存为指南的功利主义原则,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风尚;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创新方面,冒顿具有杰出的贡献;在处理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方面,他们的道德行为往往远离正义原则;在权力的继承和分配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对之调节,使他们长期陷入内斗之中;在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他们的道德生活也染上了相当的汉族道德色彩。

  • 标签: 秦汉 匈奴 道德生活
  • 简介: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底线伦理 道德结构 文化生态 政治正义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的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的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的内在根基;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制度等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的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的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的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的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江苏宜兴"双独"夫妻身亡,通过试管婴儿遗留四枚冷冻胚胎应该如何处置引发争议。人的生育权应该是一种自然权利、人权和人格权,胚胎应该具有"准人格"道德地位。"宜兴案例"的判决启示我们,应该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反思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儒家家庭主义价值决定着生育主体具有家庭性。因此,应该赋予家庭处置遗留胚胎的权利。

  • 标签: 遗留胚胎 自然权利 人权和人格权 “准人格” 儒家家庭主义 处置权
  • 简介: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 标签: 个体生活 功利化 物质化 科技化 道德困境
  • 简介:食品具有伦理属性,食品安全传播应受安全、健康、文明三个伦理维度的制约。但我国食品安全传播存在诸多问题,如食品广告和节目传播缺乏伦理维度;食品安全新闻报道频现伦理冲突:新闻报道语言食品安全语言内在规范冲突,污名化报道方式企业健康发展冲突,虚假监督报道建构媒体公信力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们的饮食生活、媒体公信力建构以及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 标签: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传播 伦理维度 公信力
  • 简介:企业发生,始于诚信;企业成长,基于诚信;企业长青,依靠诚信——诚信是企业生命力内生因子.市场竞争中,无数企业生命力或强或弱、或长或短,其分野之一在诚信之有无(质)和强弱深浅(量).若没诚信,企业必然衰落,若失信恶信,则自取灭亡,如近年国内外失信恶信者均自招重创乃至覆没;若有诚信,却没其他有关因子匹配尤其正式制度支持,企业仍未必有生命力,也难免危机甚至灭亡,如明清晋商徽商乘天时地利人和而兴,因诚信汇通天下,蔚为奇迹,却因有关因子变化或消失尤其缺乏正式制度支持而消失.因此,企业生命力无诚信必不然,有诚信却未必然——诚信对企业生命力仅为必要因子,不是充分必要因子或唯一因子,而须有关因子匹配尤其正式制度支持.

  • 标签: 诚信 内生 企业生命力 必要因子 晋商 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