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阑尾炎的疾病发展情况,探究使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治疗慢性阑尾炎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接受诊治的慢性阑尾炎患者中抽取78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使用开腹切除阑尾手术,观察所有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症状,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4.10%)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2.31%);试验组手术所用的时间(101.1±26.9)min、术中患者出血情况(68.6±20.1)ml、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4.21±5.4)d、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5.9±0.1)d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所用的时间(206.9±37.3)min、术中患者出血情况(131.4±11.5)ml、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8.4±8.7)d、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9.8±2.1)d,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单孔在腹腔镜观察下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较好,并且相对比较安全,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 标签: 通过脐单孔进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 慢性阑尾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患者5年生存率低。晚期卵巢癌患者难以实现满意的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目前有不少术前评估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方法,单孔腹腔镜技术作为评估晚期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晚期卵巢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经脐单孔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部两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行经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2例患者资料,总结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前诊断为单侧疝111例,双侧疝11例,术中探查发现对侧疝22例。手术时间10~30min,平均手术时间单侧15min,双侧20min。术后随访4~15个月,1例术后并发鞘膜积液再次手术外,其他患者无复发。术后患儿恢复快,切口无瘢痕。结论部两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安全、美观、恢复快、术中能够发现对侧疝的好处,值得临床推广,术中应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 儿童 睾丸鞘膜积液 高位结扎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单切口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65例卵巢囊肿患者,对照组32例:予以患者传统三腹腔镜治疗;观察组33例实施单切口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对策的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在院治疗时间短(少)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6d疼痛程度以及疼痛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美观满意度96.88%高于对照组的75.00%,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切口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卵巢囊肿效果显著,对机体损伤小,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术后美观程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脐单切口腹腔镜 卵巢囊肿剔除术 卵巢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愈胎毒清脐带包(江西同天乐)对新生儿脐带断端的止血、消炎、收敛作用,为新生儿脐带残端的康复护理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健康产品。方法选择足月新生儿200名,对其脐带残端按常规进行消毒、结扎后随机分为观察组100名使用愈胎毒清,对照组100名使用传统中药脐带包,跟踪观察脐带残端变化,对脐带残端有无水肿、潮红、渗血、脓性分泌物、粘液样物及脐带干燥结痂、脱落愈合时间做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愈胎毒清使用效果好于传统中药脐带包,能显著减少脐带红肿、渗血的发病率,脐带干燥结痂脱落时间比传统中药脐带包明显提前,且周皮肤无刺激现象。结论愈胎毒清脐带包能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的愈合,预防新生儿部感染,缩短脐带结痂脱落时间,促进新生儿身体健康。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部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炎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新生儿共计50例,根据双盲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部护理,研究组新生儿实施二次断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部出血率及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差异明显,且研究组部出血率和炎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断部护理相比常规部护理来说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炎,减少部出血率和炎发生率,减少部脱落时间,有利于新生尽快恢复健康,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 标签: 脐部护理 新生儿 脐炎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炎的预防效果,为新生儿炎预防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新生儿,按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新生儿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在产房接产断后,实验组61例新生儿不使用任何敷料包扎脐带,立即采用部清洁暴露的方法,对比组61例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护纱包扎部24小时,并分析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部出血率、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为(2.18±0.53)显著低于对比组的(6.20±0.32)。实验组新生儿炎发生率为(1.64%),部出血率为(1.64%),对比组新生儿炎发生率为(14.75%),部出血率为(13.11%),对比组新生儿炎发生率和部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使用任何敷料包扎脐带的护理方式有效降低部出血率和新生儿炎发病率,大大缩短脐带脱落时间,该护理方式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脐炎 脐部护理 脐部出血率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炎预防中实施部预防护理的疗效。方法:对88例新生儿发热及炎患儿进行探讨,病例选取的时间为2022年2月-2023年4月,患者入院后常规对其进行两组随机均分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行部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脐带脱落时间、复发次数、体温、出血率、炎发生率、复发间隔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脐带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复发情况少于对照组,体温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炎发生率(6.82%)、出血率(4.55%)低于对照组(25.00%,22.73%),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20.4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预防新生儿炎方面,实施部预防护理的方法相对于常规护理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实验组患儿的脐带脱落时间较短,炎复发情况较少,体温较低,炎发生率和出血率明显降低,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减少。因此,部预防护理在新生儿炎的预防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新生儿部健康水平。

  • 标签: 脐部预防护理 新生儿 脐炎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开展不同部护理方法对部愈合的影响。方法:该研究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随机选择该时间内在本院分娩的24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3例,对照组实施包扎护理,实验组实施暴露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护理的成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实验组新生儿的部出血率、部感染率和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差异(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部开展暴露护理方法,可加速脐带残端脱落,而此种护理方法不会增加部出血、感染等情况,可广泛用于临床。

  • 标签: 新生儿 脐部愈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部护理内实施延迟断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院内出生的新生儿内选择60例,根据断方式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脐带干预,实验组接受延迟断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脐带残端结痂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33%,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部护理时,采用延迟断措施,可以改善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缩短脐带残端结痂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延迟断脐 新生儿 脐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部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炎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新生儿共计100例,根据双盲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部护理,研究组新生儿实施二次断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部出血率及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差异明显,且研究组部出血率和炎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断部护理相比常规部护理来说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炎,减少部出血率和炎发生率,减少部脱落时间,有利于新生尽快恢复健康,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 标签: 脐部护理 新生儿 脐炎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部护理中采用延迟断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新生儿中共计选择120例,并采取数字随机法分组,分析组、常规组例数相同,分析组利用延迟断护理干预,常规组应用常规断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总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新生儿部并发症(部出血、部感染、部发红)发生率。结果:分析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总胆红素相比常规组有对比意义(P<0.05),总胆红素水平相近(P>0.05),分析组部并发症(部出血、部感染、部发红)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存在对比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部护理中采用断护理能够降低部并发症发生率,使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缩短。

  • 标签: 新生儿 延迟断脐 脐部护理 脐带残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皮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分组,按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人数为40例,共计病患人数为80例。参照组病患给予椎间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病患给予皮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的评分比较中,实验组病患的评分低于参照组病患(P<0.05),对比后发现差异具有临床对比意义;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对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治疗时,皮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显著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和缓解病患的疼痛感,存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由于煤层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因此煤层中伴生有大量的断层、褶皱、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当地质构造尺寸较小时,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可直接通过,若地质构造尺寸过大或岩层硬度较大时,强行推进极易损坏采煤机等设备。因此,工作面在过地质构造时,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措施。随着建设工程开发区域的复杂,工程项目临近城区建筑物的爆破施工难度增加。精准爆破控制技术是联合应用爆破施工监测系统、精准控制爆破网络系统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满足爆破施工要求,保障施工安全,实现精准爆破。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深内分段爆破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深孔孔内分段 爆破技术 应用分析
  • 简介: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电站右岸大坝加高工程深倒垂深达77.50m,倒垂位布置在廊道内。针对倒垂设计深度大,精度要求高,作业面受限,采用了一套防斜纠偏及保护管安装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钻孔精度,成功地完成了保护管安装,检验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得到了业主、监理一致好评。

  • 标签: 深孔倒垂孔 钻孔孔斜控制原则 钻孔纠偏 保护管安装埋设 控制
  • 简介: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周之道”。先秦儒家以周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周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周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周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周”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周、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周”。明末黄道周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回归周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周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周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周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标签: 周孔之道 治统 道统 学统
  • 简介:摘要:传统的螺纹加工方法主要为采用螺纹车刀车削螺纹,采用丝锥、板牙手工攻丝以及套扣。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轴联动数控加工系统的出现,利用数控铣床进行螺纹的铣削得以实现。螺纹铣削是通过数控机床的三轴联动,利用螺纹铣刀进行螺旋插补铣削而形成螺纹,刀具在水平面上每作一周圆周运动,在垂直面内则直线移动一个螺距。螺纹铣削加工可以实现在不换刀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螺纹的加工,包括底孔的钻削,螺纹的加工等;同一把螺纹铣刀能加工出螺距相同、直径不同的螺纹。因此,与传统的螺纹加工方法相比,螺纹铣削加工具有较大的优势:加工效率高,加工质量好,刀具通用性好,加工安全性好。对于一些特殊结构的螺纹,如不允许有过渡扣或退刀槽结构的螺纹,采用传统的车削方法或丝锥、板牙很难加工,但采用数控铣削却十分容易实现。本文着重介绍螺纹铣削的加工工艺过程。

  • 标签: 螺纹 铣削 数控 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