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863计划”是向世界科技顶峰进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6年3月3日,王大珩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四位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 标签: 863计划 邓小平 科学家 世界科技 科技发展史 王淦昌
  • 简介: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

  • 标签: 鲁迅思想 抗拒 文化遗产 文学家 思想家
  • 简介:山西省汾西县后加楼系《陈氏族谱》经编修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全体陈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历经三载,大功告成,认真品读,顿觉眼前一亮,这不仅是我县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仅体现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一部彰显姓氏文化精髓的上乘之作,可喜可贺。家谱,是撑起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

  • 标签: 姓氏文化 山西省 陈氏 品读 族谱 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财政转移支付 项目制 国家—民族
  • 简介:研究并构建地方志理论的概念体系,是地方志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理论概念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探索确定一些遵循原则。我国方志界对地方志理论体系构建的共识已初见端倪,大体框架主要由基础理论、编纂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和方志史等5个部分组成,与此相应理论的概念体系也有了提示和导向,这就是围绕地方志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的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延伸和派生概念的属概念即再生概念等构成了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关联,层次性和整体性都比较强的体系。

  • 标签: 概念体系 核心概念 延伸概念 派生概念 再生概念
  • 简介:近年来,许多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等相关研究及实践探索。今年,受教育部委托,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牵头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于2月开始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如今,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那么——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日益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都发布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教育主张,一些国家和

  • 标签: 中国学生 林崇德 真实情境 公民责任 立德树人 身心发展规律
  • 简介: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山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神要求,2016年《史志学刊》重点优先刊登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下选题仅供参考。

  • 标签: 方志理论 刊登 学刊 史志 发展规划纲要 地方志事业
  • 简介: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山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精神要求,2016年《史志学刊》重点优先刊登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下参考选题仅供参考。

  • 标签: 方志理论 刊登 学刊 史志 发展规划纲要 地方志事业
  • 简介: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强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平等和就业等多重困境。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有关,又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

  • 标签: 高等教育 改革 大众化 反思 科学发展
  • 简介: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探讨文化创造的可能性机制。在西方,萨义德东方学理论的提出,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反思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用以分析和反思以夏文化为主流的中原文化跟周边偏远地区的文化关系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东方学理论限于对抗性、批判性的局限,向中国的文化现实提出了创造性地创建新型文化关系理论的要求。本文从东方学理论入手,论证了“夷学”提出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性,并且论述了“夷学”与文化创造的思维模式与内在联系。

  • 标签: 东方学 夷学 文化关系 范型 二元对等创造
  • 简介:大规模的森林滥伐,尤其是热带地区的森林滥伐,是我们这个时代犯下的罪恶之一。我将对东南亚的森林滥伐情况进行研究,尤其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和缅甸,因为这些国家近现代的森林开发史料相对丰富可靠。大部分学者现在都同意,是人类导致了气候变迁,但人类的影响何时变成了主导因素?如果我们查阅近期的文献,就会获得这样的印象,即东南亚的大规模森林开发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人类的影响十分有限。但1950年之前的时期并没有被好好研究。我将主要讨论再生林的资料,这些资料尚未引起重视,无论是1950年之前还是之后的资料。我还会查阅一些西欧国家以及日本和中国的资料,以提供一个比较的视角。

  • 标签: 世东南亚 东南亚森林 人类世
  • 简介: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基本脉络的梳理,提出了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面临的四种挑战:一是理论基础薄弱的挑战;二是计划经济理论思维影响;三是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挑战;四是面临本土化文化环境的挑战。因此,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要着力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要树立理论自信;二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三要推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四要拓展学科研究的国际优势。

  • 标签: 劳动经济学 中国化 挑战 关键问题 实践
  • 简介:对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阅读,增进了我们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的新理解。这种转型意味着一种结构的新逆转,它为人类学对于现代世界的关注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契机。人类学研究异文化,也同时关注当下的世界转型。这种基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构化的转型为未来开启了一片新的研究天地,中国人类学必然会从中获得关于自身发展的启示性的意义。

  • 标签: 吉登斯 结构化 转型
  • 简介:第三届浙黔文化论坛分别召开了崭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阳明学的理论和实践”专题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农村文化和阳明学研究主题进行交流发言,展开学术研讨,为当前新农村文化发展,为弘扬“知行合一”人文精神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农村文化建设 阳明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 专题研讨会 知行合一 文化论坛
  • 简介:“中国疆域”理论向来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大龙先生《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其增加了厚重。是书于理论层面通过对“五方之民”、“天下”、“中国”、“大一统”、“藩属”、“宗藩”、“羁縻”、“国家”等一系列概念的重新阐释,以不同视角准确地建构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疆域由王朝国家嬗变为主权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把握了传统“中国疆域”向近现代“中国疆域”转换的内核。

  • 标签: “天下” “中国” 多民族国家 疆域理论
  • 简介:白寿彝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题,提出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理论。对这一主题和理论,他从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1)如何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学概念,“统一”与“多民族”的关系;(2)为什么会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因素和地理条件因素;(3)阐述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具有一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意识的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规模实现的四种形式;(4)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这一重大论断。并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分期的划分、多民族的统一三方面,探索如何编撰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

  • 标签: 统一 多民族 白寿彝 民族理论 价值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大学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的试验田,在高校着力探索建立一套系统化、正规化的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体制。苏联式政治理论课教学体制以系统性灌输作为制度逻辑,将抽象的思想灌输转化为可操控的生产流程。然而,这一精密体制超出学生群体的实际水平,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因素。校方做出让步性调适以增强学生群体遵守制度的能力。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理论教学"教条主义"问题的升级不断挤压直至消解了苏联式政治理论课教学体制。

  • 标签: 政治理论课 中国人民大学 教学体制 教研室 学习负担 教条主义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共在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对于"国家统一"目标和模式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之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中共仍然没有放弃二大以来确定的以"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为基础建立"联邦制"共和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另一方面,中共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统一"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弊端,因此在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等方面,开始逐步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的理念和概念,开始明确提出并日益强化"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和概念并付诸实践——当然,此一时期中共"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和概念还是被置于"复合制"之国家结构、国家形式——"联邦制"的大框架内,有其自身不可解的逻辑矛盾。但是,也正是基于此一"两难"因而难以"两全"之"困境",中共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突破和创新,为中共在其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夕,彻底摒弃"联邦制"之"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而全面代之以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风格和气派,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特色的"单一制"共和国之"国家统一"目标和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内驱力。

  • 标签: 中共 国家统一 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 联邦制与单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