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批判继承”一直是人们普遍可以接受的思维方式。比之那种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文化态度,“批判继承”在使人们获得公正与辩证的印象之余,也确实可以解释历史发展进程中那些被保留和筛选了的文化内容。如中国天人合一的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封建宗法制的废除。尽管这里面包含着自然淘汰与人为选择孰重孰轻两种情况。但在其结果形态上,精华的保留和糟粕的剔除,确实可以成为历史发展事实的某种描绘和陈述,进而衍化为人们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法论。只是,文化建设与转型究竟是不是一个“批判继承”的问题,两分法的思维方式是否是对待文化问题的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却很少有人做更深入的理论追问和剖析。

  • 标签: 批判与继承 文化结构 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本体 文化建设
  • 简介:<正>梁启超曾写过《读孔子界说》一文,认为孔子之学到战国发展成孟荀两大派,两派的区别在于,孟子是孔门的政事之科,他的学问在“经世”;荀子是孔门的文学之科,他的学问在“传经”。从现象上看,梁氏此论,不无道理,尤其是他看到了荀况对理论和文学的关注,实为卓识。但是,梁氏立论于完全脱离了阶级关系的孔孟荀学术渊源的表面现象之上,未能顾及作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最大思想家的荀况,对孔门文学资料,其中尤其是对《诗经》的继承和传播,系从本阶级利益出发的一种批判继承,并非那种简单化了的学术师承关系所能完全囊括。

  • 标签: 荀况 地主阶级 批判继承 荀子 学术渊源 梁启超
  • 简介:<正>“法律至上”论这个资产阶级法学观点能否批判继承,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1、“法律至上”论是以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法学家为代表的近代自然法学派提出来的。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是同封建主义斗争的勇士,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他们提出“法律至上”论,同他们提出“天赋人权”、

  • 标签: 法律至上 资产阶级革命 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 批判继承
  • 简介:《孙子》对周朝兵学的批判继承刘庆周朝兵学是《孙子》问世之前长期统治华夏战争舞台的主导性军事学说,也是到目前为止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成熟的兵学理论。据史籍载,周朝建立后,曾设有处理日常军事事务的专职武官“司马”,同时形成了规定如何行军打仗的“司马之...

  • 标签: 《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学 周朝 《司马法》 诸侯国
  • 简介:摘要中国传统民法一直未成完整体系,究其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下刑民不分,重农抑商,宗族法规,等级观念等束缚了古代民法的发展。但是,传统民法在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应以理性、辩证的态度看待中国古代民法。

  • 标签: 古代民法 封建专制 礼教 宗族家法 重农抑商
  • 简介:道德与其他人类成果一样,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对待道德遗产问题,我们也应该像对待人类其他思想文化遗产一样,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实事求是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看作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看作是人类优良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

  • 标签: 批判 继承 传统伦理 中国 伦理道德
  • 简介:合理推进当代中国的“新启蒙”,需要从历史性和结构性两个维度来充分发掘马克思对启蒙传统的继承批判。从历史性角度看,马克思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逐步深化为针对“市民社会一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扬弃,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所理解的启蒙传统也先后呈现出三重面向:一是作为精神运动的启蒙;二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启蒙;三是作为物化的经济制度的启蒙。从结构性角度看,马克思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形成了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域:一是政治“异陌化”即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裂问题;二是经济权力的主导即市民社会的自我分裂问题;三是资本的统治即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问题。在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方式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及其自由主义、非理性主义后裔具有本质差异。当代中国需要规避启蒙思潮与反启蒙思潮的抽象对峙,自觉汲取马克思反思和超越启蒙现代性的精神资源,实现发展道路的合理选择。

  • 标签: 马克思 新启蒙 现代性 继承 批判
  • 简介:毛泽东早年酷爱读书,当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从祖国古代文化遗产里批判继承了其中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论》中就充分反映出“知”和“行”的传统哲学思想。《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不咳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知和行两者的关系是我国哲学史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但都没有找到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地论证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后,最后的科学结论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

  • 标签: 批判继承 《实践论》 古代文化遗产 辩证关系 革命战争时期 行先知后
  • 简介:学界在提及洛特曼及其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渊源关系时,往往会涉及该学派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继承,即对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学术传统的延续。其实,洛特曼及其同事们几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全部核心观点都进行了批判,因此才能够在国际符号学界独树一帜。本文从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文化空间中的时间维度以及从封闭走向对话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洛特曼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同时也阐明了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在学术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 标签: 洛特曼 俄国形式主义 塔尔图符号学派
  • 简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不愧为古代一大"圣人",徐老则是我国现代的一大"圣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乃至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试就他们的教育思想作一个比较,从中探讨徐老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发展。

  • 标签: 孔子教育思想 徐特立 文化教育事业 无产阶级 教育家 学生
  • 简介: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毛泽东、邓小平都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其目的在于继承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的新的伦理道德文化和新文明;当代中国,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让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

  • 标签: 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 传统伦理 道德文化 新文明
  • 简介:毛泽东德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受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影响又有所超越。文章从德治的基本前提、德治的人文基础、德治的地位和作用、德治的基本手段、德治的最终目的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德治理论。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德治 继承和发展
  • 简介:【摘要】鲁迅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其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对儿童教育方面的精辟论述。作为五四时期“发现儿童”的标志人物,鲁迅提出的“幼者本位”儿童观能够跻身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经典中心,源于他对儿童观体验和表达的深刻性、矛盾性和复杂性,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不仅在当时动摇了传统儿童观陈旧观念的坚实壁垒,也为后来者指引方向。

  • 标签: 鲁迅 儿童观 教育观
  • 简介:【摘要】陈朝人姚最撰《续画品录》以补充谢赫《古画品录》,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和进步,对启发后人研究六朝时期绘画和画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姚最 续画品录 批判 继承 创新进步
  • 简介:如何改造继承传统文化,使之与源于西方文明的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研究传统文化继承的标准,分析“道本位”、“法本位”、“民本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化、企业化、法制化的整合见解,寻找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深层交合点,使之更好更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运作发展服务。

  • 标签: 儒家文化 批判继承 现代企业 利本位 法本位
  • 简介: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经孔子到荀子不断地得到深化与丰富,最后总结在《乐记》这本音乐美学里程碑式的著作里。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衍革,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依然渗透到今天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创作和审美中。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只有取传统之精华而去其糟粕,随时代的变革发展,我们才能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美善合一 中和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
  • 简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社会背景,使得西欧文艺复兴在利用古典文化资源的同时,对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也进行了批判继承.人文主义者以"借神颂人"的形式,借助"上帝"的权威来否定教会的"原罪"说,颂扬个人的自由、尊严与世俗欲望,促激起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诞生,也使得这一思想必然要打上神学传统的烙印.人文主义者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贯穿于学术活动之中,对基督教原典及其它教会文件进行重新的翻译与考订,由此而产生了著名的"圣经人文主义"学派,促进了反教廷神权的宗教思想的勃发.文艺复兴对神学文化的批判、选择与吸收,有力地显示了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关系的客观历史规律.

  • 标签: “借神颂人” “圣经人文主义” 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
  • 简介: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此,“批判继承”成为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批判继承”原则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量清理,整理出许多可为今天所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涉及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正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毛泽东 批判地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针对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主张“全盘西化”的倾向,同时也为继续反对复古的逆流,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因此,毛泽东同志主张,“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让新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新政治、新经济服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外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民族新文化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的进步文化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本文以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的论述为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真分析了批判继承古代的忠的观念、孔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教育观,以及正确对待世界各发族的文明,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推动进步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化传统 孔子 《论语》 “仕而优则学” 进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