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单纯手术与原发性肝细胞手术后加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7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单纯肝细胞切除术治疗;37例患者为观察组,行肝癌细胞切除术后,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结果:(1)近期效果:观察组缓解率为94.59%,对照组缓解率为9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2年、3年生存率67.57%、56.76%均高于对照组的35.14%、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原发性细胞肝癌 单纯手术 肝动脉栓塞化疗
  • 简介:摘要肝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都属于恶性肿瘤。两者同时发生于肝脏的病例非常罕见,该例肝脏大体标本中可见淋巴瘤病灶紧邻肝细胞癌病灶,镜下见肝细胞的肿瘤细胞主要呈假腺样生长,周边为弥漫增生的不成熟淋巴组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诊断为肝细胞合并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提示在肝癌患者病理组织中发现大量淋巴组织增生要提高警惕,避免漏诊。淋巴瘤患者最好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以除外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DEB-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术后瘤周MRI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肝细胞患者资料。共入组42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年龄(57.0±11.9)岁。术后首次MRI显示仅有瘤周强化为随访起点,随访并测定强化边缘厚度、延迟强化、进展或缓解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49个肿瘤、84个瘤周强化边缘纳入分析,锐利型30个,粗糙型40个,结节型14个。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厚度小于粗糙型和结节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最大直径<5 cm肿瘤居多,而粗糙型和结节型最大直径≥5 cm肿瘤居多;锐利型瘤周边缘持续强化居多,而粗糙型和结节型未持续强化居多;锐利型瘤周强化边缘缓解居多(93.3%,28/30),而粗糙型(80.0%,32/40)和结节型(12个)进展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DEB-TACE术后MRI瘤周边缘强化锐利型肿瘤较小、局部缓解居多,粗糙型和结节型肿瘤较大、局部进展居多。

  • 标签: 癌,肝细胞 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磁共振成像 边缘强化 形态
  • 简介:摘要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肝癌和肝癌破裂发生率差异很大。同肝癌一样,肝癌破裂病死率很高。肝癌破裂的原因,推论很多而且十分具有争议性。肝癌破裂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率很高。肝癌破裂的治疗主要分为3个处理阶段:(1)急症阶段。主要通过复苏治疗,稳定病人和停止肝癌破裂出血。停止肝癌破裂出血的方法包括改善病人凝血功能障碍,介入治疗(肝动脉栓塞)和手术治疗(围肝脏纱布填塞、肝动脉结扎、使用能量器械或化学制剂直接止血和急症期肝部分切除术)。(2)评估阶段。病人肝癌破裂停止出血后进行评估,包括病人整体情况、肝功能、肿瘤分期、肝癌(包括肿瘤位置)能否切除、剩余肝脏体积情况、是否伴有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症。(3)决定性治疗阶段。该阶段主要分为治愈性和非治愈性。由于肝癌破裂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肝部分切除术是唯一治愈性手段。术中使用蒸馏水或5-氟尿嘧啶灌洗腹腔,可有效降低术后肝癌腹膜转移率。肝部分切除术可在急症期(出血期间),延迟早期(肝癌破裂时间≤8 d)或延迟晚期(肝癌破裂时间>8 d)施行。在急症期或延迟早期施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肝癌腹膜转移率比延迟晚期低。肝癌破裂停止出血后,对于无法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其治疗方法与没有肝癌破裂的病人无较大差别。在可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中,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手段。肝部分切除术病人的远期生存率高于其他任何非手术治疗(包括经肝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

  • 标签: 肝肿瘤 肝癌破裂 破裂机制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HCC)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HCC的患者166例作为实验组,以同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94名、良性肝病患者50例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GPC3和甲胎蛋白(AFP)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Q1,Q3)],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GPC3联合AFP等指标在HCC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HCC患者组的血清GPC3含量为0.210(0.048,0.801)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29(0.019,0.052)mg/L及良性对照组0.033(0.021,0.043)mg/L(Z=-7.69,P<0.001);谷草转氨酶(AST)(Z=-7.02)、谷丙转氨酶(ALT)(Z=-6.85)和AFP(Z=-8.36)在三组人群中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01);HCC患者的血清GPC3浓度与ALT(Z=-3.77)、AST(Z=-4.09)相关(P均<0.001)。通过ROC曲线确定GPC3的Cut-off值0.077 mg/L后,血清GPC3联合AFP检测对HCC的灵敏度高达87.82%,特异性为77.86%,阳性预测值为82.53%,阴性预测值为84.29%。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HCC-GPC3相关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总灵敏度为91.10%,总特异性为72.73%。进一步分析,HCC患者的术后血清GPC3含量0.454(0.019,0.286)mg/L较术前0.608(0.039,0.554)mg/L明显降低(Z=-7.32,P<0.001)。结论血清GPC3水平检测可应用于HCC的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联合GPC3及AFP可提高HCC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甲胎蛋白 诊断
  • 简介:摘要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罕见,是泌尿外科的诊疗难题,目前大部分为个案或少量病例报道。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来源于米勒管上皮恶变。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大部分病例预后不佳。

  • 标签: 膀胱 原发性透明细胞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999至2019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9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PSCCT)患者超声声像图特点。9例PSCCT患者,占同期原发性甲状腺癌的0.23%(9/3 920)。男7例,女2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7.1岁。共10个肿块,8例患者肿块位于甲状腺单侧叶,其中3例延伸至峡部,1例患者甲状腺双叶各1个瘤灶。总结PSCCT声像图特点如下:(1)肿块较大,多>2.0 cm(9/10);(2)均为不同程度低回声,低回声内混杂多种形态高回声、极低回声区及不规则竖条纹状衰减带,伴钙化2例;(3)形态不规则,4个呈分叶状,3个纵横比>1;(4)边界模糊不清或部分边界不清晰(6/10);(5)后方回声可增强、衰减或无变化;(6)肿块内部均可见形态紊乱的动脉血流;(7)颈部淋巴结受累(4/9)。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鳞状细胞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原发性输尿管浆细胞是一种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表现特异性不足,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是否需要全身治疗仍需研究。

  • 标签: 输尿管疾病 浆细胞癌 病理诊断 治疗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HCC)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衰竭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PE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PES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ESC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腹痛。原发肿瘤部位以胸中段为主,占51.0%。胃镜下以溃疡型最常见,占31.0%。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上皮细胞起源标志物阳性。局限期(LD)80例,广泛期(ED)20例。PESC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18.0%和11.0%,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3.8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全部PESC患者,病灶长度(OR=2.661, P<0.001)、TNM分期(OR=1.464,P=0.016)、治疗方法(OR=0.333,P<0.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LD患者,病灶长度(OR=2.638,P=0.001)、治疗方法(OR=0.285,P<0.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组患者的MST(21.6个月)长于单纯手术组(8.3个月,P=0.021),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的MST(31.0个月)长于放化疗组(9.8个月,P<0.001)。结论PES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预后极差。病变长度、TNM分期、治疗方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LD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食管小细胞癌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SC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PSCCT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患者均为单发病灶。92.3%(12/13)病灶呈实质性低回声;69.2%(9/13)病灶最大径≥5 cm,并累及甲状腺的一侧叶;76.9%(10/13)病灶形态不规则;69.2%(9/13)病灶边界不清晰;61.5%(8/13)病灶突破甲状腺包膜,呈浸润性生长;钙化少见,多为粗大钙化,23.1%(3/13)病灶内部见条状钙化,7.7%(1/13)病灶内部见蛋壳样钙化;15.4%(2/13)病灶内Adler血流分级为1级;53.8%(7/13)病灶内Adler血流分级为2级;30.8%(4/13)病灶内Adler血流分级为3级;69.2%(9/13)病灶内测及高阻力指数血流频谱;53.8%(7/13)病灶伴颈部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超声特点为低回声,淋巴门结构消失,内部可伴有少许囊性变。结论PSCC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识别其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PSCCT的超声诊断水平。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甲状腺 鳞状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早期小肝细胞(seHCC)是预后最好的一种肝细胞,其形态与肝细胞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GDN)和进展期小肝细胞有交叉,特别是与HGDN的区别很微妙;而且这三者预后不同,因此准确诊断很有难度也有临床价值。该文结合作者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关于seHCC病理学研究的进展,综述seHCC病理学特征,主要聚焦于侵袭性生长模式的识别。侵袭性生长包括经典的毁损性间质浸润性生长和膨胀性侵袭性生长2种,这其中任意一种模式的识别都能明确排除HGDN而支持 seHCC的诊断。总之,病理医师能敏锐识别侵袭性生长模式有助于明确seHCC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转移性消化道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鼓楼医院诊治的8例肝脏转移性消化道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表达特点。结果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原发于远端食管1例,原发于右半结肠1例,其余6例均原发于胃。4例患者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2例血清AFP水平正常,2例结果不详。8例患者初诊时均有肝转移。镜下观察: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由肝样分化区构成,伴或不伴普通腺癌成分,肝样分化区组织学特点似典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而肝脏转移灶组织学形态以肝样分化为主,与HCC难以鉴别。免疫表型上,原发灶与转移灶肝样分化区域不同程度表达HCC的标志物如Glypican 3、AFP、SALL4和HepPar-1;同时也表达消化道腺癌的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CK)19、CDX-2和Villin等。结论消化道肝样腺癌临床症状不特异,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当以肝脏转移灶为首发症状时,仅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很难与肝脏原发性HCC相鉴别。肝脏转移性肝样腺癌需要综合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结果才能够得出准确诊断。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转移 癌,肝细胞 诊断,鉴别 肝样腺癌
  • 简介:摘要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超声造影有助于定性及鉴别诊断。本例患者以"上腹痛、腹胀,发热伴呕吐10 d"入院就诊,常规超声及CT检查均提示"肝脓肿可能",经超声造影后考虑为恶性肿瘤合并感染,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为肝脏鳞状细胞,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原发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左眼下睑近泪囊区肿物生长10个月的患者就诊眼科,入院后经眼科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左眼泪囊区实性肿物,行左眼泪囊区肿物摘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术后7个月,患者因发现左眼下睑肿胀20余天再次就诊,眼科及影像学检查发现左眼下睑不规则占位病变,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受压变形,行左眼下睑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99-700)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治疗方式的多元化和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综合运用经肝动脉插管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使中晚期肝细胞实现降期,或通过门静脉栓塞、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使剩余肝脏快速增生,以及常规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让不同比例的中晚期或剩余肝脏储备不足的肝细胞能够成功转化为可切除肝细胞。这将成为提高肝细胞诊断水平的重要措施和肝细胞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笔者对肝细胞转化治疗的内涵、相应策略和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降期 转化治疗 二期手术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