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诊治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005年1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FAB分型显示ALL-L18例,ALL-L24例,All-L33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进行化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诱导缓解治疗VLDP方案用法为V(长春新碱)2mg静脉注射,第1、8、15、22d;LASP(左旋门冬酰胺酶)1万U静脉滴注,第19~28d;D(柔红霉素)60mg静脉滴注,第1~3d,15~17d;Pred(泼尼松)60mg口服,第1~14d,15~28d减半。第二阶段为缓解后治疗(缓解后治疗包括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原诱导CR方案、含有HD-MTX、含依托泊苷(VP16)方案、阿糖胞苷(HD-Arac)交替化疗3~4疗程,化疗间期用口服强的松(Pred)、甲氨蝶呤(MTX)、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CNSL)预防及治疗采用鞘内注射、全身化疗。结果治疗一疗程后,15例患者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率66.7%,首次诱导死亡0例,3年总生存率(OS)33.3%和无病生存率(DFS)为20.0%。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定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复查。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以及淋巴的治疗中的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以及淋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应用大剂量的甲氨蝶呤进行治疗,然后借助于酶放大免疫法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用药48h和用药72h比较,用药24h时的甲氨蝶呤浓度为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6.0%(9/25)。结论在临床上,甲氨蝶呤可引发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所以治疗中要及时地对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便于对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量进行调整,从而可增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确保其有效性。

  • 标签: 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的化疗期间为患者行综合护理所能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血液科就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30例,联合进行药疗与化疗,针对化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并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30例患者中有14例实现了完全缓解,13例实现了部分缓解,仅有3例未得到缓解,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0%(27/30)。结论在白血患者化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各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化疗 护理干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缓解程度
  • 简介:自噬是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复发等过程密切相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中,自噬是充当化疗耐药机制还是起着肿瘤抑制功能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胞自噬所处的环境。明确不同治疗条件下自噬对ALL的不同作用,了解各种自噬信号通路,靶向联合自噬诱导剂或自噬抑制剂,将对AL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有利于难治性复发患者的治疗。本文就自噬对ALL中的发生发展、耐药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ALL治疗开发靶向自噬的新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标签: 自噬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耐药
  • 简介:摘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是1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其细胞表面表达Ki-1(CD30)抗原,又称Ki-1阳性大细胞淋巴。为避免误诊,必须要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的认识,强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的临床细胞病理学分析研究,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的临床细胞病理学,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间变性 大细胞淋巴瘤 临床
  • 简介:目的用头颅磁共振(MRI)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诱导化疗前后颅脑损伤的变化。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62例ALL患儿化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化疗前头颅MRI提示,33例(53%)颅骨骨髓浸润,其中WBC〈20×10^9/L者(16例,42%)明显少于WBC≥20×10^9/L者(17例,71%),P〈0.05;高危组颅骨骨髓浸润发生率(71%)明显高于非高危组(44%),P〈0.05。脑萎缩4例(7%),感觉传导束异常信号2例(3%)。28例患儿化疗3月后复查,新出现脑萎缩3例(11%),1例脑萎缩加重;11例颅骨骨髓浸润消失。结论ALL患儿化疗前头颅MRI提示有颅骨骨髓浸润、脑萎缩和感觉传导束异常信号等,以颅骨骨髓浸润为主,治疗后部分能恢复。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颅骨骨髓浸润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儿童
  • 简介: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容易误诊。我院收治1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 标签: 腹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患者。患者男,36岁。因“全身散在浸润性红斑、紫红色斑块4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分布硬币至核桃大小的红色、紫红色斑块,浸润感明显,双侧腹股沟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左侧睾丸肿胀。经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近期生存率为93.94%,没有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对于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患者来说,采用层流病房全环境保护隔离以及干细胞移植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T细胞淋巴瘤患者 干细胞移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在2013年7月我科确诊的1例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患者系39岁女性,以多发皮下结节为主要临床特点,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免疫表型为CD20~-、CD3~+、CD4~-、CD8~-、CD56~+、TIA~-1~+、Ki~-67~+(约60%);浆细胞κ~+(部分)/λ~+(部分);组织细胞CD4~+、CD68/PGM1~+;βF1~-、EB病毒EBER原位杂交检查阴性。结果:给予包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获得疾病缓解,于2014年2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14d粒细胞稳定植入,12d血小板稳定植入。术后随访,缓解至今。结论: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临床罕见,容易误诊,疾病呈侵袭性,临床进展快,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治疗有一定疗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 标签: 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左旋门冬酰胺酶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57岁,因"乏力食欲减退半年,腹胀进行性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为绝经期妇女,半年来食欲减退,厌油腻,伴有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大便异常。10余天开始自觉腹围渐增大、腹胀,呈进行性加重,1周开始出现足部、踝部水肿,以及憋气、气短,伴发热、腹痛、盗汗。查体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扪及实性包块15cm大小,上界达剑突下,质硬,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殖器肿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