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铅中毒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为儿童铅中毒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建议。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92例铅中毒住院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小儿铅中毒可累及各个脏器,急性期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治疗主要以依地酸钠钙、二巯丁二酸为主,对重度、极重度小儿铅中毒患儿需驱铅10个疗程以上。结论传统民间偏方运用所造成的铅中毒不容忽视。小儿铅中毒可防可治。依地酸钠钙、二巯丁二酸治疗小儿铅中毒安全、有效。

  • 标签: 铅中毒 儿童 依地酸钠钙 二巯丁二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全国法定报告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确诊发病和死亡病例的特征,为流感监测和病例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日期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流感病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全国共报告流感病例数1 939 842例,包括631 434例确诊病例和1 299 798例临床诊断病例,其中死亡病例为301例(确诊病例253例,临床诊断病例48例)。确诊病例中0~4岁儿童报告发病数最多,为225 184例(35.66%),≥65岁组报告发病数最少,为34 071例(5.40%);确诊死亡病例集中在18~49岁和≥65岁组,分别为90例(35.02%)与72例(28.02%),最低为5~17岁组,报告19例(7.39%)。确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3,10)d,长于确诊存活病例的3(1,7)d。西部地区确诊存活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2,11)d,长于东部的2(1,6)d和中部的3(1,7)d;2014—2018年间隔中位数从4(1,8)d缩短至2(1,5)d。确诊病例中流感病毒感染集中在≤17岁儿童,其中乙型流感构成比高;确诊死亡病例中甲型H1N1感染占79.20%(103/130)。结论以中国人口和WHO发布的流感罹患及死亡数据进行推算,我国每年法定报告的流感发病和死亡病例数远低于公认的流感发病和死亡水平。流感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开展实验室检测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降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

  • 标签: 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法定报告
  • 简介:摘要 如何落实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无论从管理方面还是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多的问题,我院经过不断实践,提出了对死亡患者施行分类管理、完善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充分利用管理工具、将质控环节前移、纳入质控考核体系等方法予以应对,在深化死亡病例管理的同时,取得了提高病案书写质量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院计划将死亡病例讨论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数据相结合,加强对低风险组患者的医疗安全监管,提高高风险组患者的诊治能力,并以死亡病例讨论的管理为抓手,与病历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效结合,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死亡病例讨论 信息化 质量管理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3至2018年6年间西安市儿童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全部死亡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新生儿、婴儿、1~5岁、>5岁(≤16岁)儿童死亡构成比及主要死因。死亡率计算方法为当年死亡人数与当年总住院人数的比值。结果844例死亡病例中,男∶女1.2∶1,农村∶城市2.1∶1,新生儿、婴儿、1~5岁、>5岁各年龄阶段死亡构成比分别为17.9%、35.1%、32.1%和14.9%;排名前5位死因分别为肺炎(18.0%)、先天性心脏病(16.4%)、意外伤害(9.7%)、白血病(5.1%)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0%);其中意外伤害致死因素中反流窒息24.4%、车祸伤22.0%、坠落伤18.3%、中毒17.1%和气道异物3.7%。不同年龄段中婴儿期死亡人数最高35.1%,致死因素前5位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28.0%)、肺炎(22.2%)、意外伤害(8.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7%)和先天性巨结肠(2.0%)。6年间死亡率由2013年的2.65‰降至2018年的1.62‰,下降1.03‰。结论2013至2018年西安市儿童医院死亡病例中,肺炎仍是各年龄阶段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伤害。需加强医疗卫生宣教,做好个人防护及预防(疫苗接种),降低肺炎的发生;加强孕期监测及婴幼儿的管理,防止先天畸形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死亡率 死亡原因 意外伤害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 2015—2019年 住院死亡病人的构成,了解其特点和变化规律。方法 采 用国际疾病分类 ICD-10对主要诊断进行统计 ,运用 Excel和 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间 ,男性与女性死亡 患者的性别比为 1.56: 1, 61-90岁的死亡患者构成比高达 74.4%, 91岁以上年龄段病死率最高为 7.84%,冬季( 12-2月)死亡构成比为 27.67%, 疾病谱 中居前三位的依次 是恶性肿瘤、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结论 密切关注老年和男性患者的健康问题 ,冬季加强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干预,重视和提升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降低患者病死率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7-2017年浙江省24 388例罕见病住院病例特征,为制定罕见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7年浙江省10家三级甲等(三甲)医院罕见病住院病例资料和各年度住院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罕见病病例共24 388例,占住院总例数的2.69‰(24 388/9 054 201),病例数居前3位的疾病类型依次为"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免疫机能的异常"(占32.81%,8 001/24 388)、"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占24.87%,6 065/24 388)和"神经系统疾病"(占19.01%,4 635/24 388);2007-2017年罕见病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幅19.69%,而罕见病例数占同期住院总例数比例仅在2016-2017年明显上升,各类型罕见病时间分布呈不同特征;罕见病的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35∶1(13 990/10 398),男女性别比最高的3类疾病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4.45∶1,1 180/265)"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3.51∶1,281/80)和"神经系统疾病"(2.26∶1,3 213/1 422);各年龄段罕见病类型、各类型罕见病年龄分布均呈不同特征;病例数居前10位的疾病占全部罕见病例数的53.55%(13 060/24 388),其中前3位疾病分别为成人粒细胞缺乏症(14.41%,3 515/24 388)、皮质基底核退化症(7.60%,1 854/24 388)和亨诺克-舍恩莱因紫癜(6.01%,1 466/24 388)。结论本研究分析的浙江省2007-2017年24 388例罕见病住院病例的特征资料,是推动我国罕见病的研究、监测或登记数据库构建、制定防控策略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罕见疾病 住院病例 病例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死亡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多发性肌炎(PM)、典型皮肌炎(CDM)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患者的病例资料,按住院期间或出院后2周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住院死亡组和住院存活组,2组患者按性别年龄匹配。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IM(或亚组)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PM、CDM和CADM患者(424例)的住院死亡率为9.4%。与住院存活组患者(80例)相比,住院死亡组(40例)中位住院时间[0.9(0.5,1.0)个月与0.6(0.4,1.0)个月,Z=-2.159,P<0.05]更长;血清铁蛋白[1170.8(757.6,3759.9) μg/L与374.9(182.1,993.4) μg/L,χ2=-4.665]、红细胞分布宽度[15.2(14.5,16.3)%与14.4(13.5, 15.2)%,Z=-3.066]、CRP[11.3(4.4,36.9) mg/L与5.1(1.8,17.2) mg/L,Z=-2.66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10.1(5.5,18.9)与4.2(2.6,6.5),Z=-5.108]均高于存活组(P<0.05);血CEA(45.0%与12.5%,χ2=15.745)、谷氨酰胺转肽酶(55.0%与23.8%,χ2=11.578)和α-L-岩藻糖苷酶(35.0%与10.0%,χ2=10.902)升高的患者比例,以及合并ILD进展(60.0%与16.3%,χ2=23.934)、肺部感染(72.5%与20.0%,χ2=31.360)、噬血细胞综合征(35.0%与1.3%,χ2=27.771)及低T3综合征(50.0%与17.5%,χ2=16.644)的患者比例更高(P<0.05)。住院死亡患者更常用激素冲击及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入院时高疾病活动度[OR=1.593,95%CI(1.255,2.022),P<0.001]、合并ILD进展[OR=5.600,95%CI(1.510,20.772),P=0.010]及肺部感染[OR=6.771,95%CI(2.031,22.574),P=0.002]是IIM患者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是合并ILD进展IIM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因素;向阳疹、ILD进展及接受激素加量治疗是伴肺部感染IIM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高疾病活动度、肺部感染及ILD进展是IIM患者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密切监测。

  • 标签: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无肌病性皮肌炎 医院死亡 危险因素
  • 作者: 梁沛枫 赵媛 杨飞 吕金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案统计科,银川 750002,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银川 750001,宁夏卫生健康委疾病控制处,银川 75000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银川 75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倍率病例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9 929份出院病案首页数据进行DRG分析评价,以宁夏同级同类医院同一DRG组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标杆费用,计算各DRG组的标杆倍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DRG组各分项费用与住院总费用的关联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倍率病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高倍率病例1 292例,占78 789例DRG入组病例的1.64%。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0个高倍率DRG组中,药品费在6个DRG组中的关联序为第1位,耗材费在2个DRG组中关联序为第1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P=0.010)、实际住院天数(P<0.001)、离院方式(P<0.001)为高倍率病例的影响因素。结论药品费、耗材费和住院天数对高倍率病例住院费用影响较大,需重点关注。

  • 标签: 费用控制 高倍率病例 住院费用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2017—2020流感季节住院肺炎病例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以2017—2020流感季节在北京市海淀医院39例住院肺炎病例的下呼吸道标本为对象,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进行多种呼吸道多病原(包括16种病毒和15种细菌)检测,同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2017—2020年流感季节,39例住院肺炎病例的合格下呼吸道标本中,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51.3%(20/39),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20.5%(8/39),呼吸道细菌核酸阳性率为33.3%(13/39),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后,仅15.4%(6/39)考虑存在细菌感染;确诊流感病毒相关肺炎病例中仅55%(11/20)经验给予了磷酸奥司他韦,且均为起病48 h之后。结论流感病毒是流感季节住院肺炎病例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流感病毒肺炎的经验性抗病毒治疗存在不足。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体 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相关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31例流感相关死亡病例死亡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期PICU住院救治存活的188例重症流感患儿为存活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抗病毒治疗等资料。重症流感患儿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219例重症流感患儿,死亡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2±3.3)岁,甲型流感病毒感染29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例,冬春季多见(23例),8例有基础疾病。救治存活188例,男138例、女50例,年龄(3.4±2.7)岁,甲型流感病毒感染151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37例,20例有基础疾病。死亡组患儿感染前1年内均未接种流感疫苗。死亡组31例患儿临床表现发热31例、咳嗽21例、惊厥17例。流感相关脑病(IAE)17例;肺炎17例,塑型性支气管炎1例,3例气漏综合征,8例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4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3例发生继发感染,革兰阳性球菌9例;血常规15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3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8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死亡组31例患儿均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治疗,24例在发热48 h后首次用药;23例死于流感并发症,4例死于基础疾病,4例死于继发感染。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儿多有基础疾病[25.8%(8/31)比10.6%(20/188),χ²=4.215,P=0.040],继发感染发生率高[41.9%(13/31)比20.2%(38/188),χ²=7.029,P=0.008],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时间晚[77.4%(24/31)比53.7%(101/188),χ²=6.099,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继发感染、首剂NAI>48 h、并发ARDS及IAE是重症流感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流感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及IAE。识别并积极控制继发感染和并发症,及时给予NAI能够提高重症流感患儿救治成功率。

  • 标签: 儿童 流感,人 流感相关脑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已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疫情期间出于诊断或研究需要,可能需要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的死亡病例进行尸检。为了指导从事尸检人员正确进行操作检查,保证病理从业人员及防疫人员安全,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国家重点学科起草,经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本指南,供全国医疗机构参考执行。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7-2012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率在不同人群中的特征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从"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系统"中获取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主要出院诊断为AMI的病例,经过户籍地址整理、重报病例排查、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后,纳入≥25岁北京市户籍AMI出院存活病例64 355例。分析北京市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率的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再住院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7-2012年≥25岁北京市户籍AMI出院病例30 d内因冠心病再住院的年龄标化率为7.7%,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再住院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P<0.001),6年间从7.0%上升到8.5%,增加了21.3%。调整年龄后,女性AMI出院病例30 d再住院率(8.4%)高于男性(7.4%),6年间男、女性的30 d再住院率均呈增加趋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院病例的30 d再住院率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院病例(P<0.01),有合并疾病病例的30 d再住院率高于没有合并疾病病例(P<0.01)。结论2007-2012年北京市≥25岁户籍居民AMI出院病例30 d因冠心病再住院率呈持续增加趋势,应加强AMI出院病例的二级预防,特别是在女性病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和合并多种疾病病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 再住院率
  • 简介:摘要胎儿心脏教学是超声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涉及胚胎发育、解剖结构、胎儿循环特点、心脏畸形的发生机制及超声诊断要点。在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胎儿心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漏、误诊病例,由学员完成漏、误诊原因讨论、分析并汇报,再由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及延伸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学员一致认为漏、误诊病例的案例教学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指导作用。

  • 标签: 病例分析 超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胎儿心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基于最新版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 v1.4)中2001年6月至2012年10月共计5万余例患者的住院信息,筛选出DKD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脏病(CKD)〕、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期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否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泌尿道感染(UTI)、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急性心肌梗死(AKI)等以及ICU预后,同时收集患者入住ICU首个24 h内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基线值及ICU住院期间的极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KD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筛选416例DKD患者,因数据缺失排除20例,最终纳入396例,其中ICU内存活220例,死亡176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57.13±13.04比52.61±14.15),合并高血压和CKD的比例更低(11.4%比23.6%,26.7%比41.4%),SOFA评分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K+的基线值更高〔SOFA评分(分):5.86±2.79比4.49±2.56,BUN(mmol/L):18.4±10.0比14.8±9.0,SCr(μmol/L):387.2±382.8比284.6±244.9,K+(mmol/L):4.64±0.99比4.33±0.86〕,ICU住院时间更长〔d:2.65(1.48,5.21)比2.00(1.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分析ICU住院期间主要实验室指标极值显示,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BUN和SCr的最大值(max)与最小值(min)以及血K+max均明显高于存活组〔WBCmax(×109/L):17.3±10.3比14.5±7.3,WBCmin(×109/L):7.9±4.1比6.7±2.7,BUNmax(mmol/L):23.8±10.4比18.8±10.2,BUNmin(mmol/L):11.0±6.6比9.3±6.6,SCrmax(μmol/L):459.7±392.5比350.1±294.4,SCrmin(μmol/L):246.6±180.3比206.9±195.4,K+max(mmol/L):5.35±0.93比5.09±0.99〕,血红蛋白最小值(Hbmin)和血糖最小值(Glumin)均明显低于存活组〔Hbmin(g/L):87.4±14.5比90.6±16.5,Glumin(mmol/L):4.0±1.7比4.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ICU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比例均明显高于存活组(37.5%比24.1%,32.4%比20.0%,均P<0.01),且UTI和AMI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29.5%比19.1%,8.5%比3.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19,95%可信区间(95%CI)为1.003~1.036,P=0.023〕、SOFA评分(OR=1.142,95%CI为1.105~1.246,P=0.003)、WBCmin(OR=1.134,95%CI为1.054~1.221,P=0.001)和BUNmax(OR=1.010,95%CI为1.002~1.018,P=0.018)是DKD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死亡危险因素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敏感度为61.6%,特异度为73.2%。结论为防止DKD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情恶化,应密切关注患者血生化指标,尤其是肾功能指标,并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应积极预防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重症监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 NT-proBNP在预测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 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 NT-proBNP的水平。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 NT-proBNP的水平有无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评估血浆 NT-proBNP预测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包括预测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 ROC曲线下面积 AUC。结果:失代偿心衰患者入院时血浆 NT-proBNP越高住院病死率越高 ,≥3500pmol/L时预测住院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过 70%,特别是其阴性预测值达 96%以上。 NT-proBNP是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是判断心衰预后的有效临床指标。结论:血浆 NT-proBNP值可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程度的指标,尤其在预测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时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浆 NT-proBNP 失代偿心力衰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住院诊治费用及影响因素,探讨按病种分组打包付费的方法及支付标准,为制定诊治费用合理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提供依据。方法研究纳入2015年北京市16家三级甲等医院共31 792例乳腺癌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有序多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费用的影响因素,利用决策树模型对乳腺癌进行分组及费用测算。结果决策树模型根据患者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是否进行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是否有合并症等因素,将乳腺癌诊治分为17个组。方差减少值为0.26,表示分组方法解释性较好。各组变异系数为0.24~0.97,均小于1,表示组内同质性较好。结论按照病种分组打包付费方式支付乳腺癌住院诊治费用更符合乳腺癌临床诊治实际,且方法可行,可作为医疗服务费用补偿依据。

  • 标签: 支付标准制定和审核 乳腺癌 分组打包付费 病例组合 诊断相关患者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 标签: 手足口病 死亡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血管手术,术后滞留于ICU并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的311例患者的资料。男性241例,女性70例,年龄(58.3±12.5)岁(范围:20~85岁)。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构建患者住院死亡的评估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进一步评价该模型的评估效能。结果311例患者中,81例患者死亡。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以及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由这些预后因素构成的评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评估效能良好(χ2=4.243,P=0.835)。结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明确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医师对术后危重患者进行筛查,及时调整临床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血管外科手术 再手术 死亡 因素分析,统计学